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作者:阮鹏颖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
阮鹏颖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亨廷顿指出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中却滋生着动乱。
”他认为,政治秩序、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关键性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主要有:现代化、政治参与和城乡差距。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政治稳定的危险因素。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中阐述的政党理论、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比例协调、改革促进政治发展等观点对于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理论启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72-02
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中却滋生着动乱。
”他在这部著作中分析了20世纪50~60年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生政治动乱的原因。
他认为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社会失序,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贫穷落后,恰恰是他们所力图实现的现代化。
虽然亨廷顿这一针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失序的经验描述与我国转型时期所表现的特征存在差距,但也应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一、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作为政治稳定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廷顿指出,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之所以出现政治不稳定,其原因就在于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和现有的政治制度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现代化、政治参与和城乡差距。
(一)现代化
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表明社会在文明变迁过程中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
[1]具体而言,它包括城市化、工业化、民主化、世俗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主要方面。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好事,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不适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乱。
不仅如此,动乱的程度还与现代化的速度有关。
传统社会解体速度越快,现代化速度越快,导致社会动乱的可能性越高。
而且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社会挫折感,也会对政治稳定造成冲击。
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的程度和速度远高于经济发展,于是便会在需求的满足与需求的形成之间出现差距,进而使人们普遍产生“社会挫折感”。
此外,现代化进程除了会造成社会动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及其他后果,还会造成程度很高的政治腐败,即以“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为基本形式的“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
(二)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人民群众在政治运行过程中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诉求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国家行为的活动。
亨廷顿认为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大众政治参与的程度不同,而发达的现代政体与衰朽的现代政体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制度化水平不同。
亨廷顿用了三个公式(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2、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来说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推理关系。
社会动员为政治参与提供了动机,经济发展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手段,而政治制度化则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最终价值追求,是政治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和根本动力。
[2]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政治制度化,确保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不断得以扩展应把关键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具有革新能力的政党制度,二是使政治体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
(三)城乡差距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所导致的城乡差距,是正经历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这些国家不安定的主要社会根源。
现代化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
经济活动的骤增导致了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和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城市中产阶级参与政治过程,使城市成为不安定的发源地,政治越是变为城市化的政治,它就越加不稳定。
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乡村的衰败和城市的动荡,从而造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应充分动员乡村群众参与政治。
这也就是亨廷顿所说的乡村动员或“绿色起义”。
二、当前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信仰和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加快,人们的需求不断增长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信仰缺失、就业问题等。
综合来看,当前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问题。
现代化过程是政治腐败的多发和易发期。
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国家机关的垄断权力,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
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个人主观原因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最突出的是对权力缺乏实质性的制衡。
任何权力都需要置于监督之下,任何权力都需要分权和制衡,失去监督的权力是导致腐败的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政治制度正处在现代化时期,政治体制也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真空地带”,政治道德下降。
因此,使得现阶段腐败问题得以大量存在和滋生蔓延,成为诱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主观方面来看,掌权者个人信仰缺失,受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思想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无视国家法律,利用手中的职权谋求一己私利,致使“官二代”的产生。
这样下去,会使得社会公众因政治腐败而集聚不满情绪,长期下去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的政治稳定,从而直接危及我党的执政地位。
(二)政治参与不均衡问题
任何国家的政治参与途径都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需求,政治参与渠道的相对不足,是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表现在:一是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
如人大代表还难以影响政府行政决策和发挥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村民委员会这一农村基层组织,也因干部任用和考核的行政化,越来越难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弱势群体参政边缘化已是社会现实。
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拥有社会资源的局限性,
即使有积极的参政愿望,并在实际行动中付出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参政地位低,其利益诉讼难
以到达政府的政策层面,导致消极心理在弱势群体心理累积,不利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三)政治制度化水平低
亨廷顿认为政治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所造成的。
政治制度
化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法治国家的需要。
具体表现为以政治制度化为核心,增强政府权威、完善政党制度、进行政治改革、增强政治体
系的吸纳能力。
当前我国受安于现状、求稳怕变思想的影响,缺乏民主、法治、自由观念。
同
时长期以来高度集权政治运作的封闭性,导致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缓慢,政治制度化水平低下。
表现在忽视政治制度,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政治权力过大,不能
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政治腐败和行政人员滥用职权现象层出不穷;政治体制的不完善
引起民众的政治冷漠,使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流于形式等等。
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执政党执政
能力的发挥,成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政治不稳定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从而会影响整个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但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许多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对我国政治稳定构成了威胁。
而要实现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必须在吸收和借鉴国内
外先进的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我国的政治建设。
因此,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中阐述的政党
政治、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比例协调、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基础等理论,对于
我国加快政治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政党政治,加强执政党的领导。
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需要政治稳定,政治稳定需要政府权威来保障,而政府权威又
植根于强大的政党。
[3]政党在各国政治中都发挥着核心或主导作用。
具有革新能力的政党制度是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和执政党。
对中
国而言,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支柱。
面对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加强廉政建设。
二是不断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武装自己,在党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加强
执政能力建设,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运用于执政实践中。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应该做到,
不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扩大政治参与度,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公民的广泛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系统良性运作的必要
条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因而是衡量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人民参与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但是,当前我国在政治参与上仍存在着参
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机制不健全及参与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党和
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发政治资源,大力拓展政治参与渠道。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主渠道功能。
不断强化人大的立法职能,大力开发人大的政治决
策功能,加强人大的监督力度,使人大真正成为社会成员表达利益诉求最正式、最主要的渠道。
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强化政协的代表性和包容性。
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尽可能吸收各社会阶层、
各利益群体,使政协成为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缓解利益不同利益冲突的“大舞台”。
三是创新
农民参与渠道,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切实推行农民自治、取消村级干部行政任命的同时,通过法律引导,使农民组织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化解矛盾的调解人。
(三)培育公民意识,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亨廷顿把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归结为政治制度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缺乏对现代化的适应能力。
他认为改革能促进政治发展。
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中,将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根据自身实际,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政治民主化。
公民意识的欠缺是我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不仅造就了“顺民”,更重要的是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导致了人们对政治的冷漠,这是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因此我们要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来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矛盾凸显、人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利益表达需求剧增,政府应加以合理的引导。
概言之,公民意识是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是实现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与科学化[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32.
[2] 赛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3] 李安增.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5(3)12:4-1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5] 岳世平.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探索,2006,(5):140-142.
[6] 王献忠.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通往民主宪政的必由之路[J].民主与法制,2006,(9):23-25.
[7] 王惠岩.论民主与法制[J].政治学研究,2000,(3):53.
[8] 肖艳.亨廷顿对政治稳定因素的分析及其启示[J].山东省农村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8,23(1):115-116.
[9] 尚仲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
[10] 杜明书.新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参与[J].求索,2009,(7).
[11] 赛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邱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