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
《命运》;序曲《哀格蒙特》;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
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
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开始耳
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
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
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
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这就是贝多芬。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
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
因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便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他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
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
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父亲又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尼费(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费学习音乐。
尼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
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
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
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但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他母亲死于肺病;贝多芬自认为也染上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上比病魔更残酷的忧虑。
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
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的学习: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在维也纳最初的三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海顿在经过波恩的时候,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贝多芬在那里获得了创造性的音乐,从海顿的手中获得莫扎特的精神。
1792-1793年作曲教师:弗兰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92年,当海顿在波恩停留期间,华尔斯坦将贝多芬介绍给海顿, 并让他聆听了贝多芬的两首康塔塔新作。
海顿一眼就看出了贝多芬的音乐天分,他建议贝多芬不应再留在波恩了,因为凡是在这里应学到的东西他都学到了,他邀请贝多芬与他同去维也纳,并答应教他。
海顿给贝多芬上了几节课教授“对位法”,但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创作上,这使得贝多芬不得不在私下里师从他人。
但海顿尽管喜欢贝多芬的才能,但心中并不十分喜欢他的性格,因为年轻的贝多芬有太多的热情和怪异的念头了。
同时,贝多芬也并不喜欢海顿。
这也难怪,全身都是叛逆的贝多芬,怎么能和幽默轻松的“海顿爸爸”谈到一起来呢?
在维也纳,贝多芬的老师海顿作为一个乐坛巨星,除了教学、作曲之外,还要举行演奏会,时常忙得分不开身,因此,不可能给贝多芬什么特别的指导,也没有办法满足贝多芬的求知欲。
这个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曾当面对老师表示过不满:"我原是要向老师学习音乐的确切理论和使用方法,结果,您却用一种陈旧的、填鸭式的方法来教我,简直使我连转个身都不可能。
我很想从一条崭新的道路上前进,可是--"
海顿听了,在他那上了年纪的脸颊上,浮起了一层寂寞的微笑。
"你所说的我很清楚。
不过,我是一个从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家,所以总离不了陈旧的形式与格调。
因此,我可能已经没有教你的资格了。
贝多芬,今后我只能就一个朋友的立场对你的作品作客观的批评和表示一点意见。
你尽管依着你自己所认准的道路,勇往直前吧!"海顿认真地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贝多芬的才气比海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尽管他一直被埋没在波恩,可是,他的音乐才能和技艺,即使到了人才济济的维也纳,也绝不会落在别人后面的。
在当时,负有盛名的钢琴手亚培·甘列乃克,听到了贝多芬的声名,曾经一度向贝多芬挑战,要贝多芬和他来一次竞奏。
结果,甘列乃克败北了!
"你简直不是一个人,我想你一定是一个鬼神!我差一点就死在钢琴旁边。
"事后,甘列乃克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失败。
贝多芬却对着甘列乃克感叹地说:"我到维也纳来,并不是来弹钢琴的。
我是为了学习音乐而来的。
可是,事实并不像我所想像的那样圆满。
海顿先生尽管说要教我对位法,可是,因为没有多余的空闲,所以一直没有好好地教过我。
"
"他老人家碰上你这样一个学生,一定也感到很为难的。
好,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个好老师吧。
"甘列乃克说。
几天以后,甘列乃克就带了贝多芬去看一个叫《乡村理发师》的歌剧作者约翰·辛克。
那天,刚巧是贝多芬到海顿那边上过课以后,所以,他就顺便把海顿要他作的曲,拿给辛克看。
"你这曲作得相当好,不过,错误的地方还是有的。
据我看来,你对于作曲理论还没有完全懂得。
"辛克说着,就在曲谱上画了不少红线。
这都是海顿漏了的地方。
"你说得很对。
我虽然一再希望学习对位法,可是,海顿先生只教给我一点初步的东西,就没有再教下去。
不过,
他是我的恩师,如果没有在波恩遇到他,我就不可能到维也纳来。
所以--"贝多芬是一个不会轻易忘记恩义的人,所以,尽管不满意老师的教法,他还是不想离开。
"既然这样,那我就瞒着他老人家来教你好了。
绝对不要你的学费,我到你宿舍去教你吧?辛克主动地提出了这个建议。
"真的吗?你肯瞒着海顿先生来教我?"贝多芬高兴得跳了起来。
从此,贝多芬和辛克就建立起了秘密的师生关系。
他开始向辛克学习单对位法和复对位法。
但是,等到把想学的东西统统学会了以后,他对辛克又有不满意的感觉了。
个性倔强,而且还稍微带点固执的贝多芬,可以说绝不是一个老实的好学生。
辛克很机警地发现了他的这种感觉以后,就说:"贝多芬,我觉得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再教你了。
今后,还是去请阿布雷兹日格先生教你好了。
"
"好是好,不过,不是听说阿布雷兹日格先生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人家了吗?"
"年纪尽管大,但作曲理论的老师,在维也纳要算他第一!"
于是,贝多芬又去跟一个新的老师学习了。
"你得从最初的一步开始学习,而且要把那些从海顿以及辛克那边学来的东西,统统给我忘了才行。
"阿布雷兹日格,是教过贝多芬的几个老师中,最严格的一位。
他从最初步的单对法开始,一直到三理对位法,把那种再复杂不过的形式,不停地灌输给贝多芬。
开始的时候,贝多芬倒很有兴趣地学习。
可是没有多久,他又开始厌倦这些单调的作曲理论了。
贝多芬独创一格的天分,使得他对于那种拘泥于陈旧形式的研究感到不耐烦。
他很想开
拓一个所有的音乐家们从没有到过的新境界。
"我要打破那些形式,我要去打开那扇还没有人打开过的门!"贝多
芬在心里呐喊着。
不久,贝多芬就离开了阿布雷兹日格先生。
后来他还常常大声宣告
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
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
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
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
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
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
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革命中的贝多芬:
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泛滥全欧,占据了贝多芬的心。
1792年11月,正当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德意志的音乐首都维也钠去。
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
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
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在1796和1797两年内,他把弗里贝格的战争诗篇谱成音乐:《行军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
失聪: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1796从年开始,
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
最初将此事瞒着他人,但是随着病情的恶化再也瞒不下去了。
他于1801年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说发病已有三年。
因此,可能是在28岁时开始发病,但是在1802年所写的遗书中又说:"六年以来,受此病所折磨庸医们使我的病情恶化",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则发病时间应再推前两年。
他患的是神经系统的疾病,生理上并不感到痛苦。
从他的病状来看,最初听不到高音,但经过相当时间仍可听到低音。
他不只是听觉逐渐衰退,而且还伴有严重的耳鸣使他不知所措。
耳聋使得他与人交往时发生了困难。
他曾一心想治愈此病,到处求医治疗,但完全没有效果。
有时他为了逃避难服的药物或向耳中点滴药水而避开医生。
可想而知,脾气暴燥的贝多芬的心情有多么焦急。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
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
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
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中年时,他为了帮助听力使用了助听器。
节拍机的发明者梅策尔为他设计制造了种种形式的助听器,但是后来这些都不起作用了。
而且和人谈话时,耳中插入如此笨拙的东西,看来也确是不雅观的事。
听不见的音乐巨人:
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战胜了命运和感情的双重打击,应和着欧洲革命的蓬勃发展,从1802年开始,贝多芬仿佛浴火的凤凰,焕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开创了音乐史学家称为“第二期风格”即“英雄时代”的辉煌业绩,向19世纪的黎明吹响了革命的号角。
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
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
到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
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
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
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
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
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
伟大
的《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
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
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
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
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
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
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
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
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
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
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根据德赖斯勒尔的一首进行曲所作的九首变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玛丽亚·特雷西亚女皇最小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即位。
6月27日,成为波思宫廷乐队的正式成员。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
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
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
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骑士芭蕾舞的配乐。
12月5日,沃尔夫冈·阿马道伊斯·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
1792年 11月2日,开始第二次维也纳之行。
是年至1793年底,师事海顿。
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诺失斯基亲王举办的家庭晚会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作品1号)。
1794年寓居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绍也纳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普鲁士王宫。
波拿巴统兵进攻意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兰兹·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希滕塔尔。
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号)。
5月,开始结识特蕾泽和约瑟菲妮·封·布伦什维克。
1798年出现最初耳疾症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宫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一交响曲》和《管弦乐七重奏》(作品20号)。
1801年爱朱丽叶塔·桂察尔迪。
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后写信向友人阿芒达和韦格勒披露日渐重听的实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
1803年 4月5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二交响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
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谱写《英雄交响曲》。
开始向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爵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
1804年 秋天至1807年底,与约瑟菲妮·封·戴姆相爱;她娘家姓布伦什维克。
5月20日,波拿巴称帝,宣告为拿破仑一世。
8月11日弗兰兹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响曲(英雄)》。
11月13日,法军占领维也纳。
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二曲本。
10月,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断交,结识拉苏莫夫斯基伯爵。
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维茨亲王宫邸举办专场音乐会,首次演出《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8年 10月,吉罗姆·波拿巴王室聘请贝多芬前往卡塞尔。
12月22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和《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 。
1809年 2月26日,鲁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给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5月31日,约瑟夫·海濒逝世。
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和德国爆发反抗拿破仑的运动。
1810年春,爱上特蕾泽·封·玛尔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专利”使年金贬值。
8月1日,抵达泰普里茨,结识阿玛里埃·西博尔德?
11月28日,在莱比锡举办《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场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7月6和7日,致书“永恒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与歌德多次会晤。
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1813年夏,逗留于巴登。
6月21日,威灵顿在维多利亚大败法军。
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响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响曲》。
4月6日,拿被仑在枫丹自露退位。
4月,结识安东·申德勒。
4月15日,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
5月23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三曲本。
9月18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1月29日为维也纳会议与会者举办盛大音乐会。
1815年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仑离开流放地区尔巴岛重返大陆。
夏,逗留于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尔就学于詹纳塔西奥·德尔里奥开办的青少年教养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组解散。
夏,逗留于巴登。
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
12月16日,约瑟夫·弗兰茨·洛布科维获亲王逝世。
1817年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安东·甑吕粘晌 炊喾业闹 帧? 加谩疤富安帷庇肴私惶浮?nbsp;
1820年 4月8日,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
夏,逗留于默德林。
1821年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
患黄疸病。
1822年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
11月9日,俄国的尼古劳斯·伽列青亲王约请贝多芬写三首弦乐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从俄国返回。
夏,逗留于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维也纳艺术爱好者致书贝多芬,请求他在维也纳上演新作。
4月18日,《庄严弥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
5月7日,在克思滕托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九交响曲》。
夏,逗留于维也纳附近的彭青和古腾布仑。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组首次演出作品127号四重奏。
5月,患严重肠炎。
夏,逗留于古滕布仑。
10月,迁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身心遭受重创。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号四重奏,该曲末乐章是时为《大赋格》。
7月30日,侄子卡尔企图自杀。
9月29日,动身去弟弟约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