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笔记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笔记1
《外国文学史》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笔记
1、欧美文学三个渊源:
(1)发源于希腊而后又在罗马得到光大的古典文明,特质在于它的世俗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
(2)发源于希伯来人的基督教文明,特质在于超凡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验主义;
(3)北方边陲及莱茵河畔游牧民族旺盛的活力、好斗性、对于荒诞奇谲的神往抑或之于女性的神秘态度等。

“三位一体”:智慧、仁爱、力量
2、西方文学的历史意义:
是座巨大的思想、情感、智慧宝库,集中了西方人几千年来不同国家、民族理想和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在这部巨大的文学史册中,可发现和感受到生命跃动的火花闪烁不息,种族无意识的脉冲若隐若现,是一部心灵发展史、壮丽文学史。

3、荷马史诗成书时间:
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逐步形成,荷马可能是其最初或最好综合加工者,前6世纪中叶,雅典统治者组织学者删改编订,前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最后编订,各分成24卷。

历史背景为前12世纪到前8世纪的“英雄时代”,为希腊人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4、荷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基本主题:
《伊利昂纪》从叙述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与第一英雄阿喀琉斯内讧开始,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进行战斗的英雄,《奥德修纪》基本主题是歌颂人与自然的斗争。

5、荷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艺术特色:
(1)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广阔反映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希腊社会风貌;
(2)抓住当时社会重大矛盾,以巨大艺术力量,用现代主义和浪
漫主义结合的手法,深刻表现了童年时期希腊人向异族和向自然战斗的英雄精神;
(3)人物刻画鲜明,即有在战争和对自然的斗争中获得光荣业绩的英雄主义共性,又有个性;
(4)谋篇布局高明,把情节重点放在前后几天的战斗上。

《伊利昂纪》以阿伽门农、阿喀琉斯为纽带展开希腊和特洛亚的矛盾,生动表现10年大战的整个面貌,《奥德修纪》的海上冒险及其家庭与求婚贵族的斗争两条线索平行交错;
(5)民间创作特点:简洁生动,细节描绘,“荷马式比喻”的运用,语言的形象化。

6、荷马作品中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和奥德修形象分析:
阿喀琉斯是青年勇士,巨力健步,极重个人尊严和友谊,蛮勇、执拗,性如烈火,易怒,最能体现原始英雄主义。

赫克托耳不及阿喀琉斯雄强,但英雄主义建在更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上,奥德修英勇、顽强,战斗不息,具有惊人毅力,是个智多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对奴隶残酷无情,极端自私贪婪,是正在形成中的奴隶主。

7、马克思评希腊艺术和史诗: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复归稚气了。

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应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8、古希腊的戏剧是世界戏剧史上最先成熟而成就辉煌。

悲剧、喜剧在前6世纪末、前4世纪初的“古典时代”即成熟繁荣。

“悲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1)悲剧同另一样,取材于史诗或神话传说并贯穿
命运观念,属命运悲剧。

索氏悲剧常怀疑命运的正义性,往往肯定与命运作抗争的人。

(2)悲剧主人公主要是人,而不是像“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那样主要写的是神,也不像欧里庇得斯写一般人,而是写理想的人——英雄。

(3)为希腊悲剧增加了第三个演员,并加强演员动作和对话,并放弃了“三联剧形式”。

9、索福克勒斯:
《埃阿斯》、《安提戈尼》、《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拉基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俄狄浦斯在特隆诺斯》。

10、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1)《俄狄浦斯王》主题: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2)《俄狄浦斯王》戏剧冲突:人的独立自主意志同命运的矛盾冲突
(3)《俄狄浦斯王》思想内涵:
①、取材表面看来不雅驯,实有很高认识价值和伦理道德意义,歌颂了为维护新的伦理道德原则和制度而勇于承受最大苦难的英雄;
②、还歌颂了人的独立自主意志同人和命运的斗争。

(4)《俄狄浦斯王》结构:
①、回顾式结构悬念性强,情节集中,并将“回顾”同“发现”和“突转”紧密结合,布局严密精巧,环环相扣;
②、戏剧结构上剧情发展连串“事与愿违”,充满“悲剧嘲弄”。

11、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形象:
(1)俄狄浦斯形象:悲剧英雄人物,在人类相信神和命运时代有独立意志,不屈从命运、神的安排,勇于承担责任。

善良、正直、勇敢、聪明、热爱人民、具有独立的自主意志、坚强的伦理道德观念。

(2)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名字来表示他认定的男人从童年便有“恋母仇父”性本能是错的。

弗洛伊德从“泛性论”出发,认为男人潜意识中有“恋母仇父”性本能出发,对《俄狄浦斯王》及俄狄浦斯作了完全违反原作文本的解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文明社会人类实际的。

12、古罗马由共和向帝国过渡和帝国初三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的创作成果构成了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维吉尔是欧洲古代和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

13、维吉尔“曾歌唱过牧场、农田和领袖”
(1)《牧歌》:爱情短歌集,显露忧郁
(2)《农事诗》:为配合屋大维振兴农业政策,“劳动战胜一
切”。

(3)《埃涅阿斯纪》最后最重要,罗马文化最高体现和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文人史诗典范。

14、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1)《埃涅阿斯纪》主题:歌颂罗马民族光荣伟大和创业艰难的历史,赞美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屋大维等罗马领袖的功勋和伟大使命,鼓舞罗马民族爱国和英雄主义精神,维罗马帝国的大一统目标服务。

(2)《埃涅阿斯纪》内容:通过埃涅阿斯遵守神命到罗马建国的神话,具体叙述罗马先人创业的光荣和艰难,歌颂罗马人威武堂皇,宣传罗马人历史使命,表达帝国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因此史诗对于罗马民族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成为罗马人的民族史诗。

(3)《埃涅阿斯纪》主人公: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一个开国君主的高大形象。

对神虔敬、热爱祖国和家人,勇敢、刚毅、坚忍、处事公平;听从天意,要克服一切内在和外在困难。

具有仁慈和博大胸怀。

(4)《埃涅阿斯纪》艺术成就:
①内容广阔复杂,包罗了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时期极为丰富的神话、传说、地理、历史、宗教和氏族生活习俗、文物制度等具体精确的描写,被称为“古罗马的'百科全书'”。

②艺术构思凝重、严肃谨严、精细。

③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渲染场面,更长于人物心理矛盾的具体描写,如写北非迦太基女王狄多由爱而恨和由仍抱幻想到终于绝望自焚以报复负心人的心理描写真切动人。

④语言高度凝练、浓缩、富于暗示,且借用自然物象作暗喻、明喻,比“荷马式比喻”更为贴切、成熟。

15、恩格斯评价但丁: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的《新生》在形式上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雪莱认为:“但丁比彼特拉克还要懂得爱情的秘密。

《新生》在感情和语言的纯洁上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它是一部理想化的历史,记录着他所生存的时代,以及他一生中献给爱情的那样阶段。

”(精神化、哲理化爱情)
这是但丁的第一部作品。

16、放逐初期,但丁著《飨宴》对自己诗歌作了诠释,将各门各方面知识介绍给读者。

拉丁文著述《论俗语》(讨论意大利语及其文体与诗律的一般问题)和政论拉丁文著作《帝制论》。

17、但丁代表作《神曲》原名“喜剧”,后人加“神圣”,用意大利俗语写成,33×3歌+序曲。

(1)但丁代表作《神曲》中“地狱”:
罪人们按照生前所犯罪孽分列等级依次打入九圈,实分三部分,按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凡人之罪恶归放纵、凶残、恶意三类。

(2)但丁代表作《神曲》中“炼狱”:
涤罪之所,按照七罪划分,这里的罪人们已悔悟前非,努力自新,故怀着忍耐的忧郁和愉悦的希冀。

(3)但丁代表作《神曲》的主题:
在黑暗、迷信和暴行还很猖獗的时代,个人和人类如何通过舛错与迷惘的“牢狱”,经过苦难、追求和考验、找到或接近真理、趋于完美与至善。

(4)但丁代表作《神曲》中的寓意和象征:
①、四大象征:“昏暗的森林”一方面指当时意大利的混乱政局,一方面暗寓但丁在政治和爱情双重失意中的心理迷惘。

豹象征“淫欲”、狮象征“野心”、狼象征“贪婪”;
②、维吉尔(知识和理性、哲学)、俾德丽采(爱和信仰、神学)象征人的生活要有生活和爱的指引。

③、“三界之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经之路,地狱(黑暗社会)炼狱(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天堂(思想境界)结构意味神学“三位一体”。

(5)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神学性:
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信心、希望、爱。

(6)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社会性质:
反映了文艺复兴个性解放萌芽及人道主义萌芽,将哲学、神学并提,反映了中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的广阔社会生活,且有强烈政治倾向
和爱国精神,既是中世纪文化(神学、哲学、伦理、文学等)综合,又含有近代文化意识的思想或精神。

(7)但丁代表作《神曲》的艺术特色:
①、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②、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③、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④、民族特色:意大利语。

18、莎士比亚:
前期以写诗歌、史诗和喜剧为主,仅有少数悲剧,所谓“史诗与喜剧时期”;中期以悲剧为主,少数喜剧,所谓“悲剧时期”;后期传奇剧,另写一部历史剧,所谓“传奇剧时期”。

共2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38部戏剧,主要成就在戏剧,它们包括10部历史剧、13部喜剧、10部悲剧和5部传奇剧。

两部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

19、莎士比亚剧主题风格代表作:
(1)莎士比亚史剧:
①、人文主义政治主题:谴责封建割据,批判血腥战争,鞭笞暴君暴政,即国家必须统一。

②、忠于历史又不拘泥史实,塑造鲜明性格。

《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理查三世》。

(2)莎士比亚喜剧:
①、歌颂爱情和友谊,赞扬机智勇敢,提倡仁爱无私,表达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生活理想。

②、喜剧中《量罪记》、《终成眷属》、《错误的喜剧》3部称“阴沉喜剧”。

《威尼斯商人》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第十二夜》艺术性最高、喜剧精品,《仲夏夜之梦》等。

③、创新:希腊旧喜剧是政治讽刺剧,而新喜剧和罗马喜剧为世态讽刺剧,莎士比亚继承讽刺剧,增加内容,不但嘲笑一切低贱、庸俗、恶劣、陈腐及行将灭亡事物,揭露生活中错误和不合理现象,且提出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肯定新事物、新性格,讽刺不为主,主要
为肯定生活原则,“歌颂性喜剧”。

(3)莎士比亚悲剧:
①、揭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或理想的幻灭。

②、“性格悲剧”:多写某贵人陷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

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文艺复兴巨人性格及诗人理想。

结局一般彻底毁灭。

③、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雅典的泰门》。

(4)、莎士比亚传奇剧:
①、高度纯粹的基督教博爱主义,即道德理想主义。

②、炉火纯青、充满理想、幻想。

③、《辛白林》、《冬天的故事》、“诗的遗嘱”《暴风雨》。

20、莎士比亚传奇剧:理想的女性有伊摩琴、赫米温妮、宝丽娜、米兰达。

含义:充斥着巧合与奇遇的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故事剧。

21、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艺术成就:
①、情节生动丰富
②、人物个性鲜明
③、长于内心独白
④、语言丰富多彩
(2)哈姆莱特形象:
①、人文主义王子
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道路,造成精神忧郁和行动延宕
③、悲剧原因是黑暗势力太强,自身也有弱点,其悲剧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悲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3)弗洛伊德解析哈姆莱特形象:
试图用“俄狄浦斯情结”对其“优柔寡断”进行精神分析,认为
由性心理造成:哈姆莱特幼恋母仇父,克劳狄斯杀王娶嫂,哈姆莱特自觉类似,故惶惑难下手,因为若杀叔,等于杀灵魂的自我,本质上仅一个做了,一个未做而已。

22、弥尔顿:
(1)弥尔顿历史定位:
17世纪进步文化基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文艺复兴殿将和启蒙运动的先驱,从人文主义到启蒙主义的中间环节。

(2)弥尔顿早期诗作:
短诗《五月晨歌》、《圣诞节晨赞》、《快乐的人》、《幽思的人》、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碑铭》,悼亡诗《利西达斯》与雪莱《阿多尼斯》为英语诗中最出色悼亡诗作。

(3)弥尔顿政论文:
《论英国教会的教规改革》、《论教会机构必须反对主教制》、《论教育》、《论自由出版》、《论国王与管理的职权》、《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及续篇。

(4)弥尔顿三部史诗性巨著:
《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23、弥尔顿《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纪》,依《新约》“启示录”
(1)《失乐园》主题:
表达了诗人清教主义,说明人类不幸来源。

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2)《失乐园》撒旦形象:
受迫害但不屈不挠,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双重性:
①、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反抗权威,反映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毫不气馁的斗争精神。

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

②、矜持自大,为非作歹的堕落天使。

暗示资产阶级失败原因。

(恶性膨胀原因)
24、弥尔顿《复乐园》:
取材新约《马太福音》、《路加福音》。

主要歌颂刚强意志、忍耐和英勇牺牲精神。

从耶稣形象表现人只要具备完整品格和顺从神意的决心,就能够对付一切磨难而无往不胜。

表现诗人虔诚的信仰、坚定的意志和敢于献身的精神。

25、弥尔顿《力士参孙》:
是诗体悲剧,取材旧约《士师记》,多认为是弥尔顿最有力的感人作品,部分原因是诗人身世与精神和参孙非常相似。

26、古典主义:
(1)与17世纪背景:
是在专制王权的监护和培植下发展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政治基础,流行于法国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其思想基础。

(2)古典主义特征:
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代、讲究规则。

(3)古典主义“法典”:
立法者布瓦洛经御览的《诗的艺术》。

(4)古典主义“三一律”:
戏剧情节只有一条线索,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27、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奠基者或创始人。

重要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

(1)《熙德》:第一部成功的古典主义悲剧。

①、戏剧冲突:
西班牙卡斯提尔王国元老狄哀格受宫廷重臣高迈斯之辱,狄哀格之子罗德利克决斗并杀死高迈斯,失去高迈斯之女施曼娜(之爱)。

②、主题:
简介明确,既揭示责任与爱情冲突,并在理性控制下让前者战胜后者。

男女主人公面临棘手抉择:保全爱情或履行职责。

③、“高乃依式的悲剧人物”:
两主人公有血有肉,既刚毅冷静又热烈奔放。

(2)高乃依《贺拉斯》:
惊心动魄、取材罗马故事。

罗马(贺拉斯氏)与阿尔巴(居里亚
斯氏)两城交战相持不下,各选三大将决斗,最小居里亚斯氏为最小贺拉斯氏的内兄,最小居是贺妹卡米叶情人,悲剧主题为爱国天职与儿女私情的矛盾,即大义灭亲,荣誉表现为不是对于家庭而是对于国家。

28、拉辛是新古典主义文学中最具有典范性的悲剧作家。

重要悲剧《安德洛玛刻》、《费得尔》、《埃丝苔尔》、《阿达莉》。

(1)拉辛《安德洛玛刻》:
第一部标准古典主义悲剧,取材希腊传说。

赫克托耳的寡妇安身为女奴,要为亡夫全孤守节,当二者不可兼得时,理智与情感搏斗,但未致其错乱:哭求卑吕斯不成则暂缓一步,哄国王立誓后自杀。

完全符合“三一律”。

(2)拉辛《费得尔》:
取材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希波吕托斯受继母费得尔虐待……费得尔鸩死。

29、高乃依与拉辛:
高乃依深刻表现忠君爱国政治倾向,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着重表现理性的胜利,主要塑造了一些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而拉辛是位文学史上著名心理分析大师,更多描写理性的丧失和感情的放纵,主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罪恶。

30、菲尔丁:
是18世纪英国杰出小说、剧作家,其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使他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

(1)菲尔丁戏剧名篇:
喜剧《几种假面具下的爱情》、《作家的闹剧》及《咖啡店政客》、《威尔士歌剧》、《唐吉诃德在英国》、《巴斯昆》、《历史纪事》。

(2)菲尔丁长篇小说:
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用散文写史诗,用“滑稽”而不用“严肃”笔法。

把菲尔丁推向小说的是理查生书信体小说《帕拉美》,菲
尔丁讽刺此而作了《夏拉美》、《约瑟夫·安德鲁传》「《大伟人江奈生·威尔德传》(自始至终用反笔,表现其爱民仇暴,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汤姆·琼斯》、《阿米莉亚》
31、《汤姆·琼斯》:菲尔丁“散文滑稽诗”代表。

(1)菲尔丁《汤姆·琼斯》批判内容及主题:
其道德寓意围绕“德性”高贵原则,主题主要批判贵族伪善文明,肯定合乎启蒙学派民主观念的“自然道德”。

(2)菲尔丁《汤姆·琼斯》人物形象:
①、汤姆·琼斯:
活泼好动,朝气蓬勃,尽管轻率、鲁莽容易冲动,但是内心诚挚、豪爽、仁慈、胸怀坦
荡,极富同情心,体现了健全、善良、真诚的“人性”,合乎“自然道德”。

忍无可忍时也会不顾宗教道德而坚决抵抗。

②、布立菲:
野心、贪财、追逐名利,表面笃信宗教,实为披着清教主义外衣的利己主义伪君子。

一贯打击汤姆·琼斯,是地道的小人,伪善道德的典型。

(3)菲尔丁《汤姆·琼斯》艺术特色:
①、围绕冲突广阔展现了18世纪英国现实;
②、忠于自己“严格描写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
③、结构复杂严谨,以汤姆·琼斯生平为经,以他同苏菲亚爱情、同布立菲矛盾为纬;
④、滑稽有趣。

32、卢梭:18世纪法国杰出和影响深远的启蒙思想文学家。

(1)“卢梭主义”:
关于文化、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其理论著作及小说中。

(2)卢梭理论著作:
①、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文化批判,主旨要彻底扫除封建文明,让人类摆脱一切封建枷锁
而获得发展。

“自然”与“文明”对立,以及“返归自然”、寻求自我的“卢梭主义”开始形成。

②、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历史批判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
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

(3)卢梭小说:
《新爱洛伊斯》、《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爱弥儿》为教育小说,《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为自传。

(4)卢梭感伤主义:
18世纪产生于英国,波及欧洲其它国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源头。

注重心理感觉,由斯泰恩小说《感伤的旅行》得名。

33、卢梭《新爱洛伊斯》:
(1)卢梭《新爱洛伊斯》体裁、书名:
哲理、文艺性结合的信札体哲理小说。

书名是由于作者借鉴了12世纪法国青年姑娘爱洛伊斯同其教师阿贝拉恋情悲剧框架。

(2)卢梭《新爱洛伊斯》思想内容特点:
18世纪瑞士恋情故事。

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人为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

作者从崇尚自然、否定封建文明的哲学高度热烈歌颂男女青年冲破封建藩篱而相爱的纯真爱情。

全面否定悲剧制造者(贵族阶级),作者目标除跟全社会有关的社会风俗及夫妻间忠诚,还有更深刻的目标“社会协调和社会和平”,否定旧世界。

(3)卢梭《新爱洛伊斯》人物形象:
共同特点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道德,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及他人。

①、朱丽与克莱尔分别体现爱情和友谊,都生性“仁慈多情”,但朱丽温柔软弱,最爱美德,曾在婚姻上改变初衷,是一个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社会的中心人物。

克莱尔则活泼明智。

②、圣普乐是个平民知识分子代表,性格热烈、勇敢、坚强。

知识渊博、热爱独立自由。

“狂热恋人”退让成社会批判者。

③、沃尔玛是俄国接近宫廷的大贵族,背叛了本阶级及传统信仰,酷爱根据理性重新观
察生活。

“乐于为善”,性格冷静沉着,善解人意,心胸坦荡。

34、卢梭思想艺术特点:
(1)从“自然崇拜”哲学高度,站在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立场,在批判旧世界同时,努力谱写新生活,塑造新人物,抒发新思想感情;
(2)主情主义。

“主体感情”放在创作首位;
(3)鲜明的强调和寻求“自我”的倾向。

“返回自然”口号及“感伤主义”直接影响德国的“狂飙突进”,19世纪更发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35、歌德: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小说、散文家。

德国启蒙文学优秀作家。

(1)“狂飙突进”:
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文学运动,思想创作上反封建割据,主张德国统一,建立统一民族文学,接过卢梭“返归自然”口号,要建立“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崇尚个性、自我、天才,强调感性的价值,提倡民族风格,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理论代表是赫尔德,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名称来自克林格尔同名剧本。

(2)德国“古典文学”时期:
1796年~1804年,歌德、席勒合作使德国启蒙文学达到最光辉的时期。

二人从1794年发现在一系列观点上不谋而合,于是合办刊物,合写《警句》短诗,进行歌谣创作友谊比赛,又各自完成著作,德国民族文学由此空前提高,在文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文学”时期。

36、歌德作品:
(1)歌德戏剧:
①、被恩格斯称为“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尊敬”的《葛
兹·封·伯利欣根》揭露上层封建统治者凶残丑恶、批判德国社会现实。

葛兹·封·伯利欣根为叛逆的悲剧英雄。

②、塑造“完美人性”的《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塔索》
(2)歌德散文: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
(3)歌德叙事长诗《浮士德》;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4)歌德小说:
教育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亲和力》
(5)歌德诗集:《东西合集》
37、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中首部具有国际影响的小说,采用信札体。

(1)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形象:
维特是受“狂飙突进”影响觉醒的进步青年,富有才华,热情、渴望自由,但是社会腐朽、鄙陋,他对体现自然美、质朴、率真和宗法古风的夏绿蒂的爱,最终含恨自杀。

体现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资产阶级青年觉醒而软弱,但是反抗消极,以个人为中心,以孤傲不合作来对抗,是“时代病”的重患者,其悲剧是时代悲剧。

(2)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特点:
①、信札体抒情小说,有真实感,以情动人。

②、抒情时情景交融,以景渲情。

抒情、记事、写景、议论并用。

38、长篇诗剧《浮士德》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哲学史诗”。

(1)歌德《浮士德》浮士德奋斗的五个阶段:
(一幕天上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知识、感官(爱情)、权势(从政)、美、事业
(2)歌德《浮士德》浮士德形象:
①、象征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过程,注重实践,积极入世;
②、永不满足,不断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