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焊接工艺评定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I产品焊接工艺评定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版本:
发布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年月日受控状态:受控号:
API产品焊接工艺评定规范
1.目的
为验证所拟定的焊件焊接工艺的正确性而进行的试验过程及结果评价。

通过焊接试件试验确保焊件的预期性能应符合API6D和API600最新产品规范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焊条电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焊等焊接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API6D和API600最新产品的对接焊和堆焊的工艺评定。

非API 产品的上述评定也可按此规范执行。

3.引用标准
ASME规范第Ⅸ卷《焊接和钎焊评定标准》
4.术语及定义(缩写语)
4.1焊条电弧焊(SMAW):焊条为填充金属手工操作及控制的焊接方法。

4.2钨极气体保护焊(GTAW):以钨为电极,氩、氦等惰性气体为保护介质的焊接方法。

4.3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记载验证性试验及其检验结果,对拟定的焊接工艺规程进
行评价的报告。

4.4焊接工艺规程(WPS):根据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的,用于产品施焊的焊接工艺文件。

4.5焊后热处理(PWHT):能改变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焊接残余应力的热过程。

5.职责
5.1技术开发部焊接控制责任人对焊接工艺评定文件记录进行审核评定。

5.2质量控制部焊接检验员对产品进行焊接质量验收检查、并对焊接过程进行确认并填写焊接操作记录。

6.焊接工艺评定因素及类别划分
6.1焊接方法:如SMAW、GTAW等。

6.2金属材料及分类:根据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将用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如P-No.1~P-No.10;Fe-1~Fe-10。

6.3填充金属及分类:填充金属包括焊条、焊丝等。

如ASME IX 中F-No(QW432)和
A-No(QW442)。

6.4焊后热处理及分类:
6.4.1不进行焊后热处理;
6.4.2 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
6.4.3 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焊后热处理;
6.4.4 其它及设计文件规定的热处理。

6.5每种焊接方法因素:
6.5.1重要因素:指影响焊缝拉力和弯曲性能的焊接条件的某一变化。

6.5.2附加重要因素:指影响焊缝缺口韧性的焊接条件的某一变化。

6.5.3非重要因素:指不影响焊缝力学性能的焊接条件。

7.各种焊接方法的评定规则:
7.1改变焊接方法,需要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7.2母材类别改变、及其规定的组别号改变,需要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7.3变更填充金属类类别号,需要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7.4改变焊后热处理类别,需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7.5当试件厚度与焊件厚度超出标准规定值时,需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详见QW-451。

7.6当变更一个重要因素时,都需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7.7当增加或变更一个附加重要因素时,则按要增加项增焊冲击韧性用试件进行试验。

7.8当增加或变更次要因素时,不需重新评定,但要重新编制焊接工艺规程。

8.评定方法:
8.1试件形式:试件分为板状与管状两种,管状指管道和环。

8.2评定对接焊缝焊接工艺规程时,采用对接焊缝试样,对接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
艺,适用于焊件中的对接焊和铸件的补焊。

8.3板状对接焊缝试件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适用用管状焊件的对接焊缝,反之亦可。

9.试件制备:
9.1母材、焊接材料和试件的焊接必须符合拟定的焊接工艺规程的要求。

9.2试件的数量和尺寸应满足制备试样的要求,试样也可以直接在焊件上切取。

9.3对接焊缝试件厚度应充分考虑适用于焊件厚度的有效范围。

9.4取样时,一般采用冷加工方法,当采用热加工方法时,则应去除热影响区。

9.5试样去除焊缝余高前允许对试样进行冷校平。

10.检验要求和结果评价:
10.1试件检验项目:外观检查、无损检测、力学性能试验、弯曲试验。

10.2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结果不得有裂纹。

10.3拉伸、冲击及弯曲试样尺寸,按相关标准及技术文件确定允许公差。

11.合格指标:
11.1拉伸试样:抗拉强度(Rm)应满足下列要求:
a.母材规定的最小值;
b.如母材有两种材料,则取规定材料的较小值;
c.焊缝金属规定的最小值;
d.若试样断在焊缝或熔合线以外的母材上,只要强度不低于母材规定的最小值的5%,可评定为合格。

11..2弯曲试验:弯曲试样弯曲方向有面弯、背弯和侧弯。

在拉伸面的焊缝及热影响区内测
量不得有下列缺陷:
a.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内不得有超过3mm的开口缺陷,试样边角部位除外,但由未熔合、
夹渣或其它缺欠引起的棱角开口缺陷长度应计入;
b.对于耐腐蚀堆焊层,不得有大于1.5mm的开口缺陷,熔合线处不得有大于3.0mm的
开口缺陷。

11.3 冲击试验:(当规定时)冲击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a.试验温度应不高于钢材标准规定冲击试验温度;
b.试样焊接接头区每3个标准试样为一组的冲击功平均值应符合设计文件或技术文件
的规定,至多允许1个试样的冲击值低于规定值,但不能低于规定值的70%。

c.宽度为7.5mm或5mm小尺寸冲击试样的冲击功值,分别为标准试样的75%或50%。

12.耐蚀堆焊工艺评定
12.1焊接方法、材料等其它要求同本规范上述条款
12.2试板厚度:当试件厚度大于25mm时,则试板取δ≥25mm,当产品厚度小于25mm
时,则试板等于实际母材厚度。

12.3试板最小尺寸为150×150mm,堆焊层最小尺寸应为40×150mm。

12.4检验项目应包括:渗透检测、弯曲检测、化学成分分析(当规定时)
12.5分析方法和合格指标按有关技术文件规定。

12.6堆焊层评定的最小厚度按标准要求取样位置测定。

13.焊接工艺评定流程
13.1产品焊接工艺评定,应按照焊接工艺评定记录所列重要变素,附加重要变素、非重要变素的项目逐项进行。

13.2试件焊接完成后,首先应进行外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试样的截取、机加工和其它项目的检查和试验。

13.3试件的所有项目检查完成后,由焊接工艺人员详细填写焊接工艺评定记录,焊接操作记录,焊接人员资格评定记录并汇总,交技术负责人签署评定结论。

并作为产品焊接、制定产品焊接工艺文件的依据。

13.4如果评定试验结果,未能满足拟定的试验项目的任何一项要求时,焊接工艺人员应
调整焊接工艺评定的拟定参数,重新进行试验、评定,至符合规定要求。

13.5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资料应按公司文件保存。

13.6本焊接工艺评定方法也可适用于焊工资格技能的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