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梁祝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合璧梁祝观后感
民俗学课上第--次看到徐克版的《梁祝》,对于我,看完真是感触颇多啊。

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滥觞于东晋时代,如今不仅故事本身在民间广为流传,由其改编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越剧更是名扬海内外。

长久以来,梁祝故事一-直是文人圈与民间共同感兴趣的题目,表演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使是1949年解放后,梁祝故事也因其强调“反封建”的意义,传播更加广泛。

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似乎被“反封建”这一要素所锚定,停滞不前。

比如,有学者说,“他的悲剧是--个由于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太深...既不能、也不会、更不敢积极争取,不配享受爱情蜜果的酸臭腐儒”。

更有甚者,认为梁山伯在知道祝英台被许配后不敢努力争取,而祝英台自甘认命,就此认为梁.祝的主题是批评梁山伯“懦弱无能”,祝英台“作茧自缚”,且断言“这样的作品,能视为爱情作品吗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西方民俗学研究理论的引入,我们得以重新解读梁祝,探究其流传甚广的深层原因。

正如西方在小红帽的故事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样,本文中,笔者尝试利用民俗学,特别是神话理论中的人类学派、神话-仪式学派、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对梁祝进行全视角的解读。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我们通过对于各种理论的整合,互相取长补短,冀图获得对于梁祝的最深刻的了解。

94版的《梁祝》24 岁的吴奇隆,20 岁的杨采妮,翩翩少年,盈盈少女,
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祝英台的天真活泼,梁山伯的真诚善良,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祝英台出身名门大户,无忧无虑,清纯有加,活泼亲和,却不习女红,不善礼节,不通琴棋书画。

那时的她,喜欢抓来蝴蝶,攀_上屋檐远眺。

英台在去书院读书之前一直是唯父母之命是从。

祝母嫌英台走路大摇大摆有违女子礼节,便命下人用短绳绑住祝英台的双腿,用以限制英台的走路步幅,但没想到,这样一来,英台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一样,更加难看。

看似逗笑幽默的桥段,从更深层来讲,它突出了祝英台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不管多么开心都好,千万不要变实。

”初到崇绮书院,正值阳春三月,山中莺飞草长,落英缤纷。

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

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

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 -行人引过所有学生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

此时此刻,你们可否能知今后那惊心动魄的爱恋,一切早已注定。

文库巧遇,不打不相识,友谊初成;敲钟时的互扮鬼脸;同床共寝的嬉笑怒骂;帮英台作弊、陪英台秉烛复习....终成知己。

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

白衣僧人若虚在青山碧水间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有情人的悲哀。

上一代的情感悲剧也暗暗预示着梁祝二人的悲剧结局。

祝母在年轻时也曾在书院与男子相爱,而结局是嫁入祝家。

但是她不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同情女儿,反而处处阻挠,不敢反抗自己内心对封建思想的恐惧。

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