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牧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牧笛声声
听——牧笛
设计者:崇明县实验小学严春香【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笛子独奏《牧笛》,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即兴律动和拓展。
《牧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
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
第二段慢板优美、动人,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
音乐欣赏要从音乐本体出发,让学生感受音乐给人的愉悦,用心去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
通过了解音乐的各要素变化、仔细聆听来唤起情感,从而充分感受音乐作品。
本课通过学生想象体验情景、设计表现意境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乐曲表现的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
1.欣赏笛子独奏《牧笛》
2.了解民族乐器竹笛
【教学目标】
1.欣赏笛子独奏《牧笛》,感受乐曲两种不同的情绪,想象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自由自在、悠然惬意的田园生活。
2. 在欣赏乐曲《牧笛》的过程中,用肢体语言和简笔画等形式,表现两个主题的不同速度和所描绘的情景。
3. 了解竹笛的吹奏方法和音色特点,能正确听辨乐曲中两种不同情绪,并能为乐曲分段,学会用情景表演的形式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分三个部分,知道每部分的速度和情绪,感知笛子的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
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想象、表现乐曲所要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音响资料
2.资料补充:
(1)名家介绍:
作曲家刘炽/view/292142.htm(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
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
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顾问,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编辑部编委。
1939年刘炽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第三期音乐系,师从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学作曲和指挥,毕业后进入音乐研究室当研究生兼助教。
解放战争时期,刘炽到东北,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创办了音乐学校、星海合唱团,任校长、团长、指挥,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工作者。
指据了关外第一场黄河大会唱,开创了电台教唱革命歌曲的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调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任作曲、院艺委会委员,1961年调辽宁歌剧院任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
“文革”后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
竹笛演奏家刘森:/viewthread.php?tid=12982
刘森,作为中国竹笛的领军人物,五六十年代,以演奏《牧笛》、《小放牛》、《春江花月夜》、《洪湖水浪打浪》等曲子创立了中国竹笛的演奏风格。
使古老的竹笛焕发着时代的青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民族音乐中确立了竹笛的音准概念、音区概念。
把古代璇宫转调的传统技艺再现于世。
自1963年刘森改做指挥到现在在中国竹笛的领军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他在笛子演奏方面的影响仍在继续扩大,要研究竹笛非得研究刘森不可。
1937年,刘森出生在北京。
父亲生前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父亲酷爱民族音乐,也喜欢西洋音乐,手里的钱几乎都用在买唱片上。
他从小父亲就教他怎样识五线谱、怎样弹钢琴、怎样欣赏音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竹笛结下了不解之缘。
14岁时,他在北京成达中学读书,1954年2月去了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到乐团以前他的笛子按当时来说,吹变化音转调已经完成,是他自学了两年完成的,他就这样按照自己的路子一直吹下去。
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会演,全国音乐人才都汇聚在北京,他上台表演笛子独奏,1957年,他参加莫斯科联欢节,并获奖。
《牧笛》是刘森的代表作:50年代末有一场优秀歌舞节目演出,双人舞——《牧笛》,舞蹈演绎的是一个朴素的,刚刚萌发的爱情故事,男演员手执一根竹笛,边舞边做出吹笛状,让人感到就是他吹出的醉人的笛声。
他的伴奏旋律让人终生无法忘怀,伴奏中吹笛的就是刘森。
刘森的演奏极具歌唱性,在此以前笛子的音域只有两个八度零大二度,在《牧笛》中刘森使音域向上扩展了小三度,使这个曲子在笛子演奏技术上也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刘森的演奏也使原曲生辉,一曲《牧笛》使多少人如醉如痴,著名作曲家刘炽写出了这极有韵
味的旋律,让刘森把它吹活了。
《牧笛》从此就成了刘森的代表作,成了笛子独奏曲曲目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作品介绍:《牧笛》作于1958年。
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
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
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
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
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
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
《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
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3)拓展作品介绍:水墨动画片《牧笛》剧情
/group/topic/2325320/
(4)竹笛介绍:/view/249797.htm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
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
主要用来贴笛膜。
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
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实际上是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资源链接】
http://121.14.252.22/flvs/2008-8-15/union_36056_4029502.flv少儿双人舞《牧笛》/b/4106989-1282585424.html水墨动画片《牧笛》/...aicai/xiaofangniu.rm笛子独奏《小放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出示钢琴曲《牧童短笛》,再次感受乐曲悠扬的旋律和富有变化的意境。
什么乐器演奏?描写的场景是什么?
二、欣赏竹笛独奏曲《牧笛》
(一)初听《竹笛》
1.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互相交流
2.给乐曲分段
(二)分段欣赏《牧笛》
1.欣赏第一主题
(1)体验第一段的速度、节奏、旋律的特点
(2)表现第一段所表达的情景。
2.第二主题
(1)速度、节奏、节拍的变化?情绪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2)用口琴演奏主题旋律以熟悉主题
(三)再听
1.分辨乐曲中主题出现的次数
2.说出乐曲演奏乐器
3.了解民族乐器竹笛
(1)请学生吹奏竹笛,感受其清亮的音色
(3)完整欣赏《牧笛》,轻声哼唱主题
三、表现《牧笛》
1.分组为《花的圆舞曲》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创编表演
四、拓展
1.欣赏少儿双人舞《牧笛》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本课从调动学生欣赏兴趣出发,用已经学过的《牧童短笛》和具有吸引力的水墨动画《牧笛》片段导入欣赏教学,揭示主题内容。
学生对自己喜闻乐见的动画兴趣很高,兴趣的激发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响作品的聆听和想象,由于影像资料的丰富会造成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过于依赖影像资料而忽略了对作品的聆听和想象,这是欣赏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影像资料,使课堂欣赏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