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期末复习试题(二)-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八年级上期末复习试题(二)(部编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
1. ( 2分)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李先生,令爱这次获得儿童全国大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B.我年轻识浅,说话办事考虑不周,可能对您有所冒犯,望您海涵。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 ( 2分) 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人忧天》——寓言——列子——《列子》
B.《纪念白求恩》——夹叙夹议——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C.《天上的街市》——诗歌——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D.《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印度
3. ( 2分)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B.《江南逢李龟年》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朱自清是我国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4. ( 2分)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如春,你心中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

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____,从枯黄读出____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_______。

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霞云翠绿意境灵魂
B.光明翠绿意义生命
C.霞云丰润意义灵魂
D.光明丰润意境生命
第Ⅰ卷主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7分)
5. ( 7分) 学校开展经典读书活动,请你一起参加下列活动。

(我阅读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冰心的《荷叶·母亲》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________)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我的父母一直喜欢读书,①在他们的熏染下,我也越来越喜爱读书了。

我感到,书籍成了我写作的源头活水之一,②对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

③通过读书,我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丰富了写作素材。

读书让我乐于写作,()。

①画线句子用词不当,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可以调整为________。

④在文末括号处补写一句话,表达出写作对读书的影响。

________
三、名著导读(共1题;共5分)
6. ( 5分) 鲁迅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西游记》和《镜花缘》里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有着奇特的故事,都具有人的情感和特点,请各举一例,说明这一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
23分)
7. ( 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太丘舍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8. ( 8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划线词语
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
③饭疏食饮水________④不逾矩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选文①⑤⑥章谈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20分)
9. ( 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瓜的父亲
梅花
父亲卖瓜,自己没有运输工具,是雇了别人的手扶拖拉机去卖。

他是个地道的庄稼人,卖瓜对他来说太难了。

车停在路边,他坐在车上,和一车西瓜一起晒太阳。

汗水顺着他黑黄的脸颊吧嗒吧嗒往下滴。

一顶旧草帽根本遮不住多少日头。

他坐在西瓜堆里,汗流满面。

他是会出汗的西瓜,西瓜里的瓜王。

零星的顾客挑挑拣拣拨拉着车里的西瓜。

父亲脸上堆满谦卑的笑,心疼地看那些滚过来滚过去的西瓜。

他不停地说,慢些拨拉啊,别碰坏了。

偶然遇上个大主顾,要几百斤西瓜,父亲就慌忙地搬出一个圆溜溜的大西瓜,又慌忙切开,热情地让人家尝尝。

尝瓜的人在一牙西瓜上牙齿尖咬上几小口,噗嗤,扔在脚下。

鲜红的瓜瓤在阳光里水光盈盈,一地汁水。

父亲皱皱眉,心里疼得抽搐一下。

这些西瓜,刚刚坐瓜时只有一粒豌豆大小,是他一颗一颗拨弄着长大的。

每个西瓜都打磨掉他手心里的一层皮,每个西瓜都落满他厚厚的一层爱抚的目光。

他爱着它们,心疼着它们。

现在,他看着脚下糟践的西瓜,心里的疼窜到眉梢,拧成一个疙瘩。

他吸一口气,牙疼一般,发出嘶嘶的惋惜声。

父亲不善于卖瓜,就和村庄里的很多庄稼人一样,跑到大路上去等车。

每当有一辆两辆空着的卡车驶过来,他们簇拥过去,询问是否是拉瓜的车,询问人家收瓜的价格。

但往往是狼多肉少,一辆车上围一圈瓜农竞争。

他们相互拆台压价,谁出的价钱最低,车主就跟着谁走了。

尽管这样,父亲不善于言辞,还是拦不下一辆车。

后来,他就跑到公路的上游,跑到离家几十里的土门,永丰堡去拦车。

偶然的拦来一辆收瓜的车,让他高兴不已。

拦来的车停在路边,车主坐在瓜棚里。

父亲又递烟又切瓜,依然是一脸谦卑的笑。

车主把咬了
几口的西瓜扔在脚下,瓜瓤汁水淌着。

父亲毫不掩饰地拧紧眉头,心里疼得抽搐。

一车瓜拉走了,父亲捏着手里薄薄一沓纸币,拾起衣襟擦擦脸上的汗,像甩去一个大包袱那样舒一口气。

他嘿嘿地笑着说,这下总算卖掉了,不然几场雨就沤在地里了,一个钱也进不来哩……。

他小小的高兴一下,随即又阴下脸弯腰捡起车主们啃过的西瓜皮,骂骂咧咧丢进猪食篮子里,看着残余的瓜瓤叹息一声。

我的父亲很真诚的巴望每个吃瓜的人都能啃净红瓜瓤,啃到露出瓜翠为止。

他可惜着那些红红的瓤儿。

我和父亲常常坐在地埂上吃西瓜。

我们不切开西瓜,只在瓜顶上剜一个洞,拿一把长柄的勺子掏出瓜瓤儿吃,一口一口。

父亲和我都鼓起腮帮子,一边吃瓜一边说话。

我小时候话多得很,琐琐碎碎的话题父亲总是耐心听完,从不半途打断。

我们吃完的西瓜壳皮儿薄的几乎透亮,没有一丁点儿的红瓜瓤,像两滴翠绿的水珠一样。

我常常把西瓜壳儿放到路边,装作一个完整西瓜的样子哄骗过路的人。

看到有人上当翻动空空的瓜壳,就得意的咕咕直笑。

父亲摘下一个西瓜,招呼路人过来尝瓜,并歉意地嗔怪一句:我这个黄毛丫头总是捣鬼的很。

他和路人闲聊,满意的看着别人啃完的瓜皮,不收一分钱。

实际上那时候,过路的人吃个西瓜,也没有付钱的习惯。

地里种着呢,谁也不是很较真。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不满十八岁。

我也和父亲一样不善周旋,但我实在没有一身好力气去种庄稼,种西瓜。

我成了一个地道的商人,在一个破旧的镇子上打拼着,养活我自己。

父亲肯定没有料到我会是个买卖人,他一直希望我是个读书人,有一身书香的好气质。

但生活总是这样有些小小的不如意。

镇子上很冷,年年夏季都不怎么吃西瓜。

我也渐渐淡忘了种瓜的日子。

今年的某一天,我去一个深山的寺里松散一下心情。

一片幽静的树林里,有石桌和石凳。

有人在石桌上切开一只很大的西瓜,香客们围起来吃西瓜。

一会儿石桌上摆满了西瓜皮。

我啃过的瓜皮掺在一堆瓜皮里,很突兀。

我的瓜皮啃得没有一点红瓜瓤,只剩下真正的瓜皮了。

我突然发现这些年我都是这么吃西瓜的,都是把瓜皮啃成一张纸。

这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个习惯,不经意保持了很多年。

那些被我啃得轻飘飘的西瓜皮,坦然地躺在石桌上。

瓜皮上留着我牙齿的痕迹,像一个人走过的路。

我小心翼翼拾起瓜皮,像拾起我和父亲的那段日子。

那一刻,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想念他像西瓜皮一样被我啃得只剩下轻飘飘一页纸一样薄的日子。

(1)文中反复讲到父亲对瓜的心疼,具体表现在哪几次?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现在,他看着脚下糟践的西瓜,心里的疼窜到眉梢,拧成一个疙瘩。

②我们吃完的西瓜壳皮儿薄的几乎透亮,没有一丁点儿的红瓜瓤,像两滴翠绿的水珠一样。

(3)文章第1段说“他是会出汗的西瓜,西瓜里的瓜王。

”联系上下文,怎样理解这句话?
(4)“那一刻,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想念他像西瓜皮一样被我啃得只剩下轻飘飘一页纸一样薄的日子。

”“我”想念的这位父亲是位怎样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10. ( 1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

”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

”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

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

“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

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

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

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

借人求人多难。

”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

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
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

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

(2)“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什么?
(3)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句共同的表达效果。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4)在我的回忆中,后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事件进行具体分析。

六、默写(共1题;共7分)
11. ( 7分) 古诗文默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

海日生残夜,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当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时,我们常借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4)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得淋滴尽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2. ( 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一)题目:你是我最敬佩的人。

作文(二)以下名言摘自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请从中选出你感悟最深的一则进行写作。

①谁也不能比善良仁爱的人们更优秀。

②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只有初衷与希望永不改变的人,才有最终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③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④“爱的力量有多大,恨的力量就有多大!”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A.令爱:是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女儿,故错误B.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符合语境,正确。

C.茅塞顿开: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符合语境,正确。

D.不可救药:是指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符合语境,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答案】D
【解析】【分析】D错误,安徒生是丹麦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答案】B
【解析】【分析】《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杜甫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4.【答案】A
【解析】【分析】句子中“阴雨”与“晴日”相对,后面的词语也是相对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句意来理解。

本题要结合句意来分析,“阴雨”与“晴日”相对,后面的词语也是相对的关系,与“暗夜”相对的是霞云,与“枯黄”相对的是翠绿,再根据句意理解后面两个词语应填“意境”和“灵魂”。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

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二、语言表达
5.【答案】(1)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②D
(2)熏染;熏陶/影响;对;使/让;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示例:写作让我更爱读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朗读停顿与语调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①根据理解,在主语、谓语之间,谓语、宾语之间断开,“我”应该放在谓语的后边。

即: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荷叶•母亲》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之情,语速应该稍缓而凝重,故选D。

(2)①此题考查了近义词的辨析。

“熏染”跟“熏陶”都指由于长期接触某种人或事物而对人产生某种影响。

但是,“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或者说不良的影响。

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说,“熏染”含有贬义,而“熏陶”含有褒义。

此处的“熏染”应该改为“熏陶”。

②此题考查了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此题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的方法来判断。

联系上文可知,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书籍”,改为“使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才合适。

③根据文段中读书的几个作用可知,“丰富了写作素材”是“提高了写作水平”的前提,应该把二者互换位置。

④此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此处是对以上文段的总结,是陈述写作和读书的关系的。

根据“读书让我乐于写作”可知,此处可填写:写作让我更爱读书。

故答案为:Ⅰ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②D;
Ⅰ熏染;熏陶/影响;对;使/让;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示例:写作让我更爱读书;
【点评】Ⅰ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朗读停顿与语调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掌握朗读的语速;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Ⅰ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三、名著导读
6.【答案】《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镜花缘》中豕喙国的怪物,长着一张猪嘴,且撒谎成性,只要一张嘴就都是假话。

揭示虚伪奸诈、撒诈捣虚的本性。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中有关情节及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示例1:《西游记》中,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又如,白鼠精曾受恩于托塔李天王,所以在无底洞中供奉他们的牌位,同时,托塔天王父子来,她就受降伏罪,显出了重义报恩的一面。

示例2:《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写了33个最有趣的国家。

其中,翼民国中,翼民国人皮肤焦黑,长得异相,身高不满五尺,一颗头颅却有两尺长,因为他们喜爱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了。

揭示了这里的人喜欢奉承的本性。

故答案为:《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镜花缘》中豕喙国的怪物,长着一张猪嘴,且撒谎成性,只要一张嘴就都是假话。

揭示虚伪奸诈、撒诈捣虚的本性。

【点评】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四、文言文阅读
7.【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

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Ⅰ世说新语、刘义庆
Ⅰ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Ⅰ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Ⅰ【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Ⅰ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Ⅰ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Ⅰ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8.【答案】(1)通“悦”,愉快;真诚;吃饭、吃;越过、超过
(2)用不正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能结合自己的事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说”通“悦”,愉快。

(2)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