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基本原理以及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概念
大家已有了岩石的概念: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它们是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地下形成,地表看不见。
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如五台山等由侵入岩或其变质岩组成;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地表大量倾斜、弯曲、断开。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运动,发生机械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引起运动的原因,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讲述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臵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岩土力学中细讲,简单地说)
同样,岩石在受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亦会发生类似的变形。
由于弹性变形不被保留,对地质构造无意义。
岩石的变形状态与岩石性质有关(成份、结构)与岩石所处的环境有关。
地表常温、常压下:页岩、泥岩、粘土岩(细、软)———塑性变形。
粗砂岩、石灰岩————脆性大,断裂。
地下高温、高压下:各类岩石都具有一定塑性(柔性)均可发生塑性变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野外能够看到砾岩、灰岩、石英砂岩等通常认为脆性很大的岩层同样有褶皱弯曲现象。
§2.褶皱和断裂
我们讲了褶皱和断裂是由于岩石的运动改变了原有空间位臵和形态。
一、岩层空间位臵的测定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臵,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
称产状三要素。
(一)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相差1800
2. 倾向
最大倾斜线———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
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 倾向 + 90°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0°—90°变化。
(二)产状的表示:走向/倾向<倾角 125°/ NE <65°
S29°/ NW <18°
倾向<倾角 35°< 65°
只要给定倾向、倾角两项可求知三要素
(三)特殊产状:
水平岩层倾角=0°倾向—走向∞
直立岩层倾角=90°倾向—走向α°(四)岩层厚度:
两层面之间垂直距离。
(并非地面露头两点)。
二、褶皱构造
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改变了原有的空间位臵和形态,但其连续性未受到破坏,称褶皱。
单一弯曲称褶曲。
(一)褶曲的几何要素(褶曲的描述)
1.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2.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3.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近于对称面),可以是平面也可
以是曲面,
其产状可用三要素描述。
4. 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伏状。
5.轴迹———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二)褶曲分类
1.两大基本类型
1°向斜———水平岩层受力后下凹弯曲。
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新
两翼地层时代渐老
2°背斜———水平岩层受力后上凸弯曲。
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老
两翼地层时代渐新
岩层褶构造中,背斜、向斜通常共存:
相邻的背斜之间是向斜
相邻的向斜之间是背斜
相邻背斜,向斜共用一个翼
2.褶曲类型(出露形态划分)
1°按轴面产状划分:
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并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同,倾角并不等一翼为正常
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新在下老在上)。
平卧褶曲———轴面近水平。
两翼近水平,上下重叠。
一翼为正常
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
2°按枢纽产状划分:
水平褶曲———枢纽水平
倾伏褶曲———枢纽倾伏
3°特殊类型:
穹窿(背斜)———长:宽 < 1 :3
盆地(向斜)———长:宽 < 1 :3
复背斜、复向斜
(三)褶曲的野识别:
1.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老—新
向斜:老—新—老
2. 地形侄臵(并非绝对)
我们可以想象,地质构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见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臵。
原因:褶皱开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风化剥蚀,而成山。
因此野外绝不能只根据地形确定地质构造,要仔细观察。
三、断裂构造
断裂———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
节理、裂隙———无位移(仅有断裂面)。
断层———有一个或一组断裂面,两侧岩层有明显位移(错动)(一)断层描述
1.断层面(带)———岩层断裂面,两侧岩层相对位移,
有平面也有曲面可以产状三要素来描述。
2. 断层线———断面与地面交线。
断层出露线,直线或曲线。
3. 断盘———断层面两侧被切断的岩块。
按断层面与断盘关系(位臵关系)分:
上盘、下盘、东南盘、西北盘等; 按两盘相对位移(运动)方向分:
上升盘、下降盘。
4. 断层规模 —— 以切割深度,延展长度,断距大小来衡量。
特大型断层如,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切割到地壳下部, 位移量480公里。
我国淡庐断裂位移几百公里。
微型断层手标本可见。
(二) 断层分类:
1. 按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小<25°。
平移断层———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2. 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
纵断层(走向断层)—— 连向一致。
横断层(倾向断层)—— 走向垂直。
斜向断层 —— 走向斜交。
3. 断层组合类型:
在力的作用下,多条断层(一组断层)同时出现,形成特殊形态。
迭瓦式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逆掩断层。
阶梯状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正断层。
地堑: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
地垒:两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
(三) 断层的野外识别:
多数断层因其断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风化,剥蚀,所以露头不好,往往
断层泥——断层两面三盘挤压磨擦(碾磨)的极细的泥状物。
划分 左行平移断层
右行平移断层
2. 密集的节理:
断层面是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时伴生有许多小破裂面即节理。
节理
方向常与断层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镜面:
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
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
阶步——擦痕及镜面未端常出现“坎”。
以上均为两侧岩层(块)相对滑动在断面上留下的痕迹,可据此推测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4.牵引褶皱(拖曳)褶皱)
断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时,受磨擦阻力影响出现弯曲。
牵引褶皱可指示对盘位移方向。
5.沿岩层或矿层走向突然中断
6.地层重复或缺失
断层能够破坏地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什么情
况重复,什么情况缺失,与断层性质有关。
与断面及岩层产状有关。
7.地形证据
负地形(低凹地带):由于断层附近易风化、剥蚀(岩石破碎),长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话说“逢沟必断”。
断层崖:大而陡的断面出露呈陡崖状。
有流水可成瀑布。
断层三角面:一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与其垂直的正断层切割,上升盘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横切面。
8.泉出露点:断层切割含水层,地下水沿裂隙,涌出。
泉点常呈线状分布。
以上我们讲了地质构造的两大类型——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岩层形成之后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所有新、老地层(所有时期形成的岩层)都应是水平叠臵在一起。
但有了地壳运动就使地层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水平叠臵,而有更有复杂的接触。
下面就讲不同类型的地层接触关系。
§3.地层接触关系
一、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缺失。
说明: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表面上升到水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整合表示:
二、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及古生物演化突变,地层时代不连续,
有地层缺失。
新地层之下常有底砾岩。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层遭到剥蚀后形成的岩石碎块,重新
胶结成岩,保留在新地层之下。
说明:老地层沉积后地壳有明显的均衡上升(水平抬升),遭受剥蚀
后,地壳又均衡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虽然有部分地层缺
失掉,但新老地层产状没变,
假整合的表示: 三、 表现: 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岩性及古生物变化突变,有地层缺失,
新老地层之间有广泛的剥蚀面。
新地层之下常见底砾岩。
说明:老地层形成之后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褶皱、断裂,同时
长期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
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
层遭剥蚀的岩石碎块重新胶结成岩,底砾岩石矿物成分与下伏岩层相同。
下面讲火成岩和层状岩石的接触关系
四、 侵入接触:
侵入体和被侵入围岩之间的关系。
识别标志: 1°接触带上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围
岩)。
2°接触带附近,侵入体中有围岩的 捕虏体(末完全融化的围岩) 3°侵入体切割(切穿)围岩层理。
五. 沉积接触
沉积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广泛的剥蚀面,剥蚀面与沉积岩层 平行,沉积岩中无接触变质现象。
从接触关系中,又可以得知侵入体侵入的时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时代,早于上
部沉积岩层的时代。
§4.构造运动
一、 构造运动的形式
(一) 水平运动
1.概念:地壳块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2. 水平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无论从现代观测还是地史中岩石的构造现象,都能够证实地壳存在水平运动。
相背分离拉开
相向靠拢挤压
剪切错动
从地表运动的方向来考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相邻地块
现代:洋中脊扩张 太平洋赤道附近 4mm/年
印度板块漂移 由南半球向北半球漂移 12cm/年
侏罗纪南纬度40° 现代北纬19° 7000公里 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断层 岩层水平位移 1cm/年 地史中(岩层的构造现象由于水平运动形成的):大型紧闭褶皱,逆
掩断层,迭瓦状构造,转换断层,新老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水平运动常形成一些大规模的褶皱,组成山系,称为褶皱带。
因此传统的构造理论将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二)垂直运动
1.概念:地壳作差异性的上升或下降。
升降运动。
2.垂直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现代:由于地壳的升降引起海进海退现象,因此在现代海岸
附近,有些地方可在看到原来的滨海地形;海蚀崖、波切台、海蚀柱、石蘑菇等,远离海岸几公里,这就是地壳上升,海面下降,使滨海地形成为陆地造成的。
河流的河谷阶地,深切河曲都是地壳上升的表现。
从保存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来分析,三千年前现代世界最高峰的地方,还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地壳隆起组成山脉(地蓬合线),现代仍以10mm/年上。
现代能证实地壳有时上升,有时下降的典型的例子,要算意大利那不
柱长12米,其下部 3.6米为火山灰掩没,表面3.6-6.1米处被海生瓣鳃类钻蚀(许多蚀洞)。
地史中:岩相相同的巨厚沉积地层,本身就说明了地
壳是缓慢下降的,只有下降的速度与沉积速度基本相同,
才能保证沉积环境不变,例如河北蓟县中元代的浅海碳酸
盐沉积厚达9340米。
如果没有壳下降,沉积物把浅海填
满也不过200米厚,如此厚的沉积说明地壳缓慢下降使
沉积表面一直处于浅海水域,不断接受沉积。
地层中深水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
地质构造中一些大型和缓的隆起,坳陷如穹隆、盆地、以及高角度的正断层,都是垂直的表现,新、老地层之间整合接触表明地壳缓慢下降,假整合表明,地壳水平抬升或下降。
传统构造理论中将垂直运动称为造陆运动。
(三)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6.1米 3.6米
应该说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地区,交替进行:这个时期表现为水平运动,另一时期则为垂直运动。
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因果关系:一个地区的水平挤压,不可引起另一地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一个地区的上升,也可引起另一
地区的拉伸缩。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
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
①固定论:主要是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主要观点:地壳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导,大陆基底位臵从未改变,
仅有海、陆面积的扩大式缩小。
②活动论:以近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
主要观点:构造运动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导,垂直运动是水平运
动派生的,地史中,大陆曾发生过不断的水平运动,地
质构造主要是水平运动产生的。
当前板块构造理论已被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
尤其近代一些精密仪器对深海洋底的观测、探查,使板块构造(也就是说地壳运动主要是板块运动的理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有关这方面我们还要在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两章中进一步讲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近二十年来才被人们逐渐接受的,所以在一些书中和文献中,许多使用了传统构造理论的术语,尤其构造回旋和构造运动期的概念,经常用,因此下面讲:
二、构造运动旋回的划分
地壳发展史中,这两种运动形式是交替进行的,显示出地壳运动的阶段性和旋回性。
地史中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强烈造山运动,具有全球性意义。
也就是说全球基本上同时都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而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之间是相对和缓的运动。
我们把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结束。
划归为一个构造运动旋回。
构造旋回——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结束。
构造运动期——构造旋回中,强烈的具全球意义的造山运动时期。
古生代以来将质史历划分为几大旋回,其中每一旋回都有未期相应的构造运动期。
三、构造运动原因
引起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来自地球内部,但以何种方式仍有各家学说:
(一)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
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
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
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
(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
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
并非由热变冷却。
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二)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
脊、裂谷的成因。
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
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
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
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
(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
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
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
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向(东
西向)构造带。
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
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五)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
存在问题:地幔物质能否热对流?对流的范围和规模有多大?
四、研究构造运动的意义
构造运动不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同时影响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进行。
地质构造控制着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石油天然气易储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
断裂和褶皱控制了煤层的走向和分布。
因此研究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是地质学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核心提示:在生活中,长相平凡的我们总是羡慕那些“白富美”,觉得那是女人的骄傲,魔鬼身材天使样貌。
而长得逊色的我们总会自卑,样子不好身材不好。
但是,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有研究表明,女性8大部位越丑越健康,现在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为我们健康自豪的8大部位吧。
在生活中,我们会质疑上帝为什么那么不公平,把所有好的一切都给了“白富美”,而长相平凡的我们只能其貌不扬,在人群
中都会被淹没。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有研究表明,丑也是一种健康,身体有些部位越丑表示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1、乳房小——脊柱更挺拔
研究发现,乳房越大,尤其是D罩杯以上的人,越容易出现上背痛及脊柱弯曲,乳房小的人则不会。
2、屁股大——心脑血管好
多项研究显示,臀部大的人体内“坏胆固醇”水平更低,“好胆固醇”水平更高,因而心脑血管硬化的几率较小。
而且大屁股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很低。
3、耳朵大——老了不失聪
生物医学指出,人的外耳越大,耳道获得的声音就越清晰,因此大耳朵的人很少因衰老而失聪。
4、长痣多——老得慢
身上痣多不仅难看,而且会使患皮肤癌风险增加10倍。
但另一方面,研究表明,与无痣者相比,多痣的人一般比实际年龄年轻6-7岁,而且患心脏病及骨质疏松症等衰老性疾病的几率也比较低。
5、平足——腿部受伤少
最新研究发现,平足的人脚和腿部受伤少,20%足弓高的人受伤危险比平足者高6倍。
6、鼻子大——不易得感冒
研究发现,鼻子越大,吸入灰尘等污染物的几率越小,其抵御有害病菌的能力也更强,因此鼻子大的人很少得感冒或流感。
7、大腿粗——心脏好
国外一项为期12年、涉及3000名男子的研究显示,大腿周长60厘米以上、腿部肌肉强壮者,早亡和患心脏病风险大大降低。
春季万物复苏,这个季节里的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春季蔬菜也是最新鲜的。
都说春季宜吃比较清淡的食物,那在春季应该吃哪些好吃又有营养的菜呢?
1.春笋
笋有“蔬中第一珍”的美誉,春笋味道清淡鲜嫩,民间也有“无笋不成席”之说。
春笋可“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吃笋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作用。
春笋营养丰富,水分充足、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纤维素含量很高,吃笋有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等功能。
春笋是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纤维素的营养美食。
春食鲜笋炒、烧、煮、煨、炖均可,素有“荤素百搭”的盛誉,春笋可荤可素,可汤可菜,做法不同,风味各异,皆成佳肴。
小贴士:春笋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春笋性寒味甘,又含较多粗纤维素,大量食用后,很难消化,容易对胃肠造成负担,尤其是本身已经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更不可大量食用。
患有尿道结石、肾结石、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等疾病的患者都不宜多吃笋。
2.春饼
春饼除口味好以外,可搭配的食物种类齐全,营养搭配也合理,老北京吃春饼时,习惯配上一小碗米粥,即养胃,又安神,干、稀搭配也有了,实在是妙
3.春韭(韭菜)
春季的韭菜菜质柔嫩味香辛,也有很好的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韭菜含有丰富的钙和铁元素,这两种元素分别对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预防缺铁性贫血有很大意义。
韭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韭菜的含水量高,热量较低,含有较多的纤素维,能增进胃肠蠕动,有效地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
韭菜含有挥发性精油,及含硫化
合物,具有一定杀菌消炎的作用,有促进食欲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有一定的疗效。
根据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补肝为先,而韭菜正是温补肝肾之物。
韭菜能温补肝肾,温中行气、散血解毒、还有保暖、健胃的功效。
出春时节的韭菜品质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
4.春荠(荠菜)
“时绕麦田求野菜”这里的野菜就包括荠菜,荠菜遍布全世界,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初春采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
荠菜历来是药食同源的佳蔬,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
常吃荠菜可利肝气,能够名目,吃荠菜对脾气暴躁、血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有好处;有凉血止血的作用荠菜能唤起人的食欲,消化积食瘀滞。
荠菜所含营养素平衡,并含丰富的维生素C 和胡萝卜素,春吃荠菜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荠菜馅馄饨是老人、儿童不错的选择。
5.春鲫(鲫鱼)
春季食鲫鱼既鲜嫩又不肥腻,是一年当中吃鲫鱼的最好季节。
鲫鱼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质量高,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鲫鱼是慢病患者良好的蛋白质来源;鲫鱼含有少量的脂肪,多由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如EP A 和DHA 组成,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鲫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尤其钙、磷、钾、镁含量较高,鲫鱼配豆腐让补钙做的更好。
祖国医学认为: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
鲫鱼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
民间常给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既可以补虚,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
春季多吃鲫鱼,即可补充营养,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鲫鱼清蒸或煮汤营养效果最佳;过油煎炸机遇的保健功效会降低很多。
6.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