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四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四点措施
作者:汤其刚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88-0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
然而在语文教学上,要做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教无定法,学习有法,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实现。
我认为要全面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思想,树立正确学习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和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知道语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正如我们的一日三餐一样重要,少了哪一餐,身体的营养就跟不上了,身体素质也就随之而下降了。
学不好语文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
2.培养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而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那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
老师爱语文,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设立阅读课兴趣小组,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
然后,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作一些适当的要求限制,如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阅读课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
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再找一个时间对阅读的作品做交流评比,或开展一个小小的评论会。
反馈他们阅读的情况,发表他们的感想,促成深层的理解,创造表达的机会。
其次,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
同时我们要放松心境欣赏美文,把文本读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境,做到胸中有书。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
第三,走出教材,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同时,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夯实基础,注重积累与运用
语文素养这个东西是内在的涵养,应当先把语文基础知识弄扎实,然后才有余地去理解。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好呢?
首先,教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概念,使学生了解广泛的语文知识。
语文老师们一定要把基础的字词句,语法慢慢地讲透,多遍的复习。
剩下的就是严格要求学生记。
记的东西多了,记住了,才谈得上理解运用,能拿来用的也就多了。
其次,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分析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总结语文教学改革中鲜活的新经验,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语文教学时,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写字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
4.丰富活动,培养语感与能力
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进行提升。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
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这样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好培养提升语文的语感。
而语文学习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
怎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训练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观察的事情,简单的记录下来,如果自己今天没有观察到什么,就晚上回家看看新闻,把听到的事情写下来。
这样日积月累有了良好的表达基础,为作文取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
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
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
第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师平时要鼓励学生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接触生活,认识社会,并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表象;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和电影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各种知识经验,丰富各种表象,让想象源远流长。
总之,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个语文素养好的人,由于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有了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正确的观点。
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
所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坚持下去,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正如陆志平在《语文课程新探》中所指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
"因此提高语文素养任重道远,我们不但要注重平时的读写积累,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语文修养打动学生,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爱华;浅析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天地;2012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