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运动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罾塞垣匡卫|垫!Q生!!旦筮≥2鲞筮丝期g堕堕塑!=!!坚垡型堕塑些堕型丛鲤!堕堡望塑:垫!Q:!!!:≥2。
盟!:丝
的情况来进行诊断。
同时,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必须认真观
察各项检查:①结核性脑膜炎常与神经系统外的结核病合并,
疑有结核性脑膜炎时,胸片是必须进行的辅助检查手段。
②脑
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白细胞数大多在(100—500)×106/L范
围之内,生化出现蛋白定量升高,氯化物、糖定量降低,但也可
能有不典型变化。
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氯化物正常与早期
结核性脑膜炎密切相关,白细胞数500×106/L以上与应激有
关,糖定量>2.5m m ot/L与血糖升高关系密切。
③PPD试验阳
性:PP D试验阳性意义不大,但强阳性提示体内存在活动病灶,
或未接种卡介苗儿童的强阳性提示结核感染,但结核性脑膜炎
重症患者PPD有可能为阴性。
④结核抗体:结核抗体的特异性
和敏感性都不高,阳性做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证据,但
阴性也并不能排除结核性脑膜炎。
⑤颅部cT:结核性脑膜炎
的炎性渗出物可以使脑底池和中脑导水管堵塞,从而出现脑室
积水及脑室周围水肿,结核性动脉内膜炎会引起脑梗死.结核
病变可产生结核瘤,脑实质呈结核钙化灶、呈粟粒样变化等改
变。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常规做强化扫描。
临床上只要不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即可试验性治疗,即有
效控制颅内压,合理应用激素一1。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纤维
化、抗炎、减少脑脊液分泌和溶解渗出物等作用,可减轻脑膜的
炎性渗出,加强大脑和脑膜对炎症的吸收,减轻纤维组织增生,67
从而减弱继发的脑动脉内膜炎及脑软化,减少组织增生,降
低患者的病死率,使患者应激能力得到改善。
临床上最常
用地塞米松,待患者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检查好转之后慢慢
减少用量,6—8周为1个疗程,并严密注意消化道症状。
腰
椎穿刺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和异烟肼,可形成杀死结核菌的
高浓度局部环境。
综上所述,早期诊断、早期有效地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应
用在综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上是其预后关键。
参考文献
[1]贾帆,杨志秀.雷进.结核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
神经疾病杂志。
2006,9(2):30-31.
[2]王振钦,朱良付.45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
与治疗杂志,2008,22(8):631-632.
[3]史新兰。
朱树花.结核性脑膜炎128例误诊分析[J].中国煤炭工
业医学杂志,2007,10(6):717-718.
[4]林鹏星,陈国章,温志鹏,等.结核性脑膜炎3l例诊治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10):939-941.
[5]韩雄,李森.索爱琴,等.结核性脑膜炎8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
临床神经科学,2006,14(4):388-393.
(收稿日期:2010—09—20)
(本文编辑:方华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运动的临床分析
刘娜
【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后早期运动试验的安全性
和可行性,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标准。
方法治疗组为A M l患者,急诊PC I术后(1l±5)d进行平板
运动试验,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 I治疗后(186±21)d常规术后随访运动试验。
观察两组运动时间、心
电图变化、心率、血压变化,代谢当量、胸闷、心率症状及严重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
相比,心肌梗死组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较低[(130±18)&/m i n vs(158.4-25)冼/m i n,P<0.05],运动时间相对较
短[(6.5.4-4.2)m i n v8(8.5±3.5)m i n,P<0.05],M ETS值较低[(5.34-1.2)vs(7.0±1.9),P<0.01],出现症
状者也较多(5v81,P<0.05)。
两组最大收缩压、s T段最大变化,心电图变化导联数,PC I血管对应导联出现心电
图变化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新发s T段抬高、窒息、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A M l患者行急诊PC I治疗后,早期进行运动试验是安全和可行的,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运动试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 M I)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早期开通梗死血管以有效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存和改善心脏功能并减少残留狭窄以降低再闭塞后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心肌梗死区愈合。
减少左心室扩张,提高A M I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运动平板试验可以对心脏功能以及介入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作者对40例PC I术后早期运动平板试验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D O I:10.3760/cm a.j.i ss n.1674-4756.2010.24.032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A M I患者行PC I成功者80例。
术后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药物治疗。
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Ⅲ一Ⅳ级)、不稳定性心绞痛运动障碍以及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等为运动禁忌证。
治疗组为心肌梗死行PC I的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平均(58±9)岁;对照组为稳定性心绞痛行PC I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2岁,平均(58±9)岁。
治疗组A M I患者PC I术后4一加d进行平板运动试验。
对照组PC I术后6个月行平板运动试验。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和并发症等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具有可比性。
68
1.2方法:治疗组患者PC I术后4~20d,平均(15±8)d进行运动平板试验。
对照组术后6个月运动试验采用B r uce方案进行亚极量心率即最大心率(H r m ax=220一年龄)的90%为目标心率。
运动全程持续监测24导联心电图及血压。
终止试验的标准心率达标或出现缺血症状,配备必须的抢救设备与药品,计算最大运动量,以代谢当量(I~IETS)数表示。
记录运动试验终点:①出现心绞痛、疲乏、呼吸困难、心慌、胸闷;②出现严重心律失常;③收缩压下降≥10ll t lrt l H g(1m m H g=0.133kPa);
④S T段水平或水平下斜型降低≥2.2i nt o H g持续2—3rai n。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SPS Sl I.5统计软件。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面±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情况对比见表l。
接受运动试验的时间,心肌梗死组为(4—20)d,对照组为(188±21)d。
治疗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电监护监测下个体化原则采用早期运动康复治疗。
根据早期运动五级法,梗死后前2d,绝对卧床休息。
梗死后第3、4天,床头抬高30。
一45。
,30ra i n/次,3次/d。
梗死后第5、6天,床头摇高60。
,30Ir Ii n/次,3次/d,适量床上运动,可以伸屈双下肢及双上肢,3次/d,可以自己进餐。
梗死后第7、8天,可下床,在床边排便。
可适量在床旁走几步,以不出现心慌、胸闷为宜,梗死后9—10d,床旁活动,逐渐进行增加活动量。
对有并发症的患者早期活动的进程适当延续。
当病情稳定后实行早期运动。
对照组按常规术后(188±21)d进行运动活动。
2.2运动结果比较:运动试验结果比较情况见表l、表2。
心肌梗死组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及心率增加值均低于心绞痛组,而两组基础心率,最高收缩压及收缩压增加值未见明显差异。
心肌梗死组运动时间相对短,M ETS值较低,出现症状者少。
运动试验中两组sT段最大变化、心电图变化导联数、P C I血管对应导联出现心电图变化例数无明显差异。
运动试验中,两组均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新发现sT段抬高、窒息、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见表3)。
出院随访l一6个月,治疗组1例发生心功能不全,l 例发生心绞痛,无再次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对照组3例发生心功能不全,2例发生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1例,心脏猝死1例。
治疗组20例生活可以自理。
l O例可以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及家务,对照组13例生活可以自理,6例可以参加体力活动及家务。
表1两组A M 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4P<0.05
表2两组A bl I患者运动试验心率及血压比较(i±s)注:与对照组比较。
ap<O.05
表3两组A M I患者运动量、心电图及住院天数比较(面±5)组别气篙M E'rs蚴Sl"N‘=篙曩蓁塞罢篙妻篡,
注:与对照组比较,l P<O.05,bP<O.O l
3讨论
运动试验目前已成为冠心病和A l V l I后对患者康复临床评估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试验…。
也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也广泛用于评价P C I术后疗效拉1。
运动试验是生活质量评定的重要参数,同时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的程度,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较大的帮助。
A M I介入术后早期活动已成为心肌梗死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要求患者卧床休息4周,至今国内许多医生仍要求患者绝对卧床1周。
其主要原因是担心早期活动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然而,后期卧床休息可降低心功能贮量,减少循环血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消化功能;使骨骼肌收缩力下降;使患者产生悲观压抑心理状态。
早期运动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循康复个体化原则,从另一方面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心肌功能,提高心脏贮备和应激能力,同时增加了患者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减轻了心脏负担。
Rof fi等¨1实验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次日行运动试验,并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局部并发症增加。
齐雨青等一。
对27例急性PI C A患者术后10d行运动试验,也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周艳等p’对30例A I~I I介入治疗后2~30d行早期运动报道未发现并发症,刘振香等M o对4l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介入治疗后早期运动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新发S T段抬高等。
本试验中,通过表1、2、3町以看出,A I~11患者介入术后4—20d行早期运动的试验中,治疗组基础心率、最高心率、最高收缩压、收缩压的变化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本试验通过对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及出院随访观察,表明早期运动康复治疗降低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焦虑,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了费用,使患者早Et恢复工作及家务,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再梗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董凤英,阮云军,邱建.等.急性心肌梗死PT CA支架术后平板运
动试验的动态变化[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5):590—592.[2]徐方芳.马瑞琴,张金莉,等.平板运动试验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
术疗效的评估[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715.
[3]R ol l i M,Ⅵ/enaw es er P,W i ndeek er s,et a1.Earl y eX e l'ci se af t er C O l'O-
nar y s t e n t i n gi s s af e[J].J A m C o i l C ar diol,2003,42(9):15691573.[4]齐雨青,李俊华.运动试验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 I C A与溶栓疗
法的评价[J].中国医刊,2003,38(5):37-38.
[5]周艳。
杨宇,郭兰,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早期运动平板试
验的I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6,11(23):1759—1760.
[6]刘振香,赵鹏,张春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运
动试验的可行性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
I(15):20-22.
(收稿日期:2010—09—12)
(本文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