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上学期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一上学期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用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2.将同一红色玫瑰花瓣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乙的起始浓度小于溶液甲的起始浓度
B.2〜6min溶液乙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溶液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
D.溶液甲中细胞质壁分离后发生了自动复原
3.以黑藻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实验观察的均是活的叶肉细胞
B.“观察叶绿体实验”时需选取幼嫩的黑藻叶片
C.“观察叶绿体实验”可看到叶绿体在细胞中运动
D.“观察质壁分离实验”可看到细胞内绿色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加深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取母乳中的抗体和半乳糖。
这两种物质运输的方式分别与下列哪两个例子中的运输方式相同
①浆细胞分泌抗体蛋白②变形虫吞食草覆虫③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④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A.①和③B.②和③C.①和④D.②和④
5.右图为物质运输方式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①所示过程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②所示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物质
C.需要消耗细胞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的过程是①②③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②有关
6.如图为K+、Na+和a分子三种物质的跨膜运输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三种物质的运输方式都属于主动运输
B.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K+的运输没有影响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D.载体蛋白③运输a分子的速率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
7.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大且有颜色的液泡
8.下列有关物质运输方式的几点说法,错误
..的是()
A.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由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的
B.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D.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无机盐离子也可以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9.下图A中有两个相同的渗透装置,装置1中盛有溶液a,装置2中盛有溶液b,溶液a、b都为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通过半透膜),且a溶液浓度<b溶液浓度,c为清水,图B 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表皮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A中装置2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
B.图B中的5、4、6相当于图A中的2
C.图B中的7与图A中的2通透性不同
D.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此时应及时灌溉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果脯在腌制时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其运输方式不属于主动运输
D.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需要载体和能量,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11.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致范围。
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下图中的左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右侧a~c三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位于下列哪两个细胞之间
A.c~b B.a~b C.a~c D.b~c
12.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该细胞具有()
A.结构完整的细胞核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易于观察的大液泡
13.下图是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①能够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溶质分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动溶质分子不消耗ATP
14.下列关于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的跨膜运输属于被动运输
B.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可以是自由扩散或通过“水通道”运输
C.受氧气浓度影响的物质运输方式一定需要载体蛋白
D.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协助扩散
15.如图所示,图乙是图甲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图丙是根毛细胞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①处溶液浓度小于②处溶液浓度
B.发生图甲到图乙的变化必须具备半透膜和浓度差
C.图丙中的7相当于半透膜
D.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 g/ mL的蔗糖溶液中,则细胞体积逐渐增大16.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不一定是失去活性的细胞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17.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
A.1<2<3 B.1>2>3
C.1>2,2<3 D.1<2,2>3
18.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不能表示Na+、K+的跨膜运输
B.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C.a、b均可能是被动运输
D.a、b均可表示葡萄糖的运输
19.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B.小分子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C.被动运输既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
D.蛋白质分子通过载体的作用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20.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已存在对照,不需要再增设一组对照组
B.在该实验中,操作步骤为:制片→低倍镜观察→滴加蔗糖→高倍镜观察
C.用紫色洋葱为材料进行该实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D.材料的不同位置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21.下图曲线表示士壤溶液中K+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K+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在AB段时K+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在BC段时K+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限制AB段运输速率的因素是膜内外浓度差和能量供应
D.限制BC段运输速率的因素是载体的数量和能量供应
22.下列生活中的实例和对应的生物解释(或原理)不正确的是()
A.矿工职业病硅肺——硅尘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进而破坏细胞结构
B.嗑瓜子太多会嘴唇干——与细胞渗透失水有关
C.新宰的鸡肉放置一段时间再煮更新鲜——这与肌细胞线粒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D.大量出汗应多喝淡盐水——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
23.下图是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的方式为胞吞,因为需要消耗能量
B.图示为主动排出某物质,因为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C.甘油也通过该图所示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D.图示运输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4.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
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神经细胞吸收氨基酸D.肺泡细胞吸收氧气
25.某同学用形态和生理状况相似的某植物叶片下表皮细胞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相关细胞都保持生理活性,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组别a b c d e f
蔗糖溶液浓度(g/mL)0.250.300.350.400.450.50
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0.700.801.001.061.101.15
A.实验后,a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组
B.c组实验中,有水分子进出细胞,但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
D.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表皮细胞长度先增长再保持不变最后变短
26.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图二表示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一中①为蛋白质、②为多糖,图中上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图二曲线表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图一中乙可表示甘油、O2进入该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
D.图二中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和O2含量
27.物质出入细胞与质膜的结构有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变形虫摄食可使质膜的面积变小
B.离子逆浓度梯度转运过程中,膜中的载体蛋白发生形变
C.CO2分子从线粒体出来的同时也有CO2分子进入线粒体
D.洋葱表皮细胞在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28.如图为渗透装置的初始状态(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相平,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S1是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S2是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
分析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内的液面逐渐上升,最后保持在一定高度
B.水分子只能通过半透膜从S2向S1溶液扩散
C.当漏斗内液面保持不变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
D.达到渗透平衡时,产生液面差∆h,此时S1和S2溶液浓度相等
29.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其中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可来自ATP的水解,也可来自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蛋白①参与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B.载体蛋白③的作用是使细胞排出K+
C.载体蛋白③具有运输的作用
D.溶质分子甲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
30.由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方式a离不开载体蛋白的协助
B.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二、多选题
31.如图是渗透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半透膜可以是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B.若要发生渗透作用,半透膜两侧的S1溶液与S2溶液应该具有浓度差
C.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则外观上表现为S1溶液的液面上升
D.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液面差△h,则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32.研究表明,主动运输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如图中a、b、c所示,■、▲、●代表跨膜的离子或小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类型中Y离子转运所需的能量来自于X离子的转运过程
B.肌细胞吸收氨基酸分子是通过b类型进行的
C.蓝藻、水绵、叶肉细胞、荧火虫发光器细胞内均可发生c类型
D.温度、酸碱度、氧气浓度均会影响abc三种类型的运输速率
33.如图所示,图乙是图甲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图丙是根毛细胞示意图,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①处溶液浓度小于②处溶液浓度
B.达到平衡后,乙图中漏斗内外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C.⑦具有选择透过性,与膜上的载体蛋白密切相关
D.图丁可表示质壁分离时细胞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曲线
34.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甲、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也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若乙溶液的浓度稍增大,则曲线中a点上移,b点左移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甲、乙溶液性质不同导致的
D.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
35.下图是物质P和Q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B.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C.如果物质Q是葡萄糖分子,则其被吸收进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D.物质P、Q的运输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三、非选择题
36.图 1 表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种矿质离子的示意图,图 2 表示某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图中A、B、C、D 表示某些物质,a、b、c、d 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请你说出判断的理由(至少两种) 。
(2)如果图 1 中的矿质离子在土壤中含量过高,会导致植物死亡,请你分析植物死亡的原因:________。
(3)如果某种药物只抑制图 2 中a 的运输而对 c 的运输无影响,请说明药物作用的机理:______。
若图 2 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_______(填写字母)比正常细胞少,可以表示细胞吸收O2和排出 CO2的方式分别是
__________(填写字母)。
(4)某哺乳动物的一种成熟细胞除细胞膜外,不具其他膜结构。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在一定O2浓度范围内,K+进入该细胞的速度与O2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
A.B.C.D.
37.如图①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图②和图③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①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
(2)若图①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
b、c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__________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
(3)若图①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Na+、K+运输的分别是图①中________。
(4)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各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不同情况,在加入呼吸抑制剂后_____曲线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植物根尖成熟区(有中央大液泡)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
如图表示刚施肥后的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在土壤溶液中的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根表皮细胞此时所处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虽不能吸收水分,但仍能吸收矿质离子。
现提供紫色洋葱、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硝酸钾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醋酸溶液三种药品(以上溶液的浓度均比一般细胞液浓度大),请你选择一种药品及其他必要的仪器用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对以上观点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①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在中央加入1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平展于液滴中,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预期实验现象:细胞先出现______________,后慢慢_______________。
39.图1为具有分泌功能的某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1中,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依次经过的结构有_______(填序号),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
(2)图1中,溶酶体来源于[ ]_______。
溶酶体能够分解衰老的线粒体,分解后的废物通过_______方式排到细胞外。
(3)图1细胞合成分泌蛋白所需的原料氨基酸、能源物质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对应于图2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
40.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比如:膜蛋白)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
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
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
(2)该实验中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发现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②被漂白区域内外_____________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_(填:“①”或“②”),说明细胞膜具有
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4)图3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a、b、c、d、e表示运输方式。
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细胞外的液体)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
据此可知e可以表示__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该过程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吸能”或“放能”)需要利用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结构式可以简写成________。
A.红细胞吸收K+ B.红细胞排出K+
C.红细胞吸收Na+ D.红细胞排出Na+
41.下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这是一个心肌细胞,则细胞中的细胞器[ ]____________________较多,这是与它不停的节律性的搏动是相适应的。
(2)若这是一个蚕丝腺细胞,在一定时间内,让该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那么放射性同位素将依次出现在图中的哪些部位[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填有关细胞器)
(3)细菌细胞与该图所示的细胞比较,其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该图所示的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
(5)甲状腺细胞中碘的浓度远比血浆中高,这说明甲状腺细胞吸收碘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
决定甲状腺细胞具有此功能特点的是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1、当某种植物细胞处于2mol·L-1的蔗糖溶液中时,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
2、当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时,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A正确;
B、AB段曲线,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正确;
C、BC段细胞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加,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的活的,C
错误;
D、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详解】
A、开始阶段,细胞在甲溶液中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中,所以溶液乙的起始浓度小于溶液甲的起始浓度,A正确;
B、2-6min溶液乙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吸水能力增加,B正确;
C、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断进入细胞,在2min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C错误;
D、根据分析溶液甲中细胞质壁分离后发生了自动复原,D正确。
故选C。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观察叶绿体实验”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两个实验观察的均是活的叶肉细胞,A正确;
B、幼嫩的黑藻叶片比较薄,可直接制成装片用于观察叶绿体,B正确;
C、活细胞内细胞质是流动的,细胞质的运动可以推动其中的叶绿体运动,C正确;
D、黑藻叶肉细胞的液泡没有颜色,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内吞)和胞吐(外排),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
【详解】
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只能是胞吞(內吞);
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本题题干中提出“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 TP”,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中消耗能量(ATP)的只有主动运输一种方式,所以吸收半乳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①浆细胞分泌抗体蛋白的方式为胞吐;
②变形虫吞食草覆虫的方式属于胞吞;
③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为主动运输;
④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故选B。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自由扩散属于①胞吞或者胞吐,②属于主动运输,③属于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生物大分子以胞吞和胞吐方式出入细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
A、膜泡运输涉及膜的流动性,与载体蛋白无关,A错误;
B、②为主动运输,其特点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和能量,B正确;
C、①②都需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而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C错误;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是再细胞失水死亡后进入,与物质跨膜运输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离子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钠离子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
A、图中3种物质运输方式有载体①参与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出细胞是协助扩散,A错误;
B、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线粒体抑制剂对K+的运输有影响,B错误;
C、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不同转运方式进出细胞,如图中的a分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