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知识点_体温调节与发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体温调定点上移。
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HT含量。
10.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散热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11.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C.水潴留; E.出汗减少。
B.Cl- 潴留; D.脱水;
12.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
A.尿量,比重;
B.尿量,比重;
C.尿量,比重;
D.尿量,比重;
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13.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E.水肿;
B.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9.体温是指 A.体表的平均温度 B.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 D.胸腔内的平均温度 E.腹腔内的平均温度
10.体温的昼夜间波动不超过 A.0.1℃ B.0.3℃ C.0.5℃ D.0.8℃ E.1℃
11.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清晨体温最高,午后体温最低 B.老年人体温略低 C.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D. 运动时体温升高 E.体温呈昼夜周期性波动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18.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机体散热的方式是 A. 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辐射和对流 E.蒸发
19.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是为了增加 A. 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
20.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A. 辐射与蒸发 B.传导和对流 C. 不感蒸发 D.蒸发和对流 E.辐射、传导和对流
12.关于正常人的体温,正确的是 A.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 B.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C. 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 D.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E.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13.在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清晨2~6时 B.晚上0点以前 C.中午12时左右 D.下午2~6时 E. 上午8~12时
14.与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有关的激素是 A. 孕激素 B. 雌激素 C. 卵泡刺激素 D. 黄体生成素 E. 甲状腺激素
15.劳动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 肺 B.心脏 C.肝脏 D. 肾脏 E.骨骼肌
16.安静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 内脏 B.脑 C.心脏 D.骨骼肌 E.皮肤
17.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A. 肺 B.肾 C.消化管 D.汗腺 E.皮肤
18.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内毒素污染
C.外毒素污染
D.药物的毒性反应
E.霉菌污染
19.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 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20.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脂多糖
B.肽聚糖
发热
(一)名词解释(1~9) 1.发热(fever) 2.过热(hyperthermia) 3.致热原(pyrogen) 4.发热激活物 5.内生致热原(EP) 6.寒战 7.高峰期或高热稽留期(fastigium) 8.热限(hyperthermic ceiling 或febrile limit) 9.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
21. 对于蒸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蒸发分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 B.水分从体表气化时吸收体热 C. 环境湿度越高,蒸发散热效率越高 D.精神性出汗不具有散热的意义 E. 是外界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惟一的散热方式
22.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中脑 C. 脑桥 D.延髓 E.脊髓
23.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多巴胺
8.机体散热的途径是 A. 皮肤 B.呼吸道 C. 消化管 D.泌尿器官 E.肝脏
9.有关辐射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是主要的散热形式 B.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 C.散热量与皮肤和环境的温差成正比 D.散热量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成正比 E.不受衣物的阻挡
10.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A. 辐射散热 B. 传导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 精神性发汗
(二)选择题(1-25)
1.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肝细胞;
E.以上都不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3.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24.当气温处于下列何种情况下,蒸发成了惟一的散热途径 A.30℃ B. 37℃ C.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 D. 超过体温时 E.以上均不是 25.直接支配小汗腺活动的神经纤维是 A.肾上腺素能纤维 B.胆碱能纤维
C. 肽能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X型题: 1.蒸发可发生在 A. 皮肤 B.肾脏 C. 呼吸道 D. 消化管 E. 心脏
11.增加辐射散热的因素可见于 A. 皮肤血流量减少 B.外界环境温度降低 C. 皮下脂肪增多 D.有效辐射面积增加 E. 吹风
12.测定基础代谢要求的条件是 A. 清晨、清醒、静卧 B.空腹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 C. 室温保持在lO℃~20℃之间 D.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E. 睡眠
13.关于体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任何时候都是37℃ B.肌肉活动加强时,体温升高 C. 儿童体温较高 D. 老人体温较低 E.新生儿体温易波动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4.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C.肿瘤坏死因子; E.淋巴因子。
B.干扰素;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5.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5.基础代谢率测定时条件是 A. 清晨、清醒 B. 静卧 C.进食清淡菜肴 D.室温18℃~25℃ E.禁食
6.与体温正常的生理变动有关的因素有 A. 昼夜变化 B.性别、年龄 C. 身高、体重 D.肌肉活动 E.精神活动
7.女性体温 A. 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B.周期性变化与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C.周期性变化与雌激素的分泌有关 D.排卵后升高 E.无周期性变化
三、选择题 A型题 6. 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 A 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 B 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 C 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 D 口腔温,腋窝温,直肠温 E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7. 与女性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有关的激素是 A 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 C 黄体碱素孕激素 D 孕激素 E 雌激素 8. 安静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脑 B 肝脏
D 肌肉松弛,排除精神紧张等因素 2. 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是 A 肌肉运动 B 环境温度 C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D 精神紧张 3. 影响体温生理变动的因素有 A 年龄、性别 B 肌肉运动 C 昼夜节律 D 精神运动 4. 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维持体热平衡的途径有 A 寒战 B 提高代谢率 C 皮肤血管扩张提高皮肤温度 D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四、思考题 4. 简述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的区别。 5. 根据散热原理,说明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6. 为什么有些高热病人发热前常伴有发冷、寒战等现象?
2.辐射散热与下列哪些因素直接有关 A. 风速 B. 皮肤与环境的温差 C. 皮下脂肪 D. 暴露的体表面积 E.衣服多少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A.肌肉活动 B. 精神活动 C.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 环境温度 E.摄水量
4.体温调节系统包括 A. 温度感受器 B. 体温调节中枢 C. 产热器官 D.散热器官 E.呼吸器官
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名词解释体温辐射散热传导散热蒸发散热对流散热不感蒸发行为性体温调节调定点基础代谢二填空题机体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其中产热量最多的是
五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体温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蒸发散热 对流散热 不感蒸发 行为性体温调节 调定点 基础代谢
二、填空题
2. 测定产热量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临床常用___________ __方法。 3. 机体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__,其中产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 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___。 4. 皮肤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 5. 温度感受器按其分布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支配人体小汗腺的神经属于________________,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_________ _。 7.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__________,皮肤血流量__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 ____ ,体热的散失量______________。 8. 体温正常情况下,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_等不同发生变动。 9. 检查小儿体温时常用_____________,此部位成人体温正常值_____________。
C 肌肉 D 皮肤 E 腺体 9. 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 肌肉 B脑 C 内脏 D 皮肤 E 腺体 10.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式来增加产热量 A 寒战性产热 B 皮肤血管收缩 C 肝脏代谢亢进 D 全部内脏代谢增强 E 进食增加 11. 与皮肤温度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循环血量 B 血流速度 C 血管舒缩 D 肌紧张度 E 体温中枢的兴奋性 12.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为 A 辐射 B 传导 C 对流 D 蒸发 E 辐射和对流 13.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 A 血管活性肠肽 B 组胺 C 去甲肾上腺素 D 乙酰胆碱 E ATP 14. 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的可能是 A 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原 B 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原 C 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原 D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 AH)温度敏感神经原 E 皮肤温度敏感神经原 X型题 1. 基础状态是指 A 清晨未进食前 B 静卧半小时以上 C 环境温度20-25°C
D.细菌感染
E.变态反应
16.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B.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C.IL-1和TNF
D.CRH和NOS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7.关于发热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高于正常值0.5℃ B.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C.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14.现认为下述哪一组体液因子可作为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A.组胺,IL-1, C3a;
B.IL-1, PAF, PGI2, INF;
C.MIP-1, IL-1, TNF, INF; E.以上都不对。
D.TXA2, TNF, 内啡呔;
15.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病毒感染
C.恶性肿瘤
C.内毒素
D.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E.全菌体和内毒素
21.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体温调定点上移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22.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最多的细胞是:
A.肝脏星形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型粒细胞
E.淋巴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