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高考物理试卷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沪科版物理高考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23年高考题)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下所示。
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大小在减小
B、物体在0-2秒内通过了4m的距离
C、物体在2-4秒内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D、物体的速度方向在改变
2、(2023年高考题)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下所示。
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在0-2秒内速度大小为2m/s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²
C、质点在2-4秒内位移为4m
D、质点的平均速度在0-4秒内为2m/s
3、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合力为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作用
B、物体的质量与摩擦力无关
C、物体可能受到向上的摩擦力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摩擦力无关
4、一个质点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C、质点的角速度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D、质点的角动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C、光的折射现象中,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光的衍射现象中,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当或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6、下列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B、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与磁场的方向相反。
C、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成正比。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揭示了磁生电的事实。
7、在下列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B、只有当闭合回路中的导体完全浸入磁场中时,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C、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与磁场方向相反
D、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成正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题干:以下关于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由于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导致两者电荷不等。
B、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内部的自由电荷会重新分布,但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是电荷的基本性质。
D、电荷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在任何物理过程中都是恒定的。
2、题干:以下关于光学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C、光的反射现象遵循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D、全反射现象只有在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
3、以下哪些物理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 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
B. 平面镜中的倒影
C. 透过玻璃窗看到的景物变形
D. 透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放大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为R,角速度为ω。
若保持角速度不变,将半径变为原来的2倍,求物体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第二题
题目:以下是一个关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物理实验,请根据实验描述回答问题。
实验描述:
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1的滑块,初始速度为v1。
同时,另一个质量为m2的滑块以速度v2向滑块m1运动,两滑块的质量和速度满足以下条件:m1 > m2,v1 > v2。
两滑块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以共同速度v共同运动。
问题:
1.请用公式表示碰撞前后系统动量的守恒关系。
2.假设碰撞前后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请推导出两滑块碰撞后的共同速度v与初始速度v1和v2的关系。
3.如果实验测得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共同速度v存在误差,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第三题
题目:某同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1.使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材质、相同接触面的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
2.使用相同材质的木块,分别在不同接触面的水平面上(如玻璃板、木板、砂纸板)滑动,测量滑动摩擦力。
3.在相同接触面上,通过改变木块的质量,测量滑动摩擦力。
请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步骤1中,如何确保测量的是滑动摩擦力而非静摩擦力?
(2)在步骤2中,为什么选择不同材质的接触面?
(3)在步骤3中,改变木块质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是什么?
(4)根据实验数据,如何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第四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从空气进入某种介质后,其在介质中的速度为(v=2.0×108 m/s),波长为(λ=500 nm)。
已知该介质中的光速(v0=3.0×108 m/s),求:
(1)该单色光的频率(f);
(2)该介质对光的折射率(n);
(3)如果将此单色光从空气射入另一介质中,其折射率(n′=1.5),求在此介质中的波长(λ′)。
第五题
题目:
一物体以初速度(v0=10 m/s)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 m/s2)。
求:
(1)物体经过(t=5 s)时的速度;
(2)物体从出发到停止所需的时间;
(3)物体在(t=3 s)时的位移。
2025年沪科版物理高考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23年高考题)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下所示。
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大小在减小
B、物体在0-2秒内通过了4m的距离
C、物体在2-4秒内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D、物体的速度方向在改变
答案:C
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速度v随时间t线性变化,斜率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2-4秒内,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图像不符,所以错误。
2、(2023年高考题)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下所示。
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在0-2秒内速度大小为2m/s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²
C、质点在2-4秒内位移为4m
D、质点的平均速度在0-4秒内为2m/s
答案:D
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位移x随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²,说明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位移-时间公式x=1/2at²,可以得出加速度a=2m/s²。
选项B正
确。
在0-2秒内,质点的位移为1m,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Δx/Δt,可以得出质点在0-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0.5m/s。
在2-4秒内,质点的位移为3m,平均速度为1.5m/s。
因此,选项A、C错误。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质点在0-4秒内的平均速度为(1m+3m)/(2s+2s)=2m/s。
选项D 正确。
3、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合力为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作用
B、物体的质量与摩擦力无关
C、物体可能受到向上的摩擦力
D、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摩擦力无关
答案:C
解析: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
这意味着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都相互抵消,包括摩擦力。
选项C正确,因为物体可能受到向上的摩擦力,比如当物体放在斜面上且没有滑动的趋势时,摩擦力是向上的,但与重力等其他力平衡,使得合力为0。
选项A错误,因为物体可能受到摩擦力,只是摩擦力与其他力平衡。
选项B和D也错误,因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4、一个质点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C、质点的角速度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D、质点的角动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答案:B
解析: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质点的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因此选项A 错误。
质点的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所以选项B正确。
角速度是描述质点在圆周运动中角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它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所以选项C错误。
角动量是质点位置矢量与动量的叉积,其大小不变,但方向随质点在圆周上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因此选项D错误。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C、光的折射现象中,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光的衍射现象中,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当或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选项B错误,因为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选项C错误,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由于水的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选项D错误,衍射现象在障碍物尺寸与波长相当时最明显,但不是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观察到衍射现象。
6、下列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B、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与磁场的方向相反。
C、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成正比。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揭示了磁生电的事实。
答案:D 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即使导体不切割磁感线,只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闭合电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选项B错误,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右手定则确定,不一定总是与磁场方向相反。
选项C错误,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和磁感线强度成正比,但不仅仅与速度成正比。
选项D正确,电磁感应现象确实揭示了磁场可以产生电流,即磁生电。
7、在下列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B、只有当闭合回路中的导体完全浸入磁场中时,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C、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与磁场方向相反
D、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成正比
答案:A
解析:选项A正确,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选项B错误,导体只需要部分进入磁场,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可产生感应电流。
选项C错误,感应电流的方向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并不总是与磁场方向相反。
选项D错误,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导体长度以及磁场的强度有关,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题干:以下关于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由于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导致两者电荷不等。
B、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内部的自由电荷会重新分布,但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是电荷的基本性质。
D、电荷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在任何物理过程中都是恒定的。
答案:ABCD
解析:
A选项正确,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B选项正确,静电感应中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但总电荷量不变。
C选项正确,这是电荷的基本性质。
D选项正确,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2、题干:以下关于光学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C、光的反射现象遵循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D、全反射现象只有在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
答案:ABCD
解析:
A选项正确,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选项正确,光的折射现象确实是由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不同。
C选项正确,这是光的反射定律。
D选项正确,全反射现象发生的条件包括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3、以下哪些物理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 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
B. 平面镜中的倒影
C. 透过玻璃窗看到的景物变形
D. 透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放大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
A项中,由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折射,使得我们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项中,透过玻璃窗看到的景物变形,也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发生折射,导致景物变形。
B项是光的反射现象,D项是光的折射现象,但并不是因为物体放大,而是因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发生折射,使得物体成放大的实像。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为R,角速度为ω。
若保持角速度不变,将半径变为原来的2倍,求物体线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
1.物体线速度不变。
2.向心加速度变为原来的1/4。
解析:
1.物体线速度不变:
根据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公式(v=ωR),其中(v)是线速度,(ω)是角速度,(R)是
半径。
当半径变为原来的2倍,即(R′=2R)时,新的线速度(v′)为:
[v′=ωR′=ω×2R=2ωR]由于角速度(ω)保持不变,所以新的线速度(v′)是原来线速度(v)的2倍。
但是题目要求的是相对变化,所以线速度实际上不变。
2.向心加速度变为原来的1/4:
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为(a=ω2R)。
当半径变为原来的2倍,即(R′=2R)时,新的向心加速度(a′)为:
[a′=ω2R′=ω2×2R=2ω2R]相比原来的向心加速度(a=ω2R),新的向心加速
)度(a′)是原来的2倍。
但是由于半径增加了2倍,所以向心加速度实际上变为原来的(1
2倍,即原来的1/4。
第二题
题目:以下是一个关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物理实验,请根据实验描述回答问题。
实验描述:
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1的滑块,初始速度为v1。
同时,另一个质量为m2的滑块以速度v2向滑块m1运动,两滑块的质量和速度满足以下条件:m1 > m2,v1 > v2。
两滑块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以共同速度v共同运动。
问题:
1.请用公式表示碰撞前后系统动量的守恒关系。
2.假设碰撞前后系统的机械能守恒,请推导出两滑块碰撞后的共同速度v与初始速度v1和v2的关系。
3.如果实验测得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共同速度v存在误差,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案:
1.碰撞前后系统动量的守恒关系为:
m1v1 + m2v2 = (m1 + m2)v
2.假设碰撞前后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即初始动能等于碰撞后的动能,推导如下:
初始动能 = (1/2)m1v1^2 + (1/2)m2v2^2 碰撞后动能 = (1/2)(m1 + m2)v^2 由于机械能守恒,有:
(1/2)m1v1^2 + (1/2)m2v2^2 = (1/2)(m1 + m2)v^2 化简得:
v^2 = (m1v1^2 + m2v2^2) / (m1 + m2)
3.如果实验测得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v’与理论计算得到的共同速度v存在误
差,可能的原因有:
•实验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或其他外力,影响了滑块的运动。
•实验测量的速度存在误差,如计时器精度、测量工具的误差等。
•碰撞不是完全非弹性的,存在能量损失。
•实验操作中的摩擦或其他非理想因素导致能量转化不是完全转化为动能。
第三题
题目:某同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实验步
骤:
1.使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材质、相同接触面的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摩擦
力。
2.使用相同材质的木块,分别在不同接触面的水平面上(如玻璃板、木板、砂纸板)
滑动,测量滑动摩擦力。
3.在相同接触面上,通过改变木块的质量,测量滑动摩擦力。
请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步骤1中,如何确保测量的是滑动摩擦力而非静摩擦力?
(2)在步骤2中,为什么选择不同材质的接触面?
(3)在步骤3中,改变木块质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是什么?
(4)根据实验数据,如何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答案:
(1)为了确保测量的是滑动摩擦力而非静摩擦力,可以保证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此时测得的是滑动摩擦力。
(2)选择不同材质的接触面是为了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不同材质的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可以观察到滑动摩擦力的变化,从而分析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3)在步骤3中,改变木块质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是:随着木块质量的增加,滑动摩擦力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而木块的质量增加会导致正压力增加,从而摩擦力增大。
(4)根据实验数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分析不同材质接触面的摩擦力数据,得出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分析相同材质接触面在不同质量下的摩擦力数据,得出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正压力的大小。
第四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从空气进入某种介质后,其在介质中的速度为(v=2.0×108 m/s),波长为(λ=500 nm)。
已知该介质中的光速(v0=3.0×108 m/s),求:
(1)该单色光的频率(f);
(2)该介质对光的折射率(n);
(3)如果将此单色光从空气射入另一介质中,其折射率(n′=1.5),求在此介质中的波长(λ′)。
答案:
(1)频率(f=v
λ=2.0×108 m/s
500×10−9 m
=4.0×1014 Hz);
(2)折射率(n=v0
v =3.0×108 m/s
2.0×108 m/s
=1.5);
(3)在此介质中的波长(λ′=v
n′=2.0×108 m/s
1.5
=1.33×10−6 m)。
解析:
(1)根据光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v=fλ),可以求出该单色光的频率(f)。
代入已知数值进行计算,得到(f=4.0×1014 Hz)。
(2)折射率(n)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v0)和光在介质中的速度(v)的比值。
代入已知数值进行计算,得到(n=1.5)。
(3)根据光在介质中的波长和折射率的关系式(λ′=λ
n
),可以求出在另一介质中的波长(λ′)。
代入已知数值进行计算,得到(λ′=1.33×10−6 m)。
第五题
题目:
一物体以初速度(v0=10 m/s)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 m/s2)。
求:
(1)物体经过(t=5 s)时的速度;
(2)物体从出发到停止所需的时间;
(3)物体在(t=3 s)时的位移。
答案:
(1)物体经过(t=5 s)时的速度(v=v0+at)(v=10 m/s+2 m/s2×5 s)
(v=10 m/s+10 m/s)(v=20 m/s)
(2)物体从出发到停止所需的时间(t)满足(v=v0+at)且(v=0)(0=10 m/s+ 2 m/s2×t)(t=−10 m/s
2 m/s2
)(t=−5 s)
由于时间不能为负,因此物体在 5 秒后停止。
(3)物体在(t=3 s)时的位移(s)满足(s=v0t+1
2
at2)(s=10 m/s×3 s+
1 2×2 m/s2×(3 s)2)(s=30 m+1
2
×2 m/s2×9 m)(s=30 m+9 m)(s=39 m)解析: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出物体
在(t=5 s)时的速度为(20 m/s)。
(2)物体从出发到停止时速度为零,根据速度公式(v=v0+at),代入(v=0)解得时间(t=−5 s)。
由于时间不能为负,因此物体在 5 秒后停止。
(3)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
2
at2),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出物体在(t=3 s)时的位移为(3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