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在光下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
B.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同一棵植物上不同的叶子分别遮光和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C.恩格尔曼以水绵和好氧菌为材料,巧妙地利用光照和黑暗处理,证明叶绿体在光下产生氧气
D.鲁宾和卡门向植物提供H2O并检测产物O2是否含有18O,探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的分解
2.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将过氧化氢酶加入H2O2溶液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活性,自变量有温度.时间
B.从图中可以得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为25℃
C.20—80分钟,40℃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小最显著
D.温度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相同
3.下图表示不同CO2浓度下,某植物吸收和释放C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量
B.当光照强度为n时,c点暗反应阶段产生的三碳化合物量小于d点
C.b点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D.据图可知,光合作用强度受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共同影响
4.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中有关物质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可表示酶量增加前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甲中虚线、实线可表示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C.图乙能用来表示酶活性与温度、PH的关系
D.图乙能用来表示生成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5.下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则可用来表示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A.曲线1B.曲线2
C.曲线3D.曲线4
6.如图表示某种植物光照强度与C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P点的生物学含义是()
A.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只进行光合作用
C.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
7.如下图表示pH、温度与反应物剩余量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该酶的最适pH为8
B.温度从0→M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C.pH从6升高到8,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D.pH从6升高到8,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8.将某种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测定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

下图中的曲线①表示在各种温度下该酶活性相对于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

将该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下图中的曲线②。

据此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可知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
B.曲线②的各数据点是在对应温度下测得的
C.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D.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
9.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加压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b状态转变为a状态
B.ad段表示在有酶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活化能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发生改变
D.曲线Ⅱ可表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该反应只能在细胞内进行
10.酶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

下面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速度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利用酶解法除去洋葱、酵母菌、大肠杆菌的细胞壁,都必须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C.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D.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脂肪酶
11.某细胞呼吸抑制剂只抑制线粒体内膜上由ADP变为ATP的过程,不影响其它反应,该抑制剂处理动物细胞后,线粒体会()
A.继续消耗O2B.停止产生[H]
C.继续分解葡萄糖D.停止产生ATP
1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13.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B.用不漏水的塑料花盆种花
C.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密封D.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14.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A.给花盆松土通气是为了促进根细胞无氧呼吸
B.慢跑等有氧运动可增加酒精在肌细胞中的积累
C.阴天时可增加人工光照来保证大棚作物产量
D.新疆葡萄含糖量高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昼夜温差小
15.许多物质对酶的活性会产生影响,其中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为激活剂,能降低酶活性的物质为抑制剂。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甲、乙、丙三种物质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物质的种类、酶的活性
B.物质甲为酶的激活剂,物质乙和丙为酶的抑制剂
C.甲、乙、丙可能是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而影响酶的活性
D.图中的实验结果可能是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的
16.下表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波长(nm)400450500550600670700
叶绿素a4068515164016吸收光能的百分比(%)
全部色素75935035457535
A.O2的释放速率变化与全部色素吸收光能百分比变化基本一致
B.光的波长由550nm转为670mm时,叶绿体中C3的量会增加
C.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00mm~45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D.环境温度降低,该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降低
17.下列有关酶和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酶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这体现了酶具有高效性
B.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体内ATP的水解速度总是大于ATP的合成速度
C.细胞中ATP合成酶都存在于生物膜上,而ATP水解酶则不确定
D.细胞中的吸能反应通常伴随着ATP的水解,放能反应通常伴随着ATP的合成
18.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细胞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C.酵母菌不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细胞呼吸
19.在氧浓度为a、b、c、d的遮光条件下,某同学分别测定了马铃薯进行细胞代谢时CO2
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柱形图。

下列判断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该实验中使用的材料是马铃薯块茎,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B.氧浓度为a时,该实验中马铃薯光合强度远小于呼吸强度
C.氧浓度为b时,马铃薯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
D.在氧浓度为d时,该实验中马铃薯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
2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能够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脂肪酶
C.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显著
D.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1.如图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 a时,酶活性低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B.T0时,淀粉酶为淀粉的水解提供的活化能最多
C.从T a→T0的过程中,淀粉酶的活性逐渐提高
D.T b时是保存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22.如图所示为外界O2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路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需经过11层生物膜
B.O2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
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同
D.线粒体中消耗O2的场所与产生CO2的场所相同
23.科学家发现,体内细胞膜塑性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C.“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它的形成说明膜具有流动性
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24.右图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某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释放的O2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
B.光照强度为15klx时。

光合作用1h产生的O2量是200mL
C.在光照强度为5~20klx时,植物叶肉细胞中只有光反应的速率变大
D.当光照强度大于25klx时,制约O2释放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有CO2浓度
2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催化甲→ATP过程所需酶与酶1空间结构不同
B.乙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单位之一
C.丙为腺苷,丁可用于某些脂质合成
D.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需经过图示整个过程
二、多选题
26.下图表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试管3、4可以构成对照,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以及所加剂量均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试管4中的反应速率比试管3中的快,是因为酶比FeCl3提供更多的活化能
D.如果将四支试管都放在90℃水浴中加热,试管4内的反应速率仍为最快
27.下图表示甘蓝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和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B.①过程有无光都可发生,②过程的发生需要 O2
C.①②过程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
D.为提高产量应增强①过程,减弱②过程
28.将密闭玻璃罩内的一植株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B.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细胞内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④
C.图甲中的B点和图乙中的b点,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①
D.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④
29.生物膜上常存在某些物质或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结构相近,有利于蛋白质分子的转运
B.叶绿体内膜上附着ATP合成酶,有利于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C.细胞膜上存在受体,有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D.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有利于进一步分解丙酮酸
30.如图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为暗反应,可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③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④过程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来自丙酮酸
C.③④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ATP中
D.①②③④过程可以在一个细胞内同时进行
三、非选择题
31.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

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其中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的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________。

实验还证实,当pH小于d 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在进行酶活性的测定时,可根据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
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来表示酶活性。

(5)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酶的活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述温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某种加酶洗衣粉中蛋白酶的最适催化温度,某同学实验过程如下:
组别l2345678
温度(℃)010203040506070
蛋白块消失时闻
4035302030405060
(min)
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①该实验过程中控制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

②实验步骤:
a.取8支试管,分别编号.并加入等量的加酶洗衣粉溶液,放在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如图所示均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图甲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光合效率受光照影响
的变化曲线;图丙代表植物的一个叶肉细胞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在a点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丙中的 ______ (填图中字母)。

(2)图甲中A植物在c点之前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______ ,c点之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______ 若图甲中A植物为阳生植物,则B植物为 ______ 。

(3)图乙中d点与e点相比,e点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______ ;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______ 。

(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4)图丙中q表示的物质是 ______ ;在图丙的M中发生生理过程的总反应式是
______ 。

(5)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是(用文字表述) ______ 。

(6)某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在种植蔬菜时,棚内还种植了一些蘑菇,结果发现蔬菜的产量有了明显提高。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蘑菇细胞代谢使大棚内 ______ 升高,蔬菜光合作用增强。

34.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幼苗。

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下图,回答问题:
(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转化为三碳化合物,需要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大棚种植葡萄时,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措施来提高产量。

(4)为探究黄光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提出实验思路如下:分别取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幼苗叶片,用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试剂)提取其中的色素,然后再分离色素,并比较滤纸条上叶绿素a色素带的_________。

35.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如表所示实验。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1)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________,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_______,根据试管_______
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填试管编号);
(2)有氧呼吸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

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酶无法合成ATP。

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
分解______ (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
A、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1730-1799)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A错误;
B、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在实验开始时首先进行饥饿处理,目的是消耗掉
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然后用同一植物的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最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B错误;
C、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产生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正确;
D、鲁宾和卡门向植物提供H218O或C18O2,并检测产物O2放射性,探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源于水,D错误。

故选C。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考查实验的变量、结果分析等基本试验方法和技能,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
该实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所以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活性,自变量是温度、时间,A正确.
从图中可知25℃时酶的活性最高,但由于没有出现峰值,所以不能得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
20—80分钟,45℃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小最显著,C错误.
温度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不同,D错误.
【点睛】
对照实验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底物浓度直接影响反应速率。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图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可表示呼吸速率,二氧化碳吸收量可表示净光合速率;图中a 点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d点为光饱和点.
【详解】
图中a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等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量,A错误;当光照强度为n时,c点CO2的吸收量大于d点,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产生的三碳化合物的量大于d点,B错误;据图可知,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共同影响。

由于b点还没有达到光的饱和点,因此b点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C错误,D正确.
【点睛】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在解答过程中需准确分析图
解,从图解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并且需比较两幅图中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解题需应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公式灵活解题.
4.A
解析:A
【解析】
图甲虚线反应速率增加,但是最终平衡点不变,因此可表示酶量增加前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A正确;图甲中虚线、实线可表示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B错误;酶活性与温度、PH的关系大致上都是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应该越来越少,而产物应该越来越多,因此图乙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D错误。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
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由图1可以看出,在温度为2a时,酶的催化活性高于a,所以温度由a增加到2a 时,化学反应的速率增加,到达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变短,生成物的量不变,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点睛】
6.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P点是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P点之前,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P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AB、P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且两者的强度相等,AB错误;
C、只要是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P点时细胞有呼吸作用,C错误;
D、P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D.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曲线可知,温度从0→M变化过程中,反应底物剩余量逐渐减少,酶的活性逐渐增
强,随pH值从6升高到8,酶的最适温度不变,随pH值从6升高到8,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详解】
A、虽然图中能够看出当PH为8时,酶的活性最高,但PH在7到9之间没有反应出来,故不能说明该酶的最适PH为8,A错误;
B、温度从0→M变化过程中,反应底物剩余量逐渐减少,酶的活性逐渐增强,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随pH值从6升高到8,酶的最适温度不变,始终在M值,C正确;
D、在M值之前,随pH值从6升高到8,酶的活性一直在升高,在M值之后,酶的活性随pH值从6升高到8在下降,选项中没有标明是哪个阶段的温度值,D 错误。

故选C。

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A正确;曲线②中的数据是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对于B选项而言是将该酶在35℃保存,然后在80℃下测定该酶活性,B错误;曲线②显示,酶的热稳定性从30℃开始不断下降,在70℃后,急剧下降,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C正确;曲线②显示,酶的热稳定性从30℃开始不断下降,在70℃后,急剧下降,D正确。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加压使底物分子获得能量,从而使底物分子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图中的b是酶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底物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加热加压使底物分子更容易从c状态转变为a状态,A错误;
B、cb段表示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B错误;
C、如果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C正确;
D、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催化化学反应,在体外满足其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照样能进行反应,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酶、无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的曲线图为背景,考查酶促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
A、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高温不是,A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酵母菌是真菌,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洋葱是植物,其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因此利用酶解法除去洋葱细胞壁时,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错误;
C、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酶,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D错误。

故选C。

【点睛】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详解】
A、细胞呼吸抑制只抑制线粒体内膜上由ADP合成ATP的过程,但不影响[H]与氧的结合释放能量,所以能继续消耗O2,A正确;
B、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细胞呼吸抑制剂只抑制线粒体内膜上由ADP 变为ATP的过程,不影响其他反应,因此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正常进行,仍可产生[H],B错误;
C、葡萄糖需要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线粒体内没有葡萄糖的分解,C 错误;
D、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细胞呼吸抑制剂只抑制线粒体内膜上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