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照研究
刘建华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某院收治的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共212侧肢体),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外固定支架组(58侧)、T形钢板内固定组(58侧)、克氏针
内固定组(56侧)3个治疗组及1个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对照组(40侧),分别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4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根据Dienst评定标准进行骨折功能评分.结果:外固定支架组、T形钢板内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组以及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2.41%、53.57%、82.76%、45%.外固定支架组和T形钢板内固定组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著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克氏针内固定组
的优良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尸>0.05).外固定支架组和T形铜板内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外固定支架、T形钢板内固定法的疗效相比克氏针内固定法和传统手法复位更好.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稳定性、年龄及骨质情况、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rapeutic methods on child distal fracture of radius.Methods Totally 180 children with distal 212 fractures of radiu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 in some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to three treatment groups and a control group,of whom,there were 58 ones in a treatment group with external fixation support (external fixation group),58 ones in a treatment group with T-shaped plate internal support (T-shaped plate group),56 ones in a treatment group with Kirschner wire internal fixation (Kirschner wire group) as well as 40 on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manual reduction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The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four groups were observed,and function scoring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Dienst standard.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s in the external fixation group,T-shaped plate
group,Kirschner wi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72.41%,53.57%,82.76%and 45% respectively.The external fixation group had the excellent rat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in T-shaped plate group (P>
0.05),whil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Kirschner wire group (P<
0.05),and Kirschner wire group had the excellent rate statistically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external fixation group,T-shaped plate group and Kirschner wire group had the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duction and Kirschner wire fixation,the external fixation and T-shaped plate fixation ha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s.The treatment of child distal fracture of radius should be plan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fracture,stability,age,economic condition and substance of the bones of the patient.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17(038)004
【总页数】4页(P91-93,101)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克氏针;T形钢板;外固定架;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作者】刘建华
【作者单位】430040武汉,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R658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折常见类型之一,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其发生率占急诊骨折的20%左右[1]。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于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位置,位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
此部位是解剖薄弱地带,对外力承受力较弱,容易发生骨折。
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部分患者需要通过切开手术治疗。
传统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容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腕关节障碍或“创伤性关节炎”神经卡压等并发症[2]。
近年来,手术治疗、外固定支架和各种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对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择我院儿童骨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比较克氏针、T形钢板、外固定架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程度。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180例。
病例纳入标准:(1)有明显的外伤史,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或出现瘀斑,检查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可出现典型畸形“银叉”或“枪刺样”姿势[3];(2)X线及CT等可确诊,X线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侧向掌侧
移位;(3)可耐受手术治疗,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者;(4)意识清晰,能够配合
完成随访任务;(5)自愿同意参与研究,配合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骨折;(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
病和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以及精神病患者;(3)伴有多部位骨折或者关节脱位者。
患者共180例,212侧肢体,均为新鲜闭合伤。
致伤原因为摔伤96例,钝器打击伤24例,车祸16例,滑跌伤44例。
骨折类型按照AO分型分为A2型19侧,
A3型31侧,B1型46侧,B2型28侧,B3型23侧,C1型23侧,C2型28侧,C3型14侧。
外固定支架组58侧,其中男27侧、女31侧,年龄5~13岁,平
均年龄(9.4±1.2)岁;骨折分型为A型14侧,B型24侧,C型20侧。
T形钢
板内固定组58侧,其中男25侧、女33侧,年龄5~13岁,平均年龄(9.6±1.3)岁;骨折分型为A型14侧,B型26侧,C型18侧。
克氏针内固定组56侧,其中男22侧、女34侧,年龄5~13岁,平均年龄(9.3±1.2)岁;骨折分型为A
型11侧,B型25侧,C型20侧。
对照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0侧,其中
男18侧、女22侧,年龄5~13岁,平均年龄(9.5±1.3)岁;骨折分型为A型11侧,B型22侧,C型7侧。
经统计学分析,4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
由X线和CT确诊后,给予患处利多卡因局部血肿内浸润麻醉,嘱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沿着前臂纵轴方向行对抗持续牵引[4],进行闭合牵引复位。
检查骨折对
位对线及稳定情况,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患侧肢体,并根据骨折位置和远端移位情况进行塑形。
拍片显示复位满意后悬吊固定患侧肢体,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1周时X线拍片复查观察复位情况,若发生移位则需再次手法复位,若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外固定无法保持则需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4~6周后X线拍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可根据情况拆除外固定,开始腕关节康复活动训练。
1.2.2 外固定支架组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准备好合适的外固定支架。
在第2掌骨及桡骨中段分别钻孔置入2枚外固定螺钉,连接好支架,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牵引并手法复位。
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如嵌插、掌屈、背
伸或者关节面塌陷等进行骨折复位,缺损者进行植骨。
关节面塌陷的患者可在透视
下用克氏针进行撬拨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尾端留在皮外并用石膏固定。
C型臂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如果复位满意则旋紧支架的各螺母,将支架固定好。
术后2
周松开外固定架,将腕关节调至功能位后再次锁紧[5]。
固定6~8周后可视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拆除支架进行腕功能的康复锻炼。
1.2.3 克氏针内固定组
术前根据患者外伤史、X线透视情况观察患者骨折形态、移位情况。
患者取仰卧位,给予臂丛神经阻滞下麻醉,通过C型臂透视进行牵引并手法复位。
行有限切开克
氏针撬拨患者在手法复位成功后,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根据骨折粉碎及骨片移位情况,透视下将2枚克氏针在Lister结节或者桡骨茎突处向近尺侧穿针并固定,将皮外段针尾端贴着皮肤折弯,并保留一定长度的皮外段,辅以石膏外固定[6]。
术后嘱患者尽早开始指关节的康复功能训练,固定6~8周后可拆石膏取针并鼓励患者进行腕功能的康复锻炼。
1.2.4 T形钢板内固定组
给予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嘱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外展患肢,选择合适的T形钢板,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
在腕部桡掌侧采取S形切口,分离血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剥离肌肉部分暴露骨折断端,根据患者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手法复位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复位满意后在桡骨远端掌侧行T形板置入,确定好位置后将钢板固定,并进行创面清洗、止血和伤口缝合。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6~8周去除固定后嘱患者进行患侧功能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计算各组患者治疗优良率。
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在随访期间请患者完成调查问卷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按照Dienst评分标准[7]进行评价,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其中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患者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按
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4组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5个月,平均12个月。
根据Dienst
评定标准,外固定支架组、T形钢板内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组及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2.41%、53.57%、82.76%、45%。
外固定支架组和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著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对照组(P<0.05)。
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对照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
详见表2。
2.2 4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外固定支架组和T形钢板内固定组、克氏针内固定组的患者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 >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3。
桡骨下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分别形成一定角度的掌倾角和尺倾角。
其骨折多由摔伤、跌伤等导致,如跌倒时手部撑地导致暴力向上传导引起骨折发生。
而由于致伤原因、角度等不同,可引起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等类型骨折。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不稳定性骨折进行非手术治疗容易出现骨折移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近年来多采取外固定支架、T形钢板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等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8]。
手法复位外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对于关节外骨折等患者具有较好效果。
对于一些老年患者,由于经济要求以及低功能要求,手法复位外固定是较为适合的
治疗方法[9]。
但对于一些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内骨折及一些手法复位
失败的患者,闭合复位难以恢复腕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容易导致关节疼痛或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难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等情况,切开复位固定是恢复解剖创面、减少并发症发生十分有效的方法[10]。
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主要根据韧带牵拉复位原理进行治疗,固定螺钉的插入可辅助牵引,便于手法复位,在固定的同时避免了骨折的缩短移位,有效矫正桡骨短缩,创伤较小,治疗效果好,但其主要缺点为费用昂贵、手术操作难度大[11]。
T形钢板内固定是通过钢板固定来达到一期愈合,对于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纠正桡骨短缩都有较好的效果,且其恢复时间相对较短,避免了长时间治疗对于腕功能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康复训练的进行和术后功能的恢复。
以上2种方法治疗效果都比传统复位方法
更好,而克氏针内固定(即经皮穿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方法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容易取出,对于肌肉功能影响较小,但其单一使用范围较小,对于一些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等患者,单一使用效果不佳[12],多需要和其他固定方法联合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外固定支架组和T形钢板内
(▶▶▶▶)(◀◀◀◀)固定组治疗效果较好,均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和
对照组(P<0.05),而克氏针内固定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
0.05)。
因此,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外固定支架、T形钢板内固定法的疗效相比克氏针内固定法和传统手法复位更好,但应该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骨折稳定性、骨质情况、年龄及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献】
[1]陈石玉,罗建光,戚春潮.尺骨茎突骨折合并桡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15(4):505-506.
[2]张洪,赵国梁,杨徐松.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8例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
志,2012,27(3):268-269.
[3] 齐静静.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
大学,2014.
[4] 黄杰.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36):17-18.
[5] 唐国能.三种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7):1 568-1 569.
[6]李强,薄连洪,齐国柱,等.3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2012,40(4):401-403.
[7]DIENST M,WOZASEK G E,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7,338(338):160-171.
[8]朱小华,邓志成,莫广宁,等.4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0,16(11):54-55.
[9]刘小平,王坤正.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河北医学,2012,18(11):1 547-1 549.
[10]郝海鸥.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23-25.
[11]赵焕利,周松,高开拓,等.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0):35-36.
[12]顾昕,楼列名,李少华.钢板内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
杂志,2009,25(2):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