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沈、范”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分钟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沈、范、魏、晰、振、胸、怀、赞、效、淮、租、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辱,读(rǔ)不要读成(lǔ)。
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沈”为翘舌音,“租”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租、疑、惑、凡、顾、训、斥、辱”。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
“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租界麻烦胸怀屈辱
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疑惑不解清晰而坚定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四字词语
生读。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自己再读读“清晰而坚定”。
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为中华崛起读书)
师:真好。
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
例如“租界”,谁知道?
(不知道。
)
师:请看这幅图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
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
三、初读,把握大意。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
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快速浏览。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说得很好。
还可以简洁一些。
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应该说都有“中华”两个字。
)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
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
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2.认识结构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你来想一想: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
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位伟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严sù()清xī()
zàn()叹xiōnɡ()怀
屈rǔ()疑huò()
二、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引起事故;闹事。
)
B.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向左右两边看)
C.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振作)
三、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中国巡警面对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的现象,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____(A.训骂B.斥责C.训斥)死者的家属
2.大家只能_____(A.劝告B.劝慰C.安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______(A.解救B.拯救C.解脱)出来呢?
【答案】
一、肃晰赞胸辱惑
二、C
三、
1.C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