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堰周边布依族的化变迁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家堰周边布依族的文化变迁研究-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ﻭ
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变化,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文化变迁还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有意识的变迁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ﻭ巴尼特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变迁的基本著作.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
ﻭ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从最早的古典进化论,到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等,基本都是以文化变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探索过人类文化变迁的奥秘.ﻭ
因此,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说,文化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
二、董家堰的概况
董家堰的名称由来,因为最早为沼泽地带,花溪河从泽地经过,后开垦成良田,有董姓人家于此修筑堰塘,清代属贵筑县捕属里。
董家堰的地理位置,主要是位于花溪国家湿地公园中断,距离花溪镇中心3.5千米,抵小河区王宽村,西界养牛居委会,最南端于大寨居委会相连,行区划代码为520111003205。
区划分是,在2011年末辖新寨、董家堰、麦达、塘边寨5个居民组,居委会驻董家堰。
ﻭ
人口面积,2011年末,有总人口4006人,总人口中,男性2013人,占50.2%;女性1993人,占49。
8%;14岁以下1418人,占35.4%;15~64岁2468人,占61.6%;65岁以上120人,占3%。
总人口中,以布依族为主,达2690人,占67。
1%有、苗族共1316人,占32。
9%。
2011年人口出生率千分之7.5,人口死亡率千分之1。
7.辖区总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58人。
ﻭ
三、董家堰布依族的文化变迁ﻭ
民族学界从20世纪80年始研究,研究的重点从过去的形态理论转移到了各个民族具体的文化现象和进程,并出现了一批有关民族文化和发展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布依族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的.所以我们主要通过针对董家堰村布依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变化.ﻭ
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变迁:
(一)饮食文化的变迁ﻭ
董家堰布依族的人们依据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稻作农耕。
稳定的农耕文明的影响,就产生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饮食文化。
在长期的生活中了独具一格的食物烹饪方法。
(1)黏米的食用。
除了用甄子蒸或用鼎罐煮吃外,还加工制作成白甜粑和米豆腐,用糯米制成的食品主要有糯米饭和糯米粑。
糯米饭以花色糯米饭独具特色.(2)布依族菜肴以其酸食独具特色。
酸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酸辣椒,酸萝卜等.酸辣椒是布依族酸类食品中的
一种,它既可以单独做菜肴,又是炒荤菜时的调味品。
制作方法是,将成熟的红辣椒砍细,然后加入盐,大蒜,生姜,再加入甜酒搅拌,然后加入坛内密封。
半月后即可食用。
(3)布依族对于肉食的加工,主要是制作腌肉,血豆腐和香肠,味道香醇。
ﻭ
董家堰布依族的饮食习俗,都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稻作文化的特征。
布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主食转变为副食。
比如玉米,从主食变为以做菜为主的副食。
(2)在饮料上也更加多样化,除了自己酿造的米酒之外,还接纳了啤酒、可乐之类的饮料,使得布依族的饮食更加趋向于大众化。
ﻭ(二)服饰文化的变迁
1.头饰
董家堰的布依族在头饰上,未婚的姑娘是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合编成粗辫缠绕花帕于头上,在花帕右边垂吊丝线做的耍须,插上各式细小的花朵,显得大方秀美。
而现在经常在董家堰见到的是老年妇女,用一块青布叠得整整齐齐的包在头上,做成一种类似于桶装的帽子。
但是不同地区的布依族头饰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居住在罗甸县境内的布依族,男子头包青布头帕,女子头发梳成一根长辫,扎上红绿色头绳.小姑娘将发辫托在身后,妇女则多将发辫饶头1--2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老年人还会这样包头,青年男女都不再会这样装饰,即使在大型节日,也只是有部分人穿着。
ﻭ
2.服饰ﻭ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式样较多,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总体特点是男朴女繁。
董家堰地区布依族男装较简单,服饰式样大致与相同,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上衣,大裤腿长裤。
妇女的服饰则变化多样,衣裙皆用蜡染,刺绣和织锦图案做装饰。
妇女上身多穿大襟衣,下多着长裤。
但是现在,董家堰布依族的男性由于民族服饰与汉服大致相同,也就自然而然穿着汉服;董家堰布依族的妇女,一般青年
也被汉服同化,而经常穿着民族服饰的就是老年人。
3。
鞋靴和袜子ﻭ
布依族男子多穿布鞋。
罗甸县境内的布依族妇女脚穿自做的尖头便鞋,鞋尖鞋面均绣有各种花纹。
威宁一带的男青年,有扎裹腿,穿绣花凉鞋的习惯。
但是在董家堰已经没有这样手工制作鞋子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会选择穿布鞋,即使家里面还有老人会做布鞋,也是老年人自己穿,要么就是把它当成工艺品存放起来,可见这种布鞋的用途增加了,不会单纯的作为服饰穿着的一种了。
ﻭ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我们必须对目前新形势下的民族文化变迁做仔细的探索研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但是随着的发展,的深入,使原本封闭落后的布依族与外界的交流频繁,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而对这些文化变迁以及变迁的深层原因的分析探讨,已经成为了当今布依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主题。
所以在这里我希望在布依族文化变迁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对于更全面的掌握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ﻭﻭ
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