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06204
基金项目:浙江省交通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0029).
文章编号:1000-4653(2001)02-0088-04
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朱国锋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
摘 要 综述了我国航海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航海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生物节律、海员心理过程、海员心理疲劳、海员个性与测验编制、海员心理卫生状态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在航海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目前航海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展望了航海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航海心理学 现状 展望中图分类号 R833 文献标识码 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Marine Psychology Study in China
ZHU Guo 2f e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311112,China )
Abstract :Summarizing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arine psychology in China ,the achievement of re 2search on marine psych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e six res 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ine psychological discipline ,biological rhythm ,seafarer ’s psychological process ,seafarer ’s psychological fatigue ,seafarer ’s personality and testing system ,and seafarer ’s psychological hygiene.S ome view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marine psy 2chology are presented and the trend of marine psychology development are predicted in the paper.
K ey w ords :Marine Psychology ;Present Situation ;Pros pect
虽然海上交通事故(俗称海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及陆上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但由于海上航行作业性质的特殊性,一旦发生海难,特别是全船覆没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1999年11月24日发生在山东烟台的“大舜”轮海难事故,造成2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000万元,震惊世人[1]。
在海难事故中,10万元的海事损失算是轻的,动辄几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如全船覆没、人船共亡,其损失更是高达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航海事故损失高达l 550亿美元以上。
近年来,世界上有许多机构致力于人为因素(Human Factors )对海事影响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海上事故的发生约有80%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已成为国际海事界对事故原因的共同看法[2]。
由此可见,事故中人为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预防和控制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海难事故的损失,是广大航运管理者和航运企业必须十分关心的课题。
航海界向来偏重于
航海技术水平与事故关系的研究,对航海心理学的研究则相对显得薄弱。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初步建立了航海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1 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航海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崭新分支,其研究的历史很短,航海界和心理学界专门从事这些方面研究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少,世界上有关航海心理学和海员心理卫生等方面文献的报道则更少。
在我国,自1989年第一部《航海心理学》[3]
教材公开
出版以来,在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形成了航海心理学学科体系的雏形,近几年也相继发表了一批研究航海心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从这些文献的内容上来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1 航海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已具雏形
1960年以前,国际航海界仅有可数的几篇航海
心理学的文章。
1978年,联合国政府间海事协商组
2001年第2期总第49期
中 国 航 海
NAV IG A TION OF CHINA No.2Dec.2001Serial No.49
织(IMCO )3提出了船舶必须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观点,为在国际上正式认可航海心理学在航海中的作用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航海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至今,已有周燮生同志等撰写的6部著作公开出版[328],初步构成了航海心理学的研究体系,标志着我国航海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
目前,交通部已将航海心理学列入航海专业院校的课程进行了普及教育。
在航海心理学研究体系中,王有权[8]对航海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以及航海心理学科研设计与选题作了论述,周燮生对海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选拔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朱国锋[9]对海船驾驶员职业适宜性理论及其方法作了初步的理论研究。
1.2 海员生物节律的研究
海员生物节律与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尚停留在理论定性的研究上。
徐祥孙[10]认为生物节律在航海安全方面的表现,反映在航行事故前的异样感觉和模糊感知;傅明德、赵崇志]认为生物节律与船舶海损事故密切相关,航运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船员生物节律,并介绍了生物节律的具体计算公式,唯缺乏定量的实验研究数据报告。
这一研究观点与裴剑涛等[12]依据生物节律理论对445例陆上汽车肇事司机生物节律周期研究和美国学者帕尔(Palmer )1979年对112560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进行生物节律周期分析的结果刚好相反,他们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后认为,汽车司机的生物节律周期与汽车交通事故无关。
因此,海员生物节律与海损事故的相关性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研究。
3IMCO ———Inter 2G overnmental Martime Consultative Organization 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旧称),现改称为IM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国际海事组织
1.3 海员的心理过程研究
李莉莎等[13]通过NB -1型视运动反应仪,用实验方式对190名船舶驾驶员进行选择反应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船舶驾驶员事故组与非事故组之间选择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标准差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船舶驾驶员选择反应时的心理品质与航行安全性有一定关系。
曹萌等[14]通过DJ Y 21型视觉注意品质测定仪进行注意广度测试,结果表明事故组注意广度时间比非事故组长,说明事故组驾驶员瞬间把握对象数量的注意广度较差,因此,良好的注意品质是航行安全的前提之一。
1.4 海船驾驶员心理疲劳研究
心理疲劳的产生与航海工作特征、海员情绪因
素均有密切关系。
船舶正常航行时,由于现代化水
平的不断提高,加上船上环境单调,例行公事的观察,娴熟的航行技术,使得船舶驾驶员在值班时并无很多工作要做,其应激水平较低,但一旦风浪骤起,甚至危险迫近,则会全力以赴,使应激水平由低位冲向极高位,这两个极端都极易引起心理疲劳。
高福等[15]通过对40名海员在航行前、航行中、航行后应用SCL 290量表研究海员患病率与心理疲劳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良精神因素影响了船员机体的抵抗力,是导致患病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建明[16]通过研究认为,在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海事中,疲劳因素可能高达75%,并提出了建立合理的海员工作时间制度的建议。
1.5 海员个性与测验编制研究
个性与测验编制是其它职业应用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但针对海员的个性研究和测验编制实验报告,国内尚无资料报道。
王强等[17]对潜艇艇员作了这方面实验研究。
潜艇艇员与海员工作岗位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岗位差异,他们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 )测量244名潜艇艇员,并与中国男性成人常模比较,结果表明潜艇艇员的MMPI 量表的Hs 、Hy 、Pd 、Pt 和Ma 原始分显著高于中国人常模(P <0.0120.001),Sc 原始分显著低于常模(P <0.001)。
其研究结论是:潜艇艇员群体无个性偏离,但在正常范围(40<T 分<60)内具有MMPI 的Hs 、Hy 、Pd 、Pt 、Ma 偏高和Sc 偏低是健康潜艇艇员的个性特征,具有正常范围内的上述6个参数是成年男性成为潜艇艇员的合适人选,研究认为,MMPI 用于潜艇艇员选拔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7218]。
1.6 海员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
乔文达等[19220]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290)、卡达尔16种人格问卷(16PF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OL SON 婚姻质量问卷(ENRICH )、行为类
型问卷(TABPQ )以及血浆β2内啡肽(β2End )、血浆
超氧化酶(T 2SOD )等方法,对79名远洋海员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海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较高的忧虑性。
另外,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海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婚姻质量、社会支持和行为类型均为影响海员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其中婚姻质量影响更为重大。
李政平[21]通过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杨平[22]对出海参加训练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
9
8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了研究,发现航海训练影响舰上工作人员心理健康。
2 对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和展望
纵观航海心理学发展历程,尽管历史很短,但已引起了广泛重视,各类呼吁要求关注海员身心健康的文章常见报端。
但作为一门学科,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尚有许多空白之处,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并着重予以研究。
2.1 加强航海心理学学科理论研究,完善学科体系
综观我国目前已经公开出版的6部著作和发表的一些研究论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完善,与航海职业特点结合的特色研究少,基础研究类同于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知识研究,对航海心理所涉及到的有关规律探索较少。
目前这方面工作刚开始不久,笔者认为其研究范围可稍宽一些,从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航海中的应用,到航行过程所涉及的航海安全、航海工作效能的规律,以及海员心理素质培养、训练、心理健康,包括海员的管理心理等范围。
从学科体系建设上建议从学科的历史、发展方向及研究方法上进行全面阐述。
2.2 加强航海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
判断一门学科发展水平如何,标志之一是其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
航海心理学研究除采用自然科学研究的设计和操作方法以外,主要借助于心理学中的实验法和测验法,交通科学中的道路交通心理学在这方法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可供航海心理学研究中借鉴。
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研究者使用测验量表宜选用国内外公认或成熟的量表,如MMPI、16PF、EPQ、SCL290、HAMD等。
但应在这些基础上,着力研究并编制适用海员专用的各类量表。
这些量表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修订而成,这对完善航海心理学学科体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海难事故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这些测验量表或者适宜性测评方法都应与计算机联系起来,所以也应研究计算机在航海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理论研究与计算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中广泛推广应用。
2.3 加强对海员身心健康的整体研究
海员是航海工作的主体,其职业的特殊性和航行环境的不同,对身心影响较大。
目前国内外航海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这方面论文多以描述性和调查文章为主,而实验方面的论文很少。
即使是实验研究也多属定性研究,很少定量研究,因此需要从整体上作综合研究,这对提高海员身心素质水平、降低海难事故是有积极意义的。
比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海员的生活满意度、婚姻质量、性问题等对海员情绪影响较大,但未把这些因素与海难事故结合起来研究。
再如发生海难事故后的海员心理康复问题等等。
应把心理学上普通意义的研究引入到航海心理学中,再结合海员作具体量化分析,这对深化航海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2.4 加强航海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合研究
海员离开陆地长时间在海洋上工作,环境独特,生活方式单调,自然因素影响大等诸多固有因素,无不影响他们的身心素质,这与船舶人2机2环境这个学科密切相关。
学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学科的发展,仅仅靠单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各学科各自为政也是行不通的。
为了提高研究的水平,缩短研究时间,应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合作研究,如与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交通管理学等学科加强横向联系,可逐步构建、完善我国航海心理学的学科研究体系。
总之,只要针对薄弱环节,深入研究和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航海心理学的研究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致谢:本文初稿承蒙大连海事大学王有权教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深表谢意。
)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11.24”特大海难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认
真汲取“11.24”特大海难事故的沉痛教训[N].人民
日报,2000211223(2).
[2] 洪壁光.船舶安全管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
社,1999.122.
[3] 周燮生,沈光宇,沈治存等.航海心理学[M].重庆:东
南大学出版社,1989.122.
[4] 顾永健.航海心理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5] 孙 哲,陈尧忠.内河航运与海运心理卫生[M].天
津:天津出版社,1995.
[6] 望作信.船员安全心理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
社,1988.
[7] 戴运昌.航海行为科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
社,1996.
[8] 王有权.航海心理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
社,2000.
[9] 朱国锋.海船驾驶员职业适宜性及其心理测评系统研
究[J].中国航海.2001,(1):40246.
[10] 徐祥孙.生物节律在航行安全上的一种表现[J].航海
技术.1990,(6):12214.
[11] 付明德,赵崇志.我国航运系统安全管理中应考虑生
09 中 国 航 海2001年第2期
物节律[J ].航海技术.1990,(5):326.57.
[12] 裴剑涛等.生物节律与汽车交通事故关系初探[J ].心
理科学通讯.1990,(3):23227.
[13] 李莉莎,陈汝岗,蔡壁申.船舶驾驶员选择反应时实验
结果分析[J ].交通医学,1996,(10):1:66267.[14] 曹 萌,孙小鹏,吴 剑等.船舶驾驶员注意品质与航
行安全关系分析[J ].交通医学,1996,10(1):68269.[15] 高 福,杨 平,闵 锐等.航行期间船员患病率与心
理疲劳的关系[J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0,7(3):1802182.
[16] 李建明.疲劳对船员行为的影响[J ].航海技术,1996,
(5):782
79.
[17] 王 强,许 毅,施步程等.潜艇艇员出海训练的心理
卫生变化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7,4(4):1952198.
[18] 王 强,许 毅,施步程等.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
在潜艇艇员选拔及性格分析中的应用[J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0,7(2):1242126.
[19] 乔文达,毕希名,唐 明等.海员心身健康调查[J ].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362238.
[20] 乔文达,毕希名,唐 明等.79名海员心理健康状况
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6(1):46247.
[21] 李政平.60名航海人员心理调查[J ].中华航海学杂
志,2000,7(3):184.
[22] 杨 平,高 福,孙 洁等.出海训练人员的心理卫生
状态况分析[J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0,7(4):2422245.
作者简介:
朱国锋 1964年生。
现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航海心理学和航行安全技术。
《下期发表论文摘要》
用VB 实现船舶运动航迹控制轨迹
张显库, 陈 伟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
摘 要 用Visual Basic 重新设计并改进了原用C 语言实现的船舶航迹控制显示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船舶运动轨迹的空间图形显示,具有四种放大和缩小比例尺。
能够通过数据库中设计的航线自动给出船舶运动轨迹。
可在参数窗口中任意更改航迹偏差带、操作方式等参数,采用PID 控制算法进行了船舶航迹控制仿真。
针对原系统图形换屏显示时船舶航迹有时位于屏幕一角及航迹偏差带有时宽窄不一致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换屏技术及采用了新的偏差带的画法,根据船舶运动计划航线决定船舶进入屏幕的点,保证了船舶位于屏幕中部。
偏差带绘制采用了平行线的原理,保证了偏差带与航线保持平行。
系统采用了墨卡托海图,改正了原系统中每一分纬度线之间的长度一致的问题,实现了随纬度增高纬度线之间的长度渐长。
整个系统具有交互性强,界面美观等优点。
1
9我国航海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