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10、(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年少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年少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刻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觉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根底上,我再加以引导。
这里,通过比照,让学生发觉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年少劝阻“妙在哪里〞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年少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法把故事表现出来。
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气氛。
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年少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刻。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
我在作业局部就安排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汲取,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年少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
既援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言语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参照一些老师的教学建议,把课文最后一节中吴王连声夸奖年少的那句“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作为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话。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根底上,很快找到了年少的那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找到以后,我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第—,这句话是在吴王下了死命令以后;第二,与“螳螂捕蝉〞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关。
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我还适当延伸:“你觉得年少的话有道理吗?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
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害。
〞“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
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害。
〞“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