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晏县******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
二○一八年一月
海晏县******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编写单位:******
编写人: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法人:
提交说明书单位:******
提交说明书时间:二○一八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一、评估任务由来 (1)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1)
三、评估目的、任务、要求 (2)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4)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4)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6)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7)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9)
第五节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13)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14)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 (14)
第二节气象、水文 (16)
第三节地形地貌 (17)
第四节地层岩性 (17)
第五节地质构造 (17)
第六节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17)
第七节水文地质条件 (17)
第八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8)
小结 (18)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9)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9)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9)
第三节现状评估结论 (19)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0)
第一节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0)
第二节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0)
第三节预测评估结论 (21)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2)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22)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2)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3)
第四节防治措施 (23)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24)
一、结论 (24)
二、建议 (24)
附图
1、海晏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分布图
2、海晏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附件
1、照片
2、委托书
前言
一、评估任务由来
为防治与减轻地质灾害对已建“海晏县******建设工程”的危害,海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及《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72号令)中的有关要求,于******委托******承担“海晏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要求对已建工程场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为已建工程运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一)法规、政策性文件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青海省政府令第72号);
3、关于贯彻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有关要求的通知(青国土资[2016]94号)。

(二)规范、规程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63/489-2004)(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三)项目文件
1、《海晏县******建设工程施工设计》(2017年5月,******);
2、《海晏县******建设工程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2017年6月,******);
3、《海晏县******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17年4月,
******);
4、《委托书》(******,海晏******)。

三、评估目的、任务、要求
(一)评估目的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目的在于约束工程活动,以防止和减轻已建工程运营中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防治和减轻地质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危害,从源头上控制,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建设工程正常运营及人民财产安全,为建设工程运营过程中对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二)评估任务
1、阐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查明评估区已有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变形活动特征、形成机制和主要激发因素等,对其稳定性或者易发性以及对已建工程的危害程度、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2、分析论证建设工程运营过程中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建设工程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危害程度、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3、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已建工程类型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和建设场地的
适宜性评估。

4、针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特征和破坏方式,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

(三)评估的注意事项
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位置及概况
(一)工程位置
海晏县******建设工程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地处湟水北东冲洪积平原区,西距海晏县城约15km、************约3km,南东距西宁市约90km。

场地中心地理坐标:******。

场地南西5.7km处有省道S310,省道至场区有乡村道路连接,交通便利(图1-1、1-2)。

图1-1 交通位置图
(二)工程概况
海晏县******建设工程主要由广场和凉亭两部分构成,地面均由混
凝土浇筑。

广场位于评估区东侧,呈不规则四边形,占地4130m2,独立结构,主要安装体育锻炼设施、娱乐设施(图1-3),其中凉亭位于广场西侧,条形基础,基础埋深1m,木结构,宽3m,长24m。

评估区西侧为天然草场,呈三角形,为人工后期种植,占地面积1030m2。

图1-3 平面布置图
二、建设工程重要性
******广场总占地面积5160m2,体育场座位数10个,娱乐场最多容纳人数200人。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63/489-2004)中建设工程重要性划分表,本工程为一般建设工程。

三、征地范围
本工程位于大通山脉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总体为多边形状,南北长约50m,东西最宽约100m,占地面积0.516hm2,具体工程用地范围由18个拐点圈定(表1-1)。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项目区曾做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区域性普查、地质灾害调查和专题性研究工作。

其成果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较丰富的区域地质和水、工、环地质基础资料。

1、《海晏幅1:20万区域地质普查报告》(青海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66年)、报告对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本评估说明书有关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基础资料。

2、《海晏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青海省第二水文地质队,1983年)。

报告系统划分了区域内含水岩组,阐明了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其中水文地质条件部分为本评估说明书参考利用。

3、《青海省海晏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2005年),报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进行了初步论述,并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分区,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有关地质灾害方面的基础资料。

4、《海晏县******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17年4月),该报告有关评估区地貌类型、第四纪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等内容,为本次评估所参考。

5、《海晏县******建设工程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2017年6月),其中的土地使用范围本说明书所引用。

6、《海晏县******建设工程施工设计》(******,2017年5月),其中的建设工程位置、规模、工程设施布置等本说明书所引用。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一、评估工作方法
******我院接受委托后,总工办组建了项目组。

项目组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区域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以及气象、水文等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搜集分析。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和委托书等技术文件要求,编制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

大纲经总工办审查通过后,项目组于2018年1月20-22日开展了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实地调查。

野外调查采用1:500地形图作手图,手持式GPS定位。

野外调查范围、内容严格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的相关要求进行。

二、完成工作量
场址位于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野外调查范围与评估区范围一致,完成地质灾害调查面积0.01km2,地质地貌点19个,拍摄照片20帧(表1-2)。

表1-2 主要实物工作量表
三、工作质量评述
项目组对野外所调查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自检、互检。

2018年1月23日院总工办对野外调查资料进行了检查验收。

认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符合相关技术规定,资料翔实,实物工作量投入适中,满足评估要求,同意转入室内工作。

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见图1-4。

图1-4 工作程序框图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
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场区地质环境条件、建设单位评估委托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中的有关要求,确定评估区范围。

场址位于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确定评估区范围北西侧和南侧以现有公路为界,北东侧以征
地红线为界,评估区面积为0.0058km2(附图1)。

二、评估级别
(一)建设工程重要性
已建海晏县******建设工程主要由广场和凉亭两部分构成,占地0.00516km2,体育场座位数10个,娱乐场最多容纳人数200人。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63/489-2004)表H.2中建设工程重要性划分表(表1-3),本工程为一般建设工程。

(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评估区位于大通山脉山前冲洪积平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中等,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变化不大,断裂构造不发育,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良好,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1-4),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根据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及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对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表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综合判定,本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表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第五节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据本次调查,评估区位于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地处祁连地槽褶皱系的祁连山中间隆起带,区域构造线走向以北西向为主。

中新生代以来的区域构造可划分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属沉降带的海晏凹陷。

二、新构造运动
本区自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在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山体大幅度隆升、盆地大面积沉降、新构造活动强烈,主要表现在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和间歇性的隆升运动。

1、差异性的升降运动
区内差异性的升降运动,造成断隆山地与断陷盆地相间分布。

各断块体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的运动幅度、活动方式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并在原有断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异和产生次一级的断块体。

如海晏盆地东部断陷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分异产生出来的新断陷带。

2、间歇性的隆升运动
间歇性的隆升运动主要表现在山区的三级夷平面和河流多级阶地及多级湖堤的存在,这些均是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活动的佐证。

河谷内迭阶地与基座阶地及三级夷平面上有冰碛物与二级夷平面无松散堆积物的差异,也说明在这一时期构造运动幅度存在着差异。

三、地震
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2015年5月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图2-1),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
为0.45s(图2-2),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评估区地震活动程度具强度小、频率低的特点。

据已有资料评估区及其外围中小型地震频繁,震级一般在里氏1.8-5.5级之间(表2-1)。

四、区域地壳稳定性
依据《西北地区区域稳定性评价图》(《西北地区工程地质图说明书》)研究成果,评估区属地壳活动次不稳定区。

图2-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单位:g)
第二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评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青藏高原亚寒带干燥气候区,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总的特点是干寒、多风、昼夜温差大,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

降水主要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中心盆地递减。

根据海晏县气象站观测资料,本区年平均降水量457.55mm左右,三十年一遇最大一次日降水量是26.40mm,历时十五分钟。

年平均气温5.0℃,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3.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0.5℃,年蒸发量为1432.80mm,历年最大积雪厚度12c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8m/s,最大风速23.3m/s,年平均气压为707.10mbar。

季节性冻土标准冻结深度1.34m,最大冻结深度1.53m。

二、水文
评估区南边为扎汗沟,属于湟水东侧一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

第三节地形地貌
评估区位于海晏县东部,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部略高于西部,地面坡度3-5°,海拔3175m~3186.5m,相对高差11.5m,地形平坦开阔,植被覆盖良好。

第四节地层岩性
评估区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由含砾粉土、角砾组成。

上部0.5-1.5m为含砾粉土,呈褐黄色,土质不均,以粉土为主,角砾含量约5-15%,角砾粒径约2-30mm,土壤层压实紧,较湿;下部角砾呈灰色,为砂岩、花岗岩风化后经水流搬运沉积而成,多呈次棱状,亚圆状、浑圆状次之,充填物以砂土为主,级配良好。

该层顶面埋深0.70-1.5m,分布于整个场地,最大揭露深度7.60m。

第五节地质构造
本次调查时评估区内未发现断裂、褶皱等构造,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第六节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评估区由双层结构粉土、砾类土组成,组成物质为含砾粉土、角砾。

上部0.5-1.5m为含砾粉土,土质不均,以粉土为主,较湿,其承载力较低,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部角砾由砂岩、花岗岩颗粒组成,充填物以砂土为主,级配良好,其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第七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分布及赋水性
据《海晏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地质普查报告》等,评估区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层,含水层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钻孔揭
露评估区内水位埋深7m,计算单涌水量小于100m3/d,富水性较差。

二、地下水类型及动态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水理性质、水动力特征,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小于0.5g/L,年内水位变幅小于3m。

三、地下水开采与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未开采。

地下水主要接受评估区上游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

由于地形坡度小,径流缓慢,主要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向南西径流排泄。

第八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位于海晏县************,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在修路、日常农业生产等活动,******广场为已建工程,以往人类工程活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较小,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轻,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小结
评估区位于大通山脉山前冲洪积平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中等,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变化不大,断裂构造不发育,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良好,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位于海晏县东部************,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总体地势平坦开阔,地面坡度3-5°,现状条件下评估区范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地形平坦开阔,未有深切割沟谷及陡峭坡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三节现状评估结论
评估区地势平坦开阔,现状条件下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海晏县******建设工程为已建工程,随着工程的投入使用,将造成地质环境条件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有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第一节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一、已建工程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已建海晏县******建设后运营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有引发不稳定斜坡的可能,根据《地质灾害危险陛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表4—1),现将工程建设后引发不稳定斜坡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表4-1 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海晏县******建设工程主要由广场和凉亭两部分构成,现已建成,在建设过程中未引发地质灾害,建成后不存在大规模的挖填方工程。

预测评估工程建成后引发不稳定斜坡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二、已建工程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海晏县******建设工程为已建工程,地质灾害不发育。

预测评估工程建成后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二节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评估区内地形平坦开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
发育。

预测评估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三节预测评估结论
1、预测评估已建工程引发不稳定斜坡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已建工程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3、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在区间上的差异,结合******特点,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表5-1),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区。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据上述综合分区评估原则,结合评估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II)一个区(附图2)。

评估区位于大通山脉山前冲洪积平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中等,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岩性变化不大,断裂构造不发育,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良好,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评估
已建工程引发不稳定斜坡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已建工程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一、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分级原则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的规定,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以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为基础,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相一致。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三级(表5-2)。

二、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依据上述原则,已建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整个评估区划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建设场地适宜性为适宜。

第四节防治措施
海晏县东部******工程建设为已建工程,地质灾害不发育,但应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已建海晏县******建设工程属一般建设工程,中心地理位置:******,占地面积0.516hm2。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评估级别确定为三级。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地内势平坦开阔,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条件下无危害对象,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3、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评估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海晏县******建设工程引发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小,危害小,危险性小;加剧和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小,危险性小。

4、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将整个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III),建设场地适宜性为适宜。

二、建议
工程建设后应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照片集
照片1 建设工程地形地貌图照片2 扎汗沟及广场凉亭
照片3 扎汗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