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疑义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神思》疑义辨析
作者:付定裕
来源:《语文学刊》 2018年第2期
○ 付定裕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神思》是《文心雕龙》研究最为深入的篇章,然而各家的注释仍有不详明、不
妥帖之处,本文择出六个有疑义之处,排比各主要注家之说,辨明其歧义之所在,最后做出论断。

以期对《神思》作更精准的理解,对《文心雕龙》注释学有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疑义;辨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2-0014-06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8.02.003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研究最为深入的篇章,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各家注释中,
仍有岨峿未安之处,故搜检材料,以作辨析。

本文先指明主要注家的基本观点,然后在歧义处
作辨析,最后做出自己的论断。

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训致以绎辞”
范文澜注(以下简称范注,下同):绎,抽也,谓神理之致,须顺自然,不可勉强也。

\[2\]499
杨明照校注:易坤象辞: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孔疏:驯,犹狎顺也,若鸟兽驯狎然。

言顺其阴柔之道,习而不已,乃至坚冰也。

\[3\]369
詹锳义证:“训致以绎辞”也可解作顺着作者的思致或情致以寻绎适当的辞令,这样,
“驯致”和“研阅”才能形成对仗。

\[4\]982
吴林伯义疏:驯,音巡,《说文》:“驯,马顺也。

”引申为凡事之顺。

致,至也。

驯致
初见《周易·坤卦》,言循序渐至也。

《尔雅》:绎,陈也。

绎辞,犹战国屈原《离骚》曰
“陈词”,发布文辞也。

\[5\]475
辨析:以上所引,范注文辞简约。

杨校注第一次指出“驯致”一词的最早出处是《周
易·坤卦象辞》。

詹义证指出“驯致以绎辞”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三句在语法结构上的一致。

吴义疏指出:驯,顺也,“致,至也。

”驯致,“言循序渐至也。


然而,在其他译注本中,牟世金译为:“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

”\[7\]88郭晋稀译作:“熟练词汇来放言遣辞。

”\[8\]321周振甫注释:“顺着文思引出美好的文
辞。

”\[6\]304郭绍虞《历代文论选》:“致,情致。

在构思过程中逐渐得到恰当的言辞。


张灯疏辨认为:“释致为情致恐不确。

”“驯致意谓逐渐达到。

”文句意谓“逐渐掌握好文辞
运用的技巧。

”\[10\]263
“训致以绎辞”,疑义的焦点在“致”的训释,第一种观点释“致”为“情致”,句意为“顺着情致以抽绎文辞”。

第二种观点释“致”为“至”、“到”,句意为“逐渐掌握好文辞
运用的技巧。

”第一种观点,释“致”为名词“情致”,不够准确。

第二种观点释“驯致”,“言循序渐至也”,则与前边三句的语法结构不一致。

笔者认为,“驯”为“顺”意,“致”为“至”意,释“驯致”,须增字解释,即“顺着
神思的到来。

”这样,既体现了“致”的本意,又与前三句句法结构一致。

当然,“顺着神思
的到来,以抽绎文辞。

”这里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技巧,范注“绎,抽也,谓神理之致,须顺
自然,不可勉强也。

”庶乎近义,只是文辞过于简约,其意为:须顺着神理之致(至)以绎辞,不可勉强。

二、“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范注:《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齐物论》:“若有真宰。

”玄解之
宰谓心。

《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史定墨。

”此文所云定墨不可拘泥本义。

《庄子·天道》:“轮扁曰: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独照之匠语本此。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

”[2]499
杨校注:《文子·微明篇》:“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有晓焉,寂寞之中,
独有照焉。

”《淮南子·俶真篇》:“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寂漠之中,独有照焉。

”[3]370
詹义证:这是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

宰,宰夫,就是庖丁,这里以善于用
妙法解牛的庖丁来比喻有高度造诣的作家。

玄解之宰,也可解作妙悟的主宰,指心。

《荀
子·正名》:“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解惑》:“心者,形之君也。

”[4]983
吴义疏:宰,主也。

“意象”为写作的主导工匠,匠石,工人名。

《庄子·徐无鬼》:
“匠石运斤成风。

”《说文》:“斤,斫木斧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斧斤”连文。

声律,辞采的音乐性。

“寻声律”,下文所谓“刻镂声律”,谓对声律的研寻,以求其协调。

墨,绳墨。

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

”东汉王逸注:“绳墨所以正曲直。


《苟子·礼论》:“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

”“陈”,言弹画。

木工截木制器,先
以墨染绳,弹画木上,然后以斧沿墨断削,使曲者直之。

作者使他的具有深刻认识的心,窥伺想象所塑造的“意象”行文;于是考寻辞采的声律,
以求其和谐,好像木匠在木材上弹画墨线,然后运用斧斤沿墨线断削,变曲为直,以制器皿。

[5]475
辨析:以上诸家对词句出处做了注释,但有歧义之处。

第一,“玄解”,范注指出出自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而后为多数注家所本。

张灯疏辨指出:《庄子》
“帝之县解”,意谓“解除倒悬之苦”,与《文心雕龙》句意无涉。

郭绍虞注作:“懂得深奥
的道理。

”于意为胜。

第二,“宰”,范注、吴义疏,均作“主”解。

詹义证作“宰夫,就是
庖丁”解。

按现代语法,宰的宾语为“定墨”,所以作“宰夫”解,语义不通。

第三,“定墨”,范注语出《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史定墨。

”但又指出:“此文所云定墨不可拘泥
本义。

”是于义未安。

吴义疏指出“墨,绳墨”,引《离骚》为证,释作“木工截木制器,先
以墨染绳,弹画木上,然后以斧沿墨断削,使曲者直之。

”符合文意。

第四,“独照”,杨校
注指出语源为《文子》、《淮南子》,极是。

此句的注解者,多未顾及其骈句的特点。

第一,“宰”与“匠”,是两个对句的主语,
“定墨”和“运斤”是“宰”、“匠”的宾语,定墨和运斤都是木工的技能,所以,“宰”、“匠”语义相近为木工,之所以用“宰”,是出于骈文写作特点的需要。

这里把写作技巧类比
为木工制作的技能。

第二,此句的象喻义是:具有高超写作技能的作家,就像定墨、运斤高度
熟练的木工一样,能够考寻文辞的声律,拣择构思中的意象,娴熟为文。

所以,此句中的“玄解之宰”、“独照之匠”,没有必要拘泥地解释为“心”,似乎可解为:深谙创作心理奥妙的作家。

三、“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詹义证:规矩指赋予事物以一定的形态。

此谓在内容还未成形,还是虚位、无形的时候,也就是在内容的酝酿过程中,就需要加以规矩、刻镂。

[4]985
吴义疏:《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赵宋朱熹注:“规矩,匠之法也。

”指工匠制器的基本法术,本篇喻修辞原则。

故本书《征圣》:“文成规矩。

”虚位,虚有其位,指作者没有把“规矩”放到它的岗位,让它发挥作用。

《说文》:“刻,镂也。

”《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此析言之。

统言之,则刻亦镂也。

本篇“刻镂”喻文辞的修饰。

无形,没有将“规矩”的作用表现出来。

作者开展想象时,从心里产生的精神和思维刚刚活动,好像行路,许多途径争相出现,各种情思不断涌出,而修辞的法术,还虚有其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作者对其情思感到旺盛,沿此错觉,踌躇满志,当他登山时,就以为情思充满了山;当他观海时,就以为情思充满了海,以为自己的才力将与天空翻滚的风云并驾齐驱了。

[5]476
辨析:詹义证认为:“内容还未成形,还是虚位、无形的时候,”需要“在内容的酝酿过程中”,“加以规矩、刻镂”。

按照詹意,“规矩”、“ 刻镂”为动词,“虚位”、“无形”为名词,指艺术构思的内容。

吴义疏认为:“规矩”喻修辞原则,“刻镂”喻文辞的修饰。

“虚位”,指虚有其位,“无形”,没有将“规矩”的作用表现出来。

换言之,在构思中,修辞原则和文辞修饰还没有发挥作用。

那么,詹的义证和吴的义疏,在释义上正好相反,在艺术构思中,规矩与刻镂,即言语修辞,一则认为已存在,一则以为未存在。

构思中,规矩与刻镂已存在的观点,在各注译本中非常普遍。

如牟世金译作:“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型的事物都精雕细刻出来。

”周振甫注为:“开始萌生的许多念头并不能进入作品,这时还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就文思说还是虚位、无形。

对于这些念头要依照写作的规矩来衡量,再加修饰雕刻。

”张灯疏辨认为,这种解释“切断了文气”。

并串解为:“神思方运之际,思绪纷呈,要描状刻画的事和物都还在虚位无形之中。


笔者认为吴义疏于意为胜。

正因为在艺术构思初,修辞原则和文辞修饰还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思绪才能“万涂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并产生“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的幻觉。

四、“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范注:理贫者救之以博,辞乱者救之以练。

[2]504
詹义证:溺有贪意,《礼记·乐记》“奸声以滥,溺而不止。

”理郁是说思路不通,辞溺是说辞藻贪滥,废话太多。

[4]1001
吴义疏:郁,晦暗不明也。

溺,沉滞不清也。

行文构思时,总有两种毛病,一是情理晦暗不明,而苦于贫乏;二是文辞沉滞不清,而伤于纷乱。

那么,增广见闻,就像给情理的贫乏以粮食;串通主题,就像拯救文辞纷乱的药石。

[5]484
辨析:此句产生疑义的焦点是“理郁”、“辞溺”的训释。

第一,“理郁”的解释,范注
将“理郁者”等同于“理贫者”。

詹义证释为“思路不通”。

吴义疏释为“情理晦暗不明”。

三者分歧较大。

郁的本字是:鬱。

《说文解字》:鬱,木叢生者。

鬱的引申义是“鬱積”,《詩·秦風》:鬱彼北林。

《傳》鬱,積也。

《疏》鬱積而茂盛。

所以,“理郁”,非范注所
言的“理贫”,恰恰相反是“理多”。

詹义证和吴义疏,或许是将“郁”字理解为“郁积”,
进一步引申为“思路不同”、“晦暗不明”。

第二,“辞溺”的解释,范注将“辞溺者”等同
于“辞乱者”。

詹义证释为“辞藻贪滥”。

吴义疏释为“文辞沉滞不清”。

三者分歧较大。

《釋名》:“死于水曰溺。

”所以,吴义疏文辞沉滞之说,为其本意,詹义证“辞藻贪滥”为
其引申义。

二说都可以解释通。

结合整段文意,刘勰实则将作者分为两种性分:理性多于感性的人,感性多于理性的人。

“骏发之士”属前者,“覃思之人”属后者。

“理郁者”属前者,“辞溺者”属后者。

“理郁
者苦贫”,即理性多于感性,所以常常苦于缺少创作材料。

“辞溺者伤乱”,即感性多于理性,所以常常苦于感性材料纷乱。

刘勰提出“博见”和“贯一”,即是解决两种性分之人各自的创
作弊端。

五、“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与麻,虽云未费(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黄侃札记:此言文贵修饰润色,拙辞孕巧义,修饰则巧义显,庸事萌新意,润色则新意出。

凡言文不加点,文如宿构者,其刊改之功,已用之平日,练术既熟,斯疵累渐除,非生而能然
者也。

[1]94
范注:布之与麻,虽云质量相若,然既加杼轴,则焕然可珍矣。

[2]504
杨校注:《淮南子·说林篇》:“黼黻之美,在于杼轴。

”高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

[3]374
詹义证:此谓未经润色的文章,虽有巧义新意,却难免文辞拙劣,事例平庸。

《文赋》: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

“杼轴献功”不仅是文字的锻炼,而且是形象构思酝酿变换的
过程。

[4]1002
吴义疏:孕,包蕴。

萌,产生。

两“或”字,句中语助。

包蕴“巧义”之“辞”必奇,而
今为“拙”;产生“新意”之“事”必异,而今为“庸”,彼此既已失调,故宜改造,以求其
和谐,下文譬喻言之。

西汉戴圣《礼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董仲舒《春秋繁
露·实性》:“以麻为布。

”费,犹下文“献功”,加工也。

当麻尚为布原料,没有加工,则
贱于布,犹“辞”“事”未经提炼,则“拙”“庸”,与“巧义”“新意”不相称也。

《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

”麻以“杼轴”加工,组织为布,乃有文采。

按以上言作品的情理、文辞和法术的共同特点是变。

情理、法术固然有许多变化,文辞也
变化无常,比如包蕴巧义的文辞既可以由“拙”变化为奇,产生“新意”的事物也能够从“庸”变化为异。

试看布的原料麻,虽然由于没有加工,令人感到粗贱,可是组织加工为布,便有鲜
明而美丽的文采。

作品的艺术加工的效验,无不如此。

实际上,刘勰强调作者以其灵活的法术,从事情理、文辞的修炼。

孔子主张作者行文的全过程,包括“草创”、“讨论”、“修饰”、“润色”诸阶段,就是这个缘故。

[5]485
辨析:对此句的解释,最主流的观点是黄侃的“文贵修饰润色”说。

黄说本于纪昀评:
“刊改乃工”说。

此后,范注、詹义证、吴义疏对此说均有承袭。

其他各主要译注本也多本此说。

但是,细读詹义证,有对“文贵修饰”说的超越。

詹义证指出:“杼轴献功不仅是文字的
锻炼,而且是形象构思酝酿变换的过程。

”换言之,“杼轴献功”不仅包括文辞的修饰,而且
包括艺术构思的过程。

王元化《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指出“文贵修饰”说不能解释刘勰的“视布与麻”的比喻,“杼轴献功”所喻的重点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9]105张灯的疏辨认为:“王著所述完全可通,且从一个新的角度,引导读者对神思的根植问题作正确的思考。

但就本条字面和全段所叙而言,似仍应推纪氏等的刊改乃工说为更贴。


问题的焦点在于“杼轴献功”说中“布”与“麻”这个比喻的具体所指。

“布”当然指
“焕然乃珍”的文章。

“麻”的所指,如果按照“文贵修饰”说,则指文章的草稿。

如果“所
喻的重点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那么“麻”就是指作家进行艺术构思的材料。

结合“拙辞或
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如果拘于“拙辞”“庸事”的字面义,当然会得出“文贵修饰”的结论。

但如果更宏通的解释“拙辞”“庸事”为日常的言辞与情事的话,那么,“杼轴献功”说就溢出了“文贵修饰”的局限,而是指整个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的整个过程。

结合整个篇章结构看,自“情数诡杂”至“其微矣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所以“杼轴
献功”的说法就不仅仅局限在“文贵修饰”之一隅,而是包括整个“神思”的过程。

六、“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詹义证:追,追及,言所不追,谓言语所不能宣达。

[4]1004
张立斋注订: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者,言文笔忌滥,适可而止。

趣味宜永,耐人寻思,方
称妙品也。

[11]253
吴义疏:表,犹下文“外”。

纤,细也。

旨,意也。

致,至也,造诣也。

以上言修辞技巧的灵活性。

在刘勰看来,修辞的基本原则从修辞实践中总结出来以后,即
一成不变,作者必须继承和遵循。

至若具体运用它的技巧,那是思考以外的、细微的意旨,文
辞以外的、委曲的造诣,是文辞所不能追求的,笔也就知道搁止。

很清楚,这种技巧,不能凭
作者的思考和文辞的传授取得,需要作者自己在修辞实践中去领会。

[5]487
辨析:就文字的训释而言,这句话没有多大的疑义。

但是关于这句话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
思则有较大分歧。

比如以上所引,张立斋认为:“文笔忌滥,适可而止”。

吴义疏认为:“言
修辞技巧的灵活性”。

笔者认为,这段文字的所本是陆机《文赋序》:“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
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陆机言以文论文,如操斧伐柯,取则不远。

但是文章写作的精微之处如轮扁斲轮中的“随手之变”,是难以用言语传达的,至于所能用言
语传达的尽在《文赋》之中了。

受陆机《文赋》行文的影响,刘勰认为,“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即文章写作的精微之处,是“言所不追”即难以用语言宣达的,所以“笔固知止”,即陆
机所言的“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最后用“伊挚不能言鼎,轮扁
不能语斤,其微矣乎”,再次感叹文章写作的精微之处难以用语言传达。

七、余论
以上所引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和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为主,范注精详,杨注体例精严、多有创发,詹义证征引广博,吴
义疏细密精深,都是二十世纪《文心雕龙》注释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神思》为中心,揭示各注家注释的罅隙与疑义处,目的不仅在于使我们对《神思》的理解更加精准,而且在于对《文心雕龙》注释学做理论探讨。

故结合上文的讨论就注释问题
再做申论。

第一,词语训释是《文心雕龙》注释的根基。

范注和吴义疏在注释上均以词语训释见长,
尤其是吴林伯采用“义疏”的体例,将“字词的解说,大意的概括,文句的串讲,思想理论的
分析、评议”,融会贯通,而一以字词的解说为基础,所以,细密精深,多有创说。

笔者认为
疑义的分辨与解决也必须建立在对字词的准确理解之上。

第二,词语典故的语源分析有利于理解刘勰的思想来源与理论独创性。

如杨明照恪守清儒
作注的原则,对词语与典故的出处作精审的考证,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微观上理解刘勰的思想
来源,更重要的是可见刘勰是如何在熔铸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理论建构与表述。

杨明
照的注,不妄下一字,所以没有释事忘义的流弊,而多有发明。

第三,《文心雕龙》注释应加强语法修辞学的运用。

笔者在疑义辨析中发现,很多疑义来
源于骈文的歧义,而传统注释对古代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的运用不足,所以,应该将语法学、
修辞学引用到《文心雕龙》注释中。

第四,《文心雕龙》注释应该兼顾篇章结构与文意贯通。

传统注释多着力于字词句的解释,而对篇章结构和整篇文意的贯通,则关注不够,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不利于更宏通地揭
示刘勰的理论核心。

所以注释应重视篇章结构和文意贯通。

【参考文献】
[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中华书局,2012.
[4]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6]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齐鲁书社,1995.
[8]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9]王元化.读文心雕龙[M].新星出版社,2007.
[10]张灯.文心雕龙译注疏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1]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The Discrimination on the Doubtful Points of The Spirit Thought in Wenxin Diaolong
Fu Dingyu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 The spirit thought is the chapter of Wenxin Diaolong which was well researched, but there were many doubtful point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This paper picked out six doubtful points, list the interpretations of different scholars, distinguished their differences, and gave the judgement at last. The purpose is to get the accurate comprehension of The Spirit Thought and to get the deep research of the hermeneutic about Wenxin Diaolong.
Key words: Wenxin Diaolong;The Spirit Thought;doubtful points;discrimin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