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生物化学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4. 甲基结合反应
s.尼克酰胺的结合转化
t.儿茶酚的结合转化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5.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u.溴苯的结合转化
第二十三页,共50页。
6.甘氨酸结合
第二十四页,共50页。
(四)生物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促进非营养物质、药物、毒物的转化和排泄
(五)生物转化的特点
1.转化反应的多样性
二、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在肝细胞微粒体和胞液中,胆固醇在7α– 羟化酶(7α–hydroxylase)催化下,生成7α–
羟胆固醇,再经氧化、还原、羟化、侧链氧化 及断裂等多步酶促反应生成游离型胆汁酸
(free blie acid),主要有胆酸(3α,7α,12α 三羟胆酸)和鹅脱氧胆酸(3α,7α二羟胆
在胞浆中4分子胆色素原经尿卟啉原Ⅰ同合酶(胆 色素原脱氨酶)催化下脱下氨生成线状四吡咯,后者 在尿卟啉原Ⅲ同合酶作用下,环化生成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再经尿卟啉原Ⅲ脱羧酶催化,最后生成粪 卟啉原Ⅲ。
第四十页,共50页。
4.血红素的生成
血红素合成
第四十一页,共50页。
(三)血红素合成与调节
1.ALA合成酶的作用 此酶是血红素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其活性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并可 阻抑ALA 合成酶的合成。
②酰胺类化合物
m.异烟肼的水解转化
第十七页,共50页。
③糖苷类化合物
n.洋地黄毒甙的水解转化
第十八页,共50页。
第二相反应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o.苯酚的结合转化
第十九页,共50页。
2.硫酸结合反应
p.雌酮的结合转化
第二十页,共50页。
3. 乙酰基结合反应
q.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结合转化
r.苯甲酸的结合转化
未结合胆红素
常用名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肝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结构特性 与葡萄糖醛酸苷胆红素酯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理化性质 黄色,水溶性强,直接反应阳性 黄色,水溶性.间接反应阳性
不易透过细胞膜
不易透过细胞膜
第四十六页,共50页。
(二)黄疸
第四十二页,共50页。
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
(一)胆红素的来源
1. 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2. 造血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 3. 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主要与血浆清蛋白或a1-球蛋白结合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物进行运输
(三)胆红素在肝脏中的转变
1.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一)调节空腹状态下血糖含量 (二)调节饥饿状态下的血糖含量
(三)调节饭后血糖含量
第三页,共50页。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一)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二)肝脏是脂肪酸代谢和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
(三)肝脏是磷脂,胆固醇及血浆脂蛋白合成的
主要场所
第四页,共50页。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酸)。
第三十页,共50页。
第三十一页,共50页。
在肝细胞的微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催化胆 汁酸结合反应酶系,胆酸或鹅脱氧胆酸可分 别与牛磺酸或甘氨酸结合形成结合型胆酸与 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后,分别生成甘氨胆酸、 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
酸。
第三十二页,共50页。
第三十三页,共50页。
三、次级胆汁酸的生成及
粘蛋白(%)
总脂类(%) 胆固醇(%)
磷脂(%) 无机盐(%) PH值 比重
正常人胆汁主要成分
肝胆汁
1~3.5 0.2~2 0.05~0.17
0.1~0.9
0.1~0.5 0.05~0.17
0.05~0.08 0.2~0.9 7.1~8.5 1.009~1.013
胆囊胆汁
4~17 1.5~10 0.2~1.5
u.硝基苯酚丁醇醚转化特点
第二十五页,共50页。
2.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图12-1 溴化物的解毒与致毒
3.转化反应的连续性
第二十六页,共50页。
(六)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肝脏疾病 4. 药物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第3节 胆汁酸代谢
成分
总固体(%) 胆汁酸盐(%) 胆色素(%)
2.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物的作用 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物对重金属抑制剂比较敏感,因此血红素合成
的抑制是铅中素的显著指征。
3.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
EPO是肾脏合成的一种含氮类激素,缺氧时会迅速释放入血并转运至 骨髓,EPO可加快有核红细胞的成熟及血红素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故
EPO是红细胞生成的重要调节物。
2.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第三十七页,共50页。
第4节 血红素代谢
一、血红素的合成
(一)合成部位及原料
合成部位:线粒体和细胞浆
合成原料: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和铁 (二)合成过程
1.δ-氨基-γ-酮基戊酸的生成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2.胆色素原的生成
第三十九页,共50页。
3.尿卟啉原Ⅲ与粪卟啉原Ⅲ的合成
1~4
1.8~4.7 0.2~0.9
0.2~0.5 0.5~1.1
5.5~7.7 1.026~1.032
第二十八页,共50页。
一、胆汁酸的种类
游离型胆汁酸
按结构分:
结合型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
从来源分: 次级胆汁酸
胆酸 脱氧胆酸 鹅脱氧胆酸 石胆酸
甘氨胆酸
甘氨鹅脱氧胆酸
牛磺胆酸 牛磺鹅脱氧胆酸
第二十九页,共50页。
②单胺氧化酶系
③脱氢酶系
第十三页,共50页。
2.还原反应转化
①偶氮类物质的转化
g.偶氮苯的还原转化
②硝基类物质的转化
h.硝基苯的还原转化
第十四页,共50页。
i.氢化可的松的转化
j.氯霉素的转化
第十五页,共50页。
k.三氯乙醛的转化
第十六页,共50页。
3.水解反应
①脂类化合物
l.乙酰水杨酸的水解转化
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浓度,故胆红素由肝内排出是一个逆浓度梯度
的耗能过程,也是肝脏处理胆红素的一个薄弱环节,容易受损。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四)胆红素在肠道、肾中的转变与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图12-6 胆红素代谢图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三、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一)血清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比较
结合胆红素
• 活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激素的灭活。 如雌激素主要在肝脏灭活。
第七页,共50页。
第2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部位、类型、生物学意义及特点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及非营养物质的来源
1.概念 2.来源:内源性、外源性
(二)生物转化的部位 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最重要的器官是肝脏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随胆汁流入肠道的初级结合型胆汁酸,在促进脂类消化 吸收的同时,受肠道细菌酰胺酶的催化,水解脱去甘氨酸或 牛磺酸释放出游离型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作用下,发生7 位脱羟基,转变为游离型次级胆汁酸。即胆酸转变为脱氧胆 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石胆酸溶解度小,不与甘氨 酸或牛磺酸结合,脱氧胆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结 合型次级胆汁酸进入肠道中的各种胆汁酸95%被肠壁重吸收, 其余的随粪便排出。
肝脏的生物化学文档ppt
第一页,共50页。
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
肝动脉
(一)双重的血液供应 门静脉
(三)双重的输出通道 (三)细胞结构特点
肝静脉 和胆道 丰富的血窦 膜通透性大 细胞器多
(四)化学组成特点
蛋白质含量最高更新快 合成脂肪的重要器官
含有多种酶
第二页,共50页。
第1节 肝脏在诸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胆红素。 ③ 肝脏最大程度处理和排泄胆红素,粪便和尿液中胆素原的
量增多,故颜色加深。
第四十七页,共50页。
2.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功能障碍引起
特征:
①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② 由于结合胆红素能由肾小球滤过而排泄,故尿中有胆红素。 ③ 肝脏对结合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减少,故粪便的颜色变浅。
凡能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 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称高胆红素血症。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 17.2μmol/L时则可扩散入组织,与弹性蛋白结合,可将巩膜、皮肤黄染,即 黄疸。
(三)黄疸的类型及特征
1. 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
特征: ①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不大。 ② 由于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由肾小球滤过而排泄,故尿中没有
(一)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质的重要器官 (二)肝脏是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场所 (三)肝脏是合成尿素、解除氨毒的器官
第五页,共50页。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一)肝脏是体内唯一的维生素储存器官
(二)肝脏直接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转化。
第六页,共50页。
五、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 体内激素在发挥完对代谢调节作用之后,需要及时进入 某些组织进行转化,使其失去活性,这一转化过程称为 激素的灭活。
第三十四页,共50页。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第三十五页,共50页。
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游离型胆汁酸又转变成 型胆汁酸,再随新合成的结合型胆汁一并排大肠道。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胆汁 酸的肠肝循环”
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第三十六页,共50页。
四、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图12-7 肝细胞性黄疸
第四十八页,共50页。
3. 阻塞性黄疸 胆道阻塞引起
特征:
① 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不大 ② 由于结合胆红素能由肾小球滤过而排泄,故尿中有胆红素。
③ 由于胆道阻塞,故肠道生成胆素原的减少,尿胆素原降低, 粪便的颜色变浅。
图12-8 梗阻性黄疸
第四十九页,共50页。
三种类型黄疸血液、尿、粪变化比较
类型
血液
尿液
大便颜色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胆素原
正常人
有
无或极少 无
少量 黄色
溶血性黄疸 增多
不变或微多 无
显著增多 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 增多
增多
有
不定 正常或变浅
梗阻性黄疸 不变或微多 增多
有
减少或无 变浅陶土样
第五十页,共50页。
血中胆红素以“胆红素—清蛋白”的形式送输到肝脏,被肝细胞摄取。肝细胞 内的载体蛋白特异性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被送至内质网进行转化。
2.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
肝细胞内质网中有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它催化胆 红素与葡萄糖醛酸以酯键结合,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3. 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 结合型胆红素由肝细胞排入毛细胆管内。毛细胆管内结核型胆红素
(三)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第八页,共50页。
第一相反应
1. 氧化反应
① 加单氧酶系
加单氧酶系催化的总反应
第九页,共50页。
a.苯巴比妥的氧化转化
b.苯胺的氧化转化
第十页,共50页。
c.烷烃的氧化转化
d.维生素D的转化
第十一页,共50页。
e.非那西丁的转化
f.吗啡的转化
第十二页,共50页。
4. 甲基结合反应
s.尼克酰胺的结合转化
t.儿茶酚的结合转化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5.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u.溴苯的结合转化
第二十三页,共50页。
6.甘氨酸结合
第二十四页,共50页。
(四)生物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促进非营养物质、药物、毒物的转化和排泄
(五)生物转化的特点
1.转化反应的多样性
二、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在肝细胞微粒体和胞液中,胆固醇在7α– 羟化酶(7α–hydroxylase)催化下,生成7α–
羟胆固醇,再经氧化、还原、羟化、侧链氧化 及断裂等多步酶促反应生成游离型胆汁酸
(free blie acid),主要有胆酸(3α,7α,12α 三羟胆酸)和鹅脱氧胆酸(3α,7α二羟胆
在胞浆中4分子胆色素原经尿卟啉原Ⅰ同合酶(胆 色素原脱氨酶)催化下脱下氨生成线状四吡咯,后者 在尿卟啉原Ⅲ同合酶作用下,环化生成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再经尿卟啉原Ⅲ脱羧酶催化,最后生成粪 卟啉原Ⅲ。
第四十页,共50页。
4.血红素的生成
血红素合成
第四十一页,共50页。
(三)血红素合成与调节
1.ALA合成酶的作用 此酶是血红素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其活性受血红素的反馈抑制,并可 阻抑ALA 合成酶的合成。
②酰胺类化合物
m.异烟肼的水解转化
第十七页,共50页。
③糖苷类化合物
n.洋地黄毒甙的水解转化
第十八页,共50页。
第二相反应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o.苯酚的结合转化
第十九页,共50页。
2.硫酸结合反应
p.雌酮的结合转化
第二十页,共50页。
3. 乙酰基结合反应
q.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结合转化
r.苯甲酸的结合转化
未结合胆红素
常用名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肝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结构特性 与葡萄糖醛酸苷胆红素酯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
理化性质 黄色,水溶性强,直接反应阳性 黄色,水溶性.间接反应阳性
不易透过细胞膜
不易透过细胞膜
第四十六页,共50页。
(二)黄疸
第四十二页,共50页。
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
(一)胆红素的来源
1. 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2. 造血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 3. 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主要与血浆清蛋白或a1-球蛋白结合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物进行运输
(三)胆红素在肝脏中的转变
1.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一)调节空腹状态下血糖含量 (二)调节饥饿状态下的血糖含量
(三)调节饭后血糖含量
第三页,共50页。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一)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二)肝脏是脂肪酸代谢和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
(三)肝脏是磷脂,胆固醇及血浆脂蛋白合成的
主要场所
第四页,共50页。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酸)。
第三十页,共50页。
第三十一页,共50页。
在肝细胞的微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催化胆 汁酸结合反应酶系,胆酸或鹅脱氧胆酸可分 别与牛磺酸或甘氨酸结合形成结合型胆酸与 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后,分别生成甘氨胆酸、 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
酸。
第三十二页,共50页。
第三十三页,共50页。
三、次级胆汁酸的生成及
粘蛋白(%)
总脂类(%) 胆固醇(%)
磷脂(%) 无机盐(%) PH值 比重
正常人胆汁主要成分
肝胆汁
1~3.5 0.2~2 0.05~0.17
0.1~0.9
0.1~0.5 0.05~0.17
0.05~0.08 0.2~0.9 7.1~8.5 1.009~1.013
胆囊胆汁
4~17 1.5~10 0.2~1.5
u.硝基苯酚丁醇醚转化特点
第二十五页,共50页。
2.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图12-1 溴化物的解毒与致毒
3.转化反应的连续性
第二十六页,共50页。
(六)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1. 年龄
2. 性别
3. 肝脏疾病 4. 药物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第3节 胆汁酸代谢
成分
总固体(%) 胆汁酸盐(%) 胆色素(%)
2.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物的作用 ALA脱水酶与亚铁螯合物对重金属抑制剂比较敏感,因此血红素合成
的抑制是铅中素的显著指征。
3.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
EPO是肾脏合成的一种含氮类激素,缺氧时会迅速释放入血并转运至 骨髓,EPO可加快有核红细胞的成熟及血红素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故
EPO是红细胞生成的重要调节物。
2.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第三十七页,共50页。
第4节 血红素代谢
一、血红素的合成
(一)合成部位及原料
合成部位:线粒体和细胞浆
合成原料: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和铁 (二)合成过程
1.δ-氨基-γ-酮基戊酸的生成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2.胆色素原的生成
第三十九页,共50页。
3.尿卟啉原Ⅲ与粪卟啉原Ⅲ的合成
1~4
1.8~4.7 0.2~0.9
0.2~0.5 0.5~1.1
5.5~7.7 1.026~1.032
第二十八页,共50页。
一、胆汁酸的种类
游离型胆汁酸
按结构分:
结合型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
从来源分: 次级胆汁酸
胆酸 脱氧胆酸 鹅脱氧胆酸 石胆酸
甘氨胆酸
甘氨鹅脱氧胆酸
牛磺胆酸 牛磺鹅脱氧胆酸
第二十九页,共50页。
②单胺氧化酶系
③脱氢酶系
第十三页,共50页。
2.还原反应转化
①偶氮类物质的转化
g.偶氮苯的还原转化
②硝基类物质的转化
h.硝基苯的还原转化
第十四页,共50页。
i.氢化可的松的转化
j.氯霉素的转化
第十五页,共50页。
k.三氯乙醛的转化
第十六页,共50页。
3.水解反应
①脂类化合物
l.乙酰水杨酸的水解转化
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浓度,故胆红素由肝内排出是一个逆浓度梯度
的耗能过程,也是肝脏处理胆红素的一个薄弱环节,容易受损。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四)胆红素在肠道、肾中的转变与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图12-6 胆红素代谢图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三、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一)血清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比较
结合胆红素
• 活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激素的灭活。 如雌激素主要在肝脏灭活。
第七页,共50页。
第2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部位、类型、生物学意义及特点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及非营养物质的来源
1.概念 2.来源:内源性、外源性
(二)生物转化的部位 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最重要的器官是肝脏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随胆汁流入肠道的初级结合型胆汁酸,在促进脂类消化 吸收的同时,受肠道细菌酰胺酶的催化,水解脱去甘氨酸或 牛磺酸释放出游离型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作用下,发生7 位脱羟基,转变为游离型次级胆汁酸。即胆酸转变为脱氧胆 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石胆酸溶解度小,不与甘氨 酸或牛磺酸结合,脱氧胆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结 合型次级胆汁酸进入肠道中的各种胆汁酸95%被肠壁重吸收, 其余的随粪便排出。
肝脏的生物化学文档ppt
第一页,共50页。
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
肝动脉
(一)双重的血液供应 门静脉
(三)双重的输出通道 (三)细胞结构特点
肝静脉 和胆道 丰富的血窦 膜通透性大 细胞器多
(四)化学组成特点
蛋白质含量最高更新快 合成脂肪的重要器官
含有多种酶
第二页,共50页。
第1节 肝脏在诸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胆红素。 ③ 肝脏最大程度处理和排泄胆红素,粪便和尿液中胆素原的
量增多,故颜色加深。
第四十七页,共50页。
2.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功能障碍引起
特征:
①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② 由于结合胆红素能由肾小球滤过而排泄,故尿中有胆红素。 ③ 肝脏对结合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减少,故粪便的颜色变浅。
凡能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 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称高胆红素血症。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 17.2μmol/L时则可扩散入组织,与弹性蛋白结合,可将巩膜、皮肤黄染,即 黄疸。
(三)黄疸的类型及特征
1. 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
特征: ①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不大。 ② 由于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由肾小球滤过而排泄,故尿中没有
(一)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质的重要器官 (二)肝脏是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场所 (三)肝脏是合成尿素、解除氨毒的器官
第五页,共50页。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一)肝脏是体内唯一的维生素储存器官
(二)肝脏直接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转化。
第六页,共50页。
五、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 体内激素在发挥完对代谢调节作用之后,需要及时进入 某些组织进行转化,使其失去活性,这一转化过程称为 激素的灭活。
第三十四页,共50页。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第三十五页,共50页。
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游离型胆汁酸又转变成 型胆汁酸,再随新合成的结合型胆汁一并排大肠道。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胆汁 酸的肠肝循环”
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第三十六页,共50页。
四、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图12-7 肝细胞性黄疸
第四十八页,共50页。
3. 阻塞性黄疸 胆道阻塞引起
特征:
① 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不大 ② 由于结合胆红素能由肾小球滤过而排泄,故尿中有胆红素。
③ 由于胆道阻塞,故肠道生成胆素原的减少,尿胆素原降低, 粪便的颜色变浅。
图12-8 梗阻性黄疸
第四十九页,共50页。
三种类型黄疸血液、尿、粪变化比较
类型
血液
尿液
大便颜色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胆素原
正常人
有
无或极少 无
少量 黄色
溶血性黄疸 增多
不变或微多 无
显著增多 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 增多
增多
有
不定 正常或变浅
梗阻性黄疸 不变或微多 增多
有
减少或无 变浅陶土样
第五十页,共50页。
血中胆红素以“胆红素—清蛋白”的形式送输到肝脏,被肝细胞摄取。肝细胞 内的载体蛋白特异性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被送至内质网进行转化。
2.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
肝细胞内质网中有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它催化胆 红素与葡萄糖醛酸以酯键结合,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3. 肝脏对胆红素的排泄作用 结合型胆红素由肝细胞排入毛细胆管内。毛细胆管内结核型胆红素
(三)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第八页,共50页。
第一相反应
1. 氧化反应
① 加单氧酶系
加单氧酶系催化的总反应
第九页,共50页。
a.苯巴比妥的氧化转化
b.苯胺的氧化转化
第十页,共50页。
c.烷烃的氧化转化
d.维生素D的转化
第十一页,共50页。
e.非那西丁的转化
f.吗啡的转化
第十二页,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