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高中
四川省富顺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必修4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1036—1101),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四川眉山人,___________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___________派词。
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
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 ”是词牌名,题目是“___________ ”。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guān)(qiáng lǔ)(lèi )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旧营垒。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樯橹:
一尊:
酹:
【课堂探究】
1、有感情地齐读全词,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豪放风格。
诵读感知: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和对英雄的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诵读并尝试背诵默写。
【当堂检测】
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3、默写填空:
(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3)________________,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
--读中赏--
在读中赏(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
在读中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
所想
在读中赏(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
所慨
--赏中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边赏边读,见仁见智)
在赏中读(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赏中读(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课堂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学生讨论:见仁见智)
【课堂小结】
本词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___________情怀。
【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定风波》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课堂小结】
《定风波》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
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堂背诵、默写】
将这首词默写在下面: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