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现象之一:
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
怎样快速的得到反馈的信息呢?老师们各显神通,想出了不少的办法。
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判断。
将手指握成夸奖别人的姿势,如果赞同某一观点,就将大拇指向上举起;如果反对这一说法,则将大拇指向下举起。
教师们认为,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非常的方便,学生是否明白,是否同意某种观点,一目了然,便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学生也能非常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容易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现象之二:
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里,你随时可以看到非常热烈的发言现象。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的热烈;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课堂里,你会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提升,课堂越来越安静,除了老师点名,很少有人主动起来发言,回答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们越来越注重集体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不是非常有把握,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这是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之后的必然反映。
上述的课堂现象,在今天的课堂里比比皆是。
两个现象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关联的地方,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教育家佐腾学先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现在结合我的理解,分析如下。
1.“手势”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重整。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他对教师讲述内容的感受、所形成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让学生来讲述自己的感受,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这部分人不会很多)能够比较清晰地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将学习的内容表述出来;另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讲述的部分内容,但各自理解的部分又不相同,所以如果让他们来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踌躇不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语言来反映自己那种微妙的、存在着矛盾冲突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部分人也不会很多)可能完全不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所以他们会说出不知所云、南辕北辙的语言来。
而事实上,教学中最具有价值的,正是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想法和意见。
明晰的思考和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对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想法的进一步讨论往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在不断将模糊的认识澄清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构建自己和其他事物、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重组认知结构的目的。
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以及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
不确定的语言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教师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把表达意见变成打“手势”,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操作的对象,是把课堂教学中的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和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割裂了开来,使教学成了人为的游戏。
试想想看,平时几个人在聊天的时候,大家绝不会使用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平时生活中都不使用的行为,要将它运用到课堂上来呢?
2.高年级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
大部分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希望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能够讲述的清楚明确、声音也要洪亮有力。
对于那些模糊的、吐词不清含义不明的语言,往往一带而过。
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设法控制教室、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秩序。
打“手势”就是要求学生明晰表
达自己观点的一种典型的做法。
在欧美的学校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从小声的言语不清的发言开始起步,进入初中、高中之后,越往上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
起来。
与此相反,在我们国家的教室里,小学中热闹非凡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之后就会表
情麻木、拒绝发言。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要求不同。
刚开始发言的时候,就要
求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排斥那些模糊的观点,久而久之,大部分持模糊思考的学生就不知
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也就是说,高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发言的原因,并不单单是因为他在乎班级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的发言要求的训练所造成的。
如果这样的分析正确,你就知道高
年级学生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里,低年级的教师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也许更能够明白教育这
一系统工程,要做一点改进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呢。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背后都会存在着一种价值判断和取舍。
很多时候,教师本身可能也不清楚,只是隐隐觉得这样做就好。
更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就是要从这些司空见惯
的教学行为入手,揭示其中隐含地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