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ppt实用课件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 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 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 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 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孔子提出心门中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圣,其次 才是仁。
“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
记·经解】
“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 【 论语】
【毛泽东】
“仁也者,人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小结:
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 认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 成员,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 活资料。
二、爱何人?
“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 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
己欲立而立人:第一是树立,站得住;第二 动词使动用法 “使------站得住”
己欲达而达人:第一是行通,通达;第二形 容词使动用法“使------通达”
忠恕之道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人对事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仁爱 宽厚,推己及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17)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5.26
裘:皮衣
共:共享
敝:破旧,坏。一说使动“使-----破 旧”“用坏”
安之、信之、怀之:都是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安逸”“使------新 人”“使------得到关怀”
4.15
吾道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应为“以一贯之” “一”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一种观念”
贯:贯穿 唯:应答之声此为“是”的意思 何谓也:宾语前置应为“谓何也” 夫子之道:的
5.12
人之加诸我:“之”为主谓间; 加:强加 诸:兼词“之于”
6.30
施:给予 济:周济 何如:如何 诸:语气词
【名家评点】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 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 位的。学问必须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上,“德” 先于“识”。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1.6
入则孝,出则弟:动词活用为状语:“在 家”、“出外”
弟∶通悌,敬爱;顺从兄长 亲:亲近
肯定大节大信,忽略小义小信。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国藩】,这是仁的蕴藉与内敛;
“当仁而不让”【论语】,这是仁 的锋锐与张扬;
仁,在我国古典文化中不仅仅是一
个简单的道德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深刻 内涵的,富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命题。
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 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源自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提倡殉道,而不提倡殉君。管仲不为君死, 而能援救天下更多的人,相对于抛弃天下众人而 死于君王一人来说,更接近道义、仁德。
一、何谓仁?
“忠者,厚也;厚人,仁矣。” 【王 充】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董仲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
★ 行善避恶,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
2、人之道:践仁
释迦牟尼对初学者如是说:“戒是无上菩提本。” (戒,守戒;菩提,觉悟。)
“忠恕,违道不远。” (道的外延可包括忠恕,内涵应是仁。)
实践仁的方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心为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3、人之成:仁者→圣人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 必作;过之,必趋。( 9.10)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7)
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 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解文题
孔子的“仁”,其基本精神就是“爱人”。 “仁”是一种高尚的待人方式和道德境界。 这个以“爱人”为基本精的“仁”,从群体 方面来说是一种在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 政治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个 体来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乃为人之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




宋 范 氏
而 然
其 作 与 趋 ,
矜 不 成 人 ,
尊 有 爵 ,
哀 有 丧 ,
“ 圣 人 之 心 ,
《者
论 语 集
。 ”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一、用渔竿钓鱼而不用带有很多钩子的大绳获取,用带有
生丝的箭去射鸟,而不用罗网去捕获,有不贪求、不多杀生 的意思。
二、在射鸟的时候,不射杀正在鸟巢中的鸟,因为白天鸟在 巢中,一般是正在孵卵或者哺育幼雏,大鸟被射死则幼雏也 难以存活,其中有怜惜生命的含义。
依据文本,合作探究:
孔子把“仁”摆到怎样的位置? 孔子的“仁道”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分
别是什么含义? 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从中看出
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仁”字在《论语》中 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 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 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 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用 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补充: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 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 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 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 不知礼?” (3.22)
此章记述孔子参加丧礼时的哀痛之心。
我国古代对于丧礼是非常重视的,它直接体现了 孝道,所以制度的规定也非常严密。孔子参加丧 礼,与人同哀,心存哀痛侧隐之心,难过得吃不 下饭,这是一种礼的表现。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语后置应 为“于有丧者之侧食”
未尝:不曾 饱:吃饱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 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 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 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 仁爱观。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说:“子路、子贡 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 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盖子贡专以管 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 故不同。”
“施比受有福。”
【基督教】
“广种福田。”
【佛 教】
【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
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 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此章记孔子以自己言行为榜样,表达接待残疾人 的应有礼貌。
15.42 固:本来
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此为辅助、 帮助、协助
敬于于则数诚观
之上下知千意圣
心下人敬载恳人
——
。人则,之至与
明 薛
已慢见上,师 之之敌。真言

间而者常使,
《 读 书
,已则人人辞 皆。敬见感语

一圣稍贵慕从

诚人衰人于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4)
忠恕之道
“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 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不想 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它们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 以孔子 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近代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众生平等。 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中心。
三、为何爱?
生命价值的三种取向: 1、否认生命具有任何意义。 2、生命意义只存在于彼岸世界。 3、生命意义存在于过去、未来及现在。
“当下即永恒”,生命的终极目的是 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完美体现。
四、如何实践仁? 仁的三个层次:
本章记孔子具有仁人之心。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本章孔子从大节着眼,肯定管仲的功业,认为他具 有仁德,是位仁人。
7.27
宿:动词用为名词是“归巢歇宿的鸟儿” 的意思
圣是仁的最高境界,仁是圣 之始,圣是仁之成。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 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探讨 管仲是仁者吗?为什么?
否定:管仲未能杀身成仁 肯定:尊王攘夷
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护统一,开创和平。 ②制止夷族入侵,保卫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14.17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微:无 被:通披 衽:衣襟 匹夫:⑴一个人⑵平民 渎:﹙ dú﹚小水沟,小水渠
一、子贡认为管仲非仁的理由。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本应为君王自杀殉节 ,以死尽忠,也就是“为君 而死”,这样才符合道义,符合仁德。
二、孔子认为管仲为仁的理由。
忠恕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 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 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 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者夫 仁颜 也窃 清
之子 事仁 也覆 。天
下 ,
者子 之劳 事而 也不 。伐

。谓 子 路 重 伦 轻
·
刘 宝 确 说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此章明孔子重人贱畜也。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 索的言行。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17
厩:马棚 焚:烧 退朝:从朝廷回来
子路的志,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和思想修养,侠义豪 放,胸襟开阔。——重伦轻利 :义
颜渊的志,也代表了颜渊的个性和思想修养,道德 高,涵养深。——重德重功而不夸耀 :仁
孔子的志,表达了孔子的个性和思想修养,敞开了 “仁者爱人”的胸襟,展现了以爱天下为己任,平 治天下的抱负。——教诚爱深 :圣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 作;过之,必趋。
本章叙述孔子以诚敬的心情对待三种人。
9.10
瞽:ɡǔ瞎眼 虽:即使 作:起来、起身 趋:快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怎样对待这三种人?
齐 衰 者 --------------哀 孔子对有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 冕衣裳者 --------------尊 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 瞽 者 --------------矜 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
第二,提出了仁者的标准,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第三,提出了行仁的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
孔子仁爱观的具体表现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 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 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
1、人之性 2、人之道 3、人之成
1、人之性:向善 ① 自 觉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仁即本性,只因人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 动,所以难以见仁,只要反观内心,就可见仁。
②真诚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流于形式,就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 了实践仁。
③行动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