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生物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鸡的片状羽基因(A)对丝状羽基因(a)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芦花羽色基因(B)对非芦花羽色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芦花片状羽鸡与一只非芦花片状羽鸡交配,F1代的母鸡中约有3/8为非芦花片状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中芦花片状羽为母鸡,基因型为AaZ B W
B.亲本都能产生4种配子,其中含Z b的占1/4
C.F1代公鸡的表现型有2种,比例为1∶1
D.亲本公鸡能形成含aaZ b Z b的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一只芦花片状羽鸡与一只非芦花片状羽鸡交配,F1代的母鸡中约有3/8为非芦花片状羽”,3/8=1/2×3/4,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Z B Z b和AaZ b W。
【详解】
A、据题干可知,亲本中母鸡为非芦花片状羽,基因型为AaZ b W,A错误;
B、亲本能产生4种配子,其中含Z b的占1/2,B错误;
C、F1代公鸡的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3∶3∶1∶1,C错误;
D、亲本公鸡能形成含aaZ b Z b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D。
2.在培育耐旱转基因黄瓜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些植株体细胞中含两个目的基因(用字母A表示,基因间无累加效应)。
为了确定这两个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研究人员单独种植每株黄瓜,将同一植株上雄花花粉授到雌花柱头上,通过子一代表现型及其分离比进行分析。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F1中耐旱植株∶普通植株=15∶1,则两个基因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若F1中耐旱植株∶普通植株=3∶1,则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C.若F1全为耐旱植株,则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适于进行推广种植的是两个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若F1中耐旱植株∶普通植株=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个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两个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若F1中耐旱植株∶普通植株=3∶1,则这两个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正确;
C、若F1全为耐旱植株,所以的配子都含有耐旱基因,可以将其理解为亲代是纯合子,所以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D、适于进行推广种植的品种是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将转入的基因理解成染色体上的基因,结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3.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不同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相同,B错误;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D、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选取鸡的红细胞的理由是它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且易于破裂
B.探索淀粉酶最适pH,可以设置一系列梯度组分组对照,并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C.物镜放大倍数越小,观察时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越远
D.观察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本身无色,需要用甲基绿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
物镜:有螺纹,低倍物镜短,高倍物镜长;目镜:无螺纹,低倍目镜长,高倍目镜短。
【详解】
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理由是它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且易于破裂,而鸡不是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有复杂的细胞器,A错误;
B、由于碘液可以和NaOH反应,HCl可以和斐林试剂反应,所以一般不用淀粉酶探究其最适pH,B错误;
C、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观察时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越远,C正确;
D、观察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本身无色,需要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错误。
故选C。
5.果蝇的棒眼基因(B)和野生正常眼基因(b)只位于X染色体上,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 hB X b(如图所示)。
h为隐性致死基因且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锁在一起,B纯合(X hB X hB、X hB Y)时能使胚胎致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次级精母细胞中移向两极的X染色体分别携带了B、b基因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C.果蝇的眼形由野生正常眼转变为棒眼可能是分裂间期时碱基对替换导致的
D.该品系的棒眼雌果蝇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杂交,F1中雄果蝇占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分析图形:图示为一对X染色体,有一对等位基因B、b,h与B连锁。
【详解】
A、h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核基因,其转录场所只能是细胞核,翻译的产生都是核糖体,A正确;
B、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不可能是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B错误;
C、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B是碱基对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分裂间期,C正确;
D、由于B纯合(X hB X hB、X hB Y)时能使胚胎致死,该品系的棒眼雌果蝇(X hB X 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 b Y)杂交,产生的子代有X hB X b:X b X b:X b Y=1:1:1,F1中雄果蝇占1/3,D正确;
故选D。
【点睛】
根据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基因分离定律分析选项。
6.人体被蝎子蜇伤后将引发如图所示的免疫过程,其中a~e表示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a与b的表面均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B.细胞c的增殖分化需要两方面信号的刺激
C.若无抗原进入机体,则B淋巴细胞无法产生抗体
D.图中的细胞e的表面不存在特异性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免疫过程产生了抗体,因此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
B、细胞c是B细胞,期增殖分化需要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B正确;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抗原的刺激,C错误;
D、图中的细胞e是浆细胞,其表面不存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但是存在其他物质如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抗体为突破口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种类以及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7.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单倍体育种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比杂交育种的年限短
D.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交
→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
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
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
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
组成倍增加)
【详解】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三倍体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错误;
C、单倍体育种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比杂交育种的年限短,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通过人工诱变育种盲目性大,D错误。
故选C。
8.下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a过程有关
B.胰岛素通过a过程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C.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b过程分泌到细胞外
D.经b过程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
【答案】B
【解析】
a、b图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胞吞有关,A项正确;胰岛素不进入靶细胞,而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而引起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B项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经胞吐分泌出细胞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但也有例外,如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也是胞吐,D项正确。
9.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在细胞运输“货物”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B.用32P标记高尔基体,被标记的物质可以是DNA和磷脂
C.高尔基体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实现了细胞各结构上的紧密联系
D.兔睾丸细胞的高尔基体能合成性激索,这与柳树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功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
A、高尔基体接受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又形成“囊泡”给细胞膜,在细胞运输“货物”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A正确;
B、高尔基体中无DNA,不能用32P标记到DNA,B错误;
C、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实现了细胞各结构上的紧密联系,C错误;
D、性激素在滑面内质网中合成,D错误。
故选A。
10.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況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
B.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
C.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
D.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充气口a是在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b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图乙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
①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②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
【详解】
A、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因此曲线①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的变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酒精,因此曲线②表示装置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A正确;
B、果醋发酵时需要氧气,因此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B正确;
C、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分别是18~25℃,30~35℃,15~18℃,C错误;
D、果酒、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毛霉,都是真核生物,果醋制作所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D正确。
故选C。
11.“细胞学说”被认为是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B.列文虎克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红细胞
C.“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D.魏尔肖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答案】D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详解】
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A正确;
B、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B正确;
C、“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C正确;
D、魏尔肖认为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即可正确答题,需要考生了解课本中所列举的一些科学家及其成就。
12.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和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和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和过短对上清液检测放射性的结果影响趋势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详解】
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不相同,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A错误;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不相同,解离时间太短则组织细胞没有完全分离开,解离时间过长会导致根尖过于酥烂,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不相同,若间隔时间太短,被标记的个体没有与未被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合均匀,这会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都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D正确。
故选D。
13.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多效唑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小麦植株内源激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断合理的是()
A.多效唑可通过增加细胞分裂素含量,减少赤霉素的含量,使叶绿素含量增加
B.多效唑影响叶绿素含量的最适浓度是15mg/kg
C.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溶液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D.叶绿素含量是多效唑、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促进植物的伸长生长、促进插枝生根。
主要作用于植物分生区和嫩芽的尖端。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增高,主要作用于植物茎部分生区。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主要作用于植物根部
A、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使用多效唑的组别中的赤霉素水平低于对照组,细胞分裂素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都高于对照组,A正确;
B、由实验数据可知,多效唑影响叶绿素含量的最适浓度应该在10~20mg/kg,无法确定15 mg/kg即为最适浓度,B错误;
C、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多效唑影响叶绿素含量的在10~20mg/kg之间,先增加后下降,所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溶液作用效果可能相同,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叶绿素含量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A。
14.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
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
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
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
A.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
B.用溶解于蒸馏水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
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D.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详解】
A.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则其本身产生胰岛素,A错误;
B.蒸馏水不属于等渗溶液,不能排除氯化钠的作用,B错误;
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可排除生理盐水的作用,C正确;
D.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D错误;
故选C。
15.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H-Y 单克隆抗体由骨髓瘤细胞分泌B.应选用原肠胚做雌雄鉴别
C.鉴别后的雄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D.用H-Y 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
【详解】
A.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A错误;
B.做雌雄性别鉴别应选择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B错误;
C.由于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则鉴别后的雌性胚胎可直接做胚胎移植,雄性胚胎没有意义,C错误;
D.H-Y抗原免疫母牛,使其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定位】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体液免疫,乳腺生物反应器。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求学生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理解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操作过程。
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C.不同高度的山坡上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2. 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因此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B正确;
C、不同高度的山坡上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虽然功能不同,但基本组成单位均为葡萄糖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连接成的多聚体
C.胆固醇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但不直接参与代谢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自由水的自由流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
【详解】
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均为葡萄糖,A正确;
B、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连接成的多聚体,B正确;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正确;
D、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水是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产物,如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第三阶段有水的生成,D错误。
故选D。
1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随之改变
B.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
C.基因突变一般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RNA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
DNA 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
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隐性突变等原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B正确;
C、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即显性基因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而隐性基因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