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中包含的哲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教育中包含的哲学反思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我们拽入了互联网+时代,教育也置身于互联网+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称之为互联网+教育。

每个时代发展的背后都潜藏着哲学自觉与思想变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进行真正的教育。

对互联网+教育进行哲学反思不是为了寻找确定性的唯一答案,确定性往往代表着思想的终结,而是促使我们在更深层次展开思考,突破常识化、经验化、表层化的理解,在发现并尝试回答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充满意义的教育世界才会不断向我们敞开,否则不仅与深刻的洞见擦肩而过,还失去了过上更好教育生活的机会。

一、本意所在
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教育是什么的叩问,实际上就是对教育目的的追问,这是整个教育实践的核心基点和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希冀什么样的教育实践样态。

杜威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这为我们划定了言说的边界,保证教育不为外部力量所左右,避免了教育的异化。

因此,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

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但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人大写的人完整的人的培养必须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教育的本意所在,当然,这个人绝不是抽象空洞的、不可捉摸的,而是现实可感的、生动活泼的,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描述的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生活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意,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人的培养与其社会角色和身份的塑造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国家目的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来培养,而首先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

教育目的中的人,可以包含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等,但却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
来替代人。

再次回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教育,明确教育是其根本属性和第一属性,互联网+是衍生性附着,或者说互联网+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样态,避免将眼光过多地放在互联网+上,影响了对教育属性的基本判断。

教育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自身的本质属性,尤其是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根本目的,必须是人,而不是技术成为价值的最终源泉;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才是制定所有计划的标准。

互联网+无论对教育产生了何种深刻的影响,都不能参与对教育终极目的的讨论,也不能改变教育的人性假设,更不能改变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过,互联网+会对人的具体素养和能力培养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要求。

而现实中的确有些人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互联网+上,遗忘了更为根本的教育二字,把因互联网+介入产生的问题替代了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本体性、本源性问题,甚至掩盖和忽视了一些阻碍完整的人的成长的瓶颈性问题和根本问题,这不仅会导致互联网+的僭越,还会让我们信心满满地舍本逐末,最终迷失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何种心态
当下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跃迁,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矛盾与冲突无处不在,有矛盾与冲突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中,在身不由己的卷入中,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这是教育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条件。

而哲学恰恰就是穿透迷雾的那一束亮光,是让教育放弃盲动、保持清醒的最后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教育价值判断,积极妥当地迎接来自教育内外的各种挑战,形成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合理定位。

冷静面对互联网+。

我们正处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类似互联网+这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推动教育生活向前发展。

有一些人特别敏感,非常热衷于新事物,对所谓的新无限推崇,好像新事物就意味着创新、意味着远见,旧事物就意味着保守、意味着落后,好像新事物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忘记了新事物并不必然等同于良善方向和正能量,新和好之间不能划上等号。

尤其是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外在功利化评价的压迫下,他们放弃了甘坐冷板凳的学术品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一窝蜂地围绕某一个新大做文章大
写文章大发文章,写文章已经从手段变成了目的,这不仅是对自身学术研究的贬低,更会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

一旦冷静下来,你就会发现教育有许多永恒不变的东西,有许多永远都需要研究的黄金命题,坚守就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坚守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

当然,坚守绝不意味着狭隘封闭,也不是盲目简单的拒斥,而是充满理想的教育的返乡之旅。

明确互联网+的阈限。

人们经常引用苹果公司创始人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需要警醒的是,乔布斯不是教育家,这是企业家之问,作为企业家的乔布斯已经表达出了他的倾向,计算机应该对所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乔布斯之问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互联网+之问,为了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沿着两个层面追问下去:一是计算机除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以外,对于哲学、历史、艺术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领域,产生的影响足够巨大吗?应该足够巨大吗?达到了乔布斯想要的理想状态了吗?信息技术真的是普适性的功能灵丹妙药吗?可以无限制地引入到所有领域吗?我想如果互联网+真的能对这些人文社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导致革命性变革的产生,恐怕成百上千年形成的学科特质就彻底消解了,这些学科自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是计算机肯定对学校教育有影响,但影响应该大得惊人吗?这个令人吃惊是指对人的成长的影响还是产品使用量大而带来的利润?如果真的大得令人吃惊,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我们能够认同吗?在教育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互联网+能重新定义教育吗?能够对教育产生多大影响?在哪些方面、多大范围产生影响?以什么方式产生影响?对于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样的重大根本性问题,互联网+能发挥作用吗?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三、现实可为
我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升级换代过于频繁,我们经常会跟不上节奏,有一种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入的陌生感觉。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无论是主动进入,还是真的被抛入,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对于互联网+教育我们能够做什么?如何撑起互联网+这张教育之网?
作为审视教育的维度之一,可以描述与限定我们所处时代的关键词很多,政治文明、绿色生态、科学发展、公民社会等等,每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反省的角度。

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教育发展进行考量,获得对教育不同侧面的把握,但是,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垄断教育发展的全部视域,否则会让我们失去教育发展的立体感和想象力,导致教育生活的僵化呆板。

互联网+只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维度,可以丰富教育的理解与思考,形成更加有益的实践模式,但是,互联网+绝不是教育发展的唯一背景和唯一维度,教育发展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变迁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们要从多个维度探讨与发展教育,并且在不同维度的视角中展开对话交流,结果是更倾向于折中,而不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实际上就是寻找不同维度对话之后的重叠共识,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完满发展。

实现技术的合理支撑。

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应用能力大大增强,互联网+对教育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帮助,弥补了传统教育发展的一些不足,提供了教育存在的强大物质基础,集中地表现为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共享,使得学习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介入,可以搭建包容量更大的教育大数据平台,对教育宏观发展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出更加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建构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机会,不断实现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层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最终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切实保障。

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教育的基本命题,是教育理念转化到实践中的关键环节,这也是互联网+对教育的最重要影响,没有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

首先,要根据互联网+的独特性,对教与学的方式变革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采用的方式不尽合理,可能会出现荷尔德林所说:人想把国家变成天堂时,总是把它变成了地狱,我们会带着天堂般的目标去制造人间地狱,而身在其中却浑然不知。

其次,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不意味着对传统方式的抛弃,也不意味着所谓新的方式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互联网+中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拓展与创新。

最后,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新的方式。

由于互联网+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传统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和边界被打破,一些原来不可能实现的教与学的方式成为可能,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创意与活力,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认知载体,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激荡,与传统方式一起构成新的教与学的生态系统。

四、可能生活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

如果不去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而且不可想象,那种几乎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幸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教育学是真正的人学,它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实现每个人的潜能,最终让每个人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此,为指向更加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而且是一种充满了可能性的良善生活,互联网+教育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意涵,实现师生生命的完满和教育意义的增值。

关注人文性。

自从人类紧盯着屏幕而不再相互守望开始,教育的技术化就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经验被标准化,也不断对教师进行标准化改造,限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复杂对话,要求教师在课程中通过数据驱动或基于证据而达到某种最佳做法。

不仅仅是课程,甚至师生关系也被降为一种手段。

人们往往把互联网+等同于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仅仅以此介入与推动教育的发展,却忽视了信息技术的人文意蕴,它对于学生的精神生活价值被边缘化,这实际上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贬损。

互联网+是人的创造物,没有人就没有互联网+,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显,负载了人类的内在期望和追求,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

我们一定要凸显技术背后的人文思想,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普适性的互联网+上烙上深深的本土文化印迹,展开基于技术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让互联网+背后的人站立起来,体现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再次实现灵魂的相互守望。

突出伦理性。

教育基本上是一项道德事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目标是改善。

它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老师以及学生,比现在更好。

放眼全球,它尽力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

教育意味着人的成全,包含着重要的道德向度,需要伦理价值的有效牵引,而不道德的教育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是教育的自我扭曲和变形。

互联网+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因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因此任何给定的技术秩序都是一个朝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潜在的出发点,但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则要取决于塑造这种技术秩序的文化环境。

网络与信息技术既为师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将师生搁置于被奴役和控制的境遇,本应该作为解放人的力量,也许最后会成为束缚人的工具。

所以,无论如何信息技术不能成为压抑或控制人的手段,不能成为阻隔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障碍物,不能让大写的人变成网中低微的虫。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技
术背后的经济利益纠结看得比教育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更重要,绝不能让网络与软件公司过度参与教育教学的变革,这样会遮蔽教育原本的澄明状态,让教育失去应有的尊严。

强化整体性。

教育变革在本质上就是关系的重塑,只有在整体性的宽阔的视野中,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对象性和实体性的二元论模式,形成更加合理的关系性思维,建构互联网+教育的良好生态。

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

任何一项教育改进都会涉及方方面面,绝不能孤立割裂地看待问题,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回到互联网+,或者千篇一律地表述为基于互联网+,而是大家(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人士)一起携手从互联网+出发,以互联网+这个主题线索撬动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使教育系统中的不同因子得以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发展的整合效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