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2 醉翁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醉翁亭记
设计说明
《醉翁亭记》是此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到安徽滁州。
此文作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
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此文用了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教学此课,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探究重点段落,欣赏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欧阳修传》。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一座非常普通的亭子,因欧阳修写下的《醉翁亭记》声名远播,穿越历史风尘。
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古建筑因为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而不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光辉让它们穿越古今。
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
..(lánɡyá)潺.(chán)潺
辄.(zhé)醉晦.(huì)明伛偻
..(yǔlǚ)酒洌.(liè)野蔌.(sù)颓.(tuí)然阴翳.(yì)岩穴瞑.(mínɡ)
弈.(yì)者胜觥筹
..(ɡōnɡchóu)交错
2.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3.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遭谗被罢去职务。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就写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
五、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生们通过诵读和译读,感受了课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积累了文言字词,初步厘清了课文的大意,理解了“而”和“也”在语气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分类整理重点字词。
2.发展型作业:完成《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醉翁之乐?乐在哪里?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情怀。
四、过程性评价
课堂8分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脉络,体会了课文的构思之美,分析了作者的乐趣,体会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及太守之乐,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精神内涵的理解,体会了一个古代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胸襟,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简述此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2.发展型作业:完成《作业》中此课“阅读突破”“写作达标”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