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移动规律,理解它们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
(一)知识点梳理
1. 气压带的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2. 风带的概念、分类及与气压带的关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学习任务
1. 自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并绘制简易示意图,标明
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结合实际生活
举例说明。
3.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并
形成报告。
(三)实践活动
1. 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有关气压带和风
带影响下的气候特点的实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收集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PPT,展示讨论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三、作业要求
1. 示意图需清晰标注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分布位置。
2. 分析气候影响时,需结合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说明,实例要具有代表性。
3. 小组报告需包含成员分工、讨论过程、结论总结等内容,并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4. PPT制作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能清晰表达小组的讨论成果。
5. 作业提交时需按时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四、作业评价
1. 示意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将成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 对气候影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也将是评价的指标之一。
3. 小组报告的评价将注重团队合作和成果展示的质量。
4. PPT的评价将关注其设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清晰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
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将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导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4. 教师将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方案,相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期待学生在完成本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等地理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课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期待学生们在完成这一系列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移动规律,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希望这一作业设计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作业目标
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形成与移动的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
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其分布特点,通过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分析季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并运用所学知识预测某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等,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作业要求
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所学的气压带、风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归纳。
2.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认真书写,答案应清晰、条理,展现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在完成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时,要求图像清晰,标注准确,能够反映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特点。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时,应注重案例的选取和论述的逻辑性,确保分析过程和结论的合理性。
5. 作业需按时提交,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四、作业评价
本课时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图像绘制及文字表达能力。
4.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时间管理。
五、作业反馈
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