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学习的理解和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遗)是指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口头传承、技艺传播、思想精神传递、宗教信仰传播以及其他文化形式的有形、无形遗产,它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记录、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旨在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了全面的保护措施,旨在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多元性,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
一方面,《法》规定,国家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登记制度,实行国家标准和行政审批制度;另一方面,《法》规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应当尊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具有社会公共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自愿自发的保护。
此外,《法》还规定,应将典礼、宗教仪式、技艺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表演形式纳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以此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级别。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维护我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促进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从而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及其他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
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
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
比如,在社会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仍不够高,不少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不够科学合理,条例设计不够完善;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个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参与度还不够高;社会上也有若干偏离传统文化遗产原有形式的行为等。
有必要通过完善各项政策及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促进全社会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知识,培养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并鼓励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同时,还要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夯实基础和永续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活力。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了全面的
保护措施,为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法》的实施仍存在着若干问题,政府及其他相关方面应当立足实际,运用政策、措施,结合实践,努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