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语文 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试题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扁鹊见蔡桓公》选自_________。
体裁是______,作者是____时代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人名)他是先秦____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是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桓.公()腠.理()还.走()
骨髓.()汤熨.()立有间.()不悦.()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______ (2)桓侯又不悦. _______
(3)桓侯故.使人问之 _______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_______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______ (6)桓侯遂.死 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通 __,义为 ____ ⑵火齐之所及也 _____通 ___,义为
_____
⑶汤熨之所及也 ______通 ____,义为 _____
5.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_____,今义: _____。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_____,今义: _____。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____,今义: _____。
6、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6、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7、本文是篇比较短小的寓言故事,但对扁鹊与蔡桓公的形象却刻画得栩栩如生。
思考作者运用了________ 方法。
8、本文说明的道理是:,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成语是:。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答:
10、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11、解释下列成语:
病入膏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讳疾忌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译文: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
13、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答:
14、蔡桓公最后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我们能吸取哪些教训?
答:
愚公移山
一、解释加点字。
1、指.通豫南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北山愚公长息.曰
4、虽.我之死
5、何苦
..而不平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7、面.山而居8、吾与汝毕.力平险.9、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10、聚.室而谋曰
二.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甚矣,汝之不惠
4、帝感其诚
四.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五、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深入研究时;移山过程中。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
3、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
5、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答:愚公移山困难有(1);(2);(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
移山的艰难。
6、《愚公移山》的主题——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7、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秋水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百川灌.河⑵东面.而视⑶河伯始旋.其面目
⑷而轻.伯夷之义者⑸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⑹东面而
行,不见水端.
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野语有之.曰C.少仲尼之.闻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5、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前后发生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捕蛇者说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只要标一处)
(1)虽鸡狗不得安宁焉(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谨.食之,时而献焉()(2)以尽吾齿.(
)
(3)则熙熙
..而乐()(4)今虽.死乎此()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③犯.寒暑()④又安敢毒.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4、(1)依据选文内容,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蒋氏以捕蛇独存
B. 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弛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
(2)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的哪一句话展开的?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
(3)结合课文,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
5、永州之野的“异蛇”,其毒无比,当能“当其租入”时,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用文中原话回答。
6、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7、“余”问蒋氏:“若毒之乎?……”蒋氏在叙述了60年来乡邻们和自己的遭遇后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从这句话来看,蒋氏是否怨恨捕蛇这差事?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C.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是.进也忧,退也忧人不知而.不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
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0.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
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
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邴原泣学《初潭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吾徒.相教()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试题
《扁鹊见蔡桓公》参考答案:
1、《韩非子•喻老》寓言战国思想韩非法《韩非子》2.quèhuán còu xuán suǐwèi jiàn yuè3.(1)更加;(2)高兴;(3)特意;(4)达到;(5)寻找;(6)于是
4.(1)还旋回转,掉转(2)汤烫有热水焐(3)齐剂火剂汤
5.⑴跑;走路⑵问;求⑶把……作为;认5、B6、B
7、【答案】主要通过对话和动作与神态描写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地刻画。
8、【答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
讳疾忌医。
9.前者表明扁鹊责任心强,他的诊断是经过仔细观察病人的容貌气色才作出的;后者从侧面表明桓侯的病情已重,已经无药可救了。
10、【思路解析及答案】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同时他又是个机警的人。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11、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比喻怕人批评而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2、(1)您的病在皮肤的纹理上,不汉恐怕要越来越厉害。
(2)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13、“疾”是文中是指一般的小病,“病”则是指达到一定程度的疾病。
14、【思路解析及答案】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愚公移山》参考答案:
一、古今异义词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二.(3分)B(商量。
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三.(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
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
1、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快到九十岁,对着山居住。
2、*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四.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2分示例:*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
(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
(1分)*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
(1分)
四、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答: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简陋落后;(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6、《愚公移山》的主题——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7、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8.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秋水》参考答案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⑸同(通)“辨”,分辨⑹尽头⑺长久,永远。
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我永远被得大道(学识渊博或见识广博)的人耻笑(取笑、笑话)3、B 4、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5、答:大与小是相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
(答出不要妄自尊大,不要骄傲自满的意思即可得2分)
《捕蛇者说》
答案:1.(1)虽鸡狗/不得宁焉(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1)小心(谨慎)(2)年龄(岁月)(3)快乐的样子(4)即使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③冒着④怨恨 3.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4.(1)AD BF CE (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
③衬托赋敛之毒。
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或“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6、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2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如简单摘录原文,即使意思全对,也只能得1分。
如两个全答,按前一个评分。
)
7.蒋氏并不怨恨捕蛇这件差事,因为他认为:即使现在死在捕蛇上,比起乡邻的死已经晚多了,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8.C 9.D 10.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文征明习字》【译文】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
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参考答案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
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邴原泣学《初潭集》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参考答案1.①能够②白白地③只是 2.①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②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