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戴旋张军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09期
摘要:创建跨学科、跨专业,打破专业边界的新型“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界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涵义,提出“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对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进一步提出“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新的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有效实施“一流专业”建设,促进高水平设计专业本科教育。
关键词:一流专业;“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4
學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专业建设则是一所大学的根基,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
由于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很多高校原有专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设计专业也不例外,设计教育也落后于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高校设计专业要以教育部启动“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为契机,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专业只有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打破专业边界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满足当代行业与产业需求的高效设计人才。
一、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含义
二、“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提出
“艺术+工程”即是指“艺术”与“工程”的交叉结合,强调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的跨界融合,通过融入工程教育提升设计人才能力和格局,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工程能力的跨界融合型设计人才,从而突破传统设计人才思维狭隘和能力单一的局限性。
“艺术+工程”表现为如下二个特征:一是艺术设计的感性思维与工程设计的理性思维有机融合,二是艺术素质、技能与工程知识、技能有机融合。
文本中的“融合”是指设计专业中融入适当的工程课程,是指设计与工程的交叉结合,培养既具有设计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又具有工程经验、工程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做到“艺”与“技”深度结合,“美”与“用”和谐统一。
总之,“艺术+工程”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行业发展趋势,按照设计专业教育规律,融入工程教育,培养兼具有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
三、“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自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立以降,设计教育就开始推行艺术和技术的统一,所谓“艺工结合”就成为设计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原子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提倡“如果想对提高共同文化生活有所贡献,必须想出一种方法,使年轻物理学家所得的教育更趋高雅,并使艺术家、文学家所得的教育更趋稳固精密。
”李政道也“倡导培养有艺术气质的理工人才,培养有科学头脑的艺术人才”[1]。
这两位科学家的人才培养理念潜在表明艺术与工程交叉融合的必要性。
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创始人奥拖·艾舍曾的观点认为:“美学范畴,如比例、量体、排列、渗透或对比,实验性地予以掌握,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它们不是目的的本身,也不是一个上级的、支配性的学科,而是作为一种设计的文法和语构。
”[2]从奥拖·艾舍的话中看出工程设计与设计艺术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相同的思维方式,也潜在表明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科学家和设计师都深切感受到人文与科学,艺术与工程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在1955 公布《格林特报告》,该报告强调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的同时,建议将艺术课程纳入工程教育课程中。
在日本和西方国家高等工程教育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艺术包含在“人文”这个大类中。
“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对本科生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学分占总分的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88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目的课程,规定本科生必修完其中的8门,这种课程安排在西方一些大学里是相当普遍的。
”[3]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媒体实验室是“艺术+工程”的典范,“如电影与网络技术结合,发展了对交互式电影的研究;网络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课题”[4]。
欧美高校始终在探索艺术素养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结合,力求实现艺术美与技术功能的统一。
如今,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国内某些高校设计专业的“艺术+工程”交叉融合有了可能。
这就需要转换办学思路,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培养服务新经济业态的新型设计人才。
四、“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要实施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专业必须以创新“艺术+工程”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加强设计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创新能力。
为推动创新,引领实现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应遵行如下有效路径。
(一)更新办学理念
理论构建是一个系统,其中观念是核心,具有决定意义。
因此,更新观念是增强适应性,提高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设计专业首先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结
合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社会需求,制定有关学生培养合理性且理想化的培养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通俗地说就是学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首先要规定受教育者必须达到的规格限定和质量要求,其次必须考虑到国家战略方针、行业需求和大学办学定位等诸多因素。
設计专业要适当引入工程学科课程内容,增加工程教育,调整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艺工结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南大学等高校的设计专业就开始探索“艺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但是真正做到艺工结合并不容易,如果不把工程教育融入到设计课程体系中,艺工结合只能处于皮相混合,根本无法培养艺工结合人才。
目前有些高校创建了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
“这些学科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需要认知世界与观察世界,探索如何用视觉文化与图像学的方式进行应用和推行教学改革。
”[5]197这就要求设计专业结合工程材料、控制技术、信息与数据技术等课程开展交叉融合,重新制定课程模块,通过融合,有效实现“艺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设计专业“一流专业”建设。
当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优势,形成“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理念、以国际合作与教师培训为依托、以设计服务与科研项目为平台的人才培养目标”[5]199。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展览显示出学科融合的优势和亮点。
(二)重构人才培养机制
设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提升实践能力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设计项目,推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是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近年来,学界提出加强育人全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教育领域的管办评分离、加强人才培养的第三方评价等管理方式。
行业、企业着重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他们参与人才培养则着重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与评估,因此要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用人单位或者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参与高校育人管理,调动企业主动性,使企业能够深度参与育人管理,有效推进设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应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与规律,突破传统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6]也使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需求的实用人才。
“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交叉融合实现的。
要实行设计专业与工程专业交叉融合必定要重构人才培养机制,这也需要一定的驱动力。
驱动力一般可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外部驱动力受外部环境影响和作用,是社会对办学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是一种软性和刚性相结合的力量。
高校的外部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产业状况、社会需求和科技文化等因素。
内部驱动力则更
为复杂,一般涉及到学科建设目标、经费投入、实验设施和跨学科师资队伍等要素。
内部驱力则是培养“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的主导性因素。
在高校内部,艺术设计院系也要尽可能与工科院系深入开展合作,形成设计专业自身特色,提升设计学科竞争力。
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了陶艺与工程技术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城工学院着重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设计工作室、众创空间、校企联合工作坊”五方联合的实验实训平台,实现“四创合一”,即创新、创意、创作、创业的合一(图2)。
在校际之间设计学科也要尽可能互通有无,提升设计人才能力格局。
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有一门合作课程叫做“创新工程设计”,设计出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最环保坐便器。
在国内,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展校际之间合作,开展“跨界联合毕业设计”,充分发挥两校在各自学科、专业上的特长,通过具体有效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合作,做到以创新方式培养两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如今,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国内某些高校设计专业的“艺术+工程”交叉融合有了可能。
这就需要转换办学思路,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培养服务新经济业态的新型设计人才。
四、“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要实施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专业必须以创新“艺术+工程”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加强设计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创新能力。
为推动创新,引领实现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应遵行如下有效路径。
(一)更新办学理念
理论构建是一个系统,其中观念是核心,具有决定意义。
因此,更新观念是增强适应性,提高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设计专业首先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社会需求,制定有关学生培养合理性且理想化的培养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通俗地说就是学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首先要规定受教育者必须达到的规格限定和质量要求,其次必须考虑到国家战略方针、行业需求和大学办学定位等诸多因素。
设计专业要适当引入工程学科课程内容,增加工程教育,调整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艺工结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南大学等高校的设计专业就开始探索“艺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但是真正做到艺工结合并不容易,如果不把工程教育融入到设计课程体系中,艺工结合只能处于皮相混
合,根本无法培养艺工结合人才。
目前有些高校创建了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
“这些学科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需要认知世界与观察世界,探索如何用视觉文化与图像学的方式进行应用和推行教学改革。
”[5]197这就要求设计专业结合工程材料、控制技术、信息与数据技术等课程开展交叉融合,重新制定课程模块,通过融合,有效实现“艺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设计专业“一流专业”建设。
当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优势,形成“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理念、以国际合作与教师培训为依托、以设计服务与科研项目为平台的人才培养目标”[5]199。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展览显示出学科融合的优势和亮点。
(二)重构人才培养机制
设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提升实践能力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设计项目,推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是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近年来,学界提出加强育人全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教育领域的管办评分离、加强人才培养的第三方评价等管理方式。
行业、企业着重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他们参与人才培养则着重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与评估,因此要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用人单位或者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参与高校育人管理,调动企业主动性,使企业能够深度参与育人管理,有效推进设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应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与规律,突破传统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6]也使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得需求的实用人才。
“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交叉融合实现的。
要实行设计专业与工程专业交叉融合必定要重构人才培养机制,这也需要一定的驱动力。
驱动力一般可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外部驱动力受外部环境影响和作用,是社会对办学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是一种软性和刚性相结合的力量。
高校的外部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产业状况、社会需求和科技文化等因素。
内部驱动力则更为复杂,一般涉及到学科建设目标、经费投入、实验设施和跨学科师资队伍等要素。
内部驱力则是培养“艺术+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的主导性因素。
在高校内部,艺术设计院系也要尽可能与工科院系深入开展合作,形成设计专业自身特色,提升设计学科竞争力。
南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了陶艺与工程技术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城工学院着重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设计工作室、众创空间、校企联合工作坊”五方联合的实验实训平台,实现“四创合一”,即创新、创意、创作、创业的合一(图2)。
在校际之间设计学科也要尽可能互通有无,提升设计人才能力格局。
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有一门合作课程叫做“创新工程设计”,设计出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最环保坐便器。
在国内,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
院开展校际之间合作,开展“跨界联合毕业设计”,充分发挥两校在各自学科、专业上的特长,通过具体有效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合作,做到以创新方式培养两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