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石河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1.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使用其他色笔均不得分;
2.所有答案均需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上。
(150分钟 150分)
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严谨规范,讲究书法!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分)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
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
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
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
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
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
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
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
“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
”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
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
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
”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
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
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
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
低价格。
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
马
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
”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
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
“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
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
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
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
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
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
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
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
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
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
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
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
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
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
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
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
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
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4 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6分)
海边的雪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
天就要黑下来了。
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
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
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
”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
”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成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
“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
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
“人也一样。
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
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
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
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
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
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
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
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
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
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
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
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
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
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
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
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
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
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
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
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
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
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
写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将对雪和对人生的感悟联系起来,感叹人生的不易和易逝。
C.听到有人呼救的声音,金豹的一“跳”和老刚的一“抖”,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激动、紧张、恐惧的心理。
D.四位获救的青年跪在两个老人面前,内心悲喜交加,对两个老人满怀感恩,突出了老人英勇救人精神的可贵。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语言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风雪天里的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B.作者描写大火燃烧时运用“熊熊”“远远近近”等叠词,直接描写烈火的颜色,渲染了烈火浓焰的壮观。
C.两位老人救起落水的人之后又迎来老刚的儿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特色。
D.金豹和老刚生活在海边,他们勇敢机智,面对困难永不言弃,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一致。
8.本文在情节安排上层层铺垫,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4分)
9.作家张炜曾经说过:“虚构和真实是两种不同的吸引力。
”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
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虚构提供了支撑?请结合文本谈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被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
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
起兵伐蜀。
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亲魏善A是B下C兵D三川E塞轘辕缑氏F之G口H当I屯留J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
B.“去王业远矣”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
C.“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D.“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两人最终的目的其
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2)起兵伐蜀。
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14.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谭孝廉赴举①
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②李咸用:晚唐诗人。
晚唐时国势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
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
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字里行间隐含担忧之情。
B.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C.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D.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16.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燕歌行并序》中通过对思妇和征夫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的句子是“ ,”。
(3)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疗愈心情。
因而,以乐器入诗来表情达意成为古代诗歌常见的现象,如“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类一生中有三念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
人体会遵循一种名为昼夜节律的运作机制,每24小时经历一次
睡眠—清醒的循环。
这个内置的“时钟”会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光变化来校准自己。
例如,每当夜幕降临、自然光线减少时,身体就会遵循昼夜节律___A___。
褪黑素是一种激素,它可以帮助人体进入睡眠—清醒循环中
的睡眠阶段。
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拥有生物钟,包括动物、鱼类、昆虫在内的众多物种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适应环境变化。
当我们入睡后,身体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体温、心率以及大脑活动都会___B___。
睡眠阶段也是我们的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并再生的阶段,身体会分泌各种生长激素,用以修复、替换受损或死亡的细胞。
睡眠阶段还可以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强化并巩固记忆力。
一些研究表明,睡眠甚至有助于大脑清理白天清醒状态下积累的有毒物质。
睡眠不足可能会有致命危险。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用啮齿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睡眠不足会
给生物带来多种负面影响。
实验中,研究人员满足了尔鼠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比如食物和水),也排除了任何可能导致小鼠死亡的物理原因,只是不让它们睡觉。
研究发现,在被完全剥夺睡眠11—32天后,实验小鼠不
是已经死亡就是处于濒死状态。
18.请在文中A、B两处横线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下列句子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
(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能有“即兴”)
B.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C.他说得好:“来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板桥集·题画》)
D.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烟雾顺着烟囱向天空升腾,像灵魂脱离了躯壳,从此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与漫游。
缓缓升起的烟雾,让整个村庄充满(①),且深情款款,让人体会着一种踏实满足的日子。
有炊烟起,就有热乎乎的饭吃;有饭吃,人就踏实。
炊烟受天气的影响,会变化出(②)的形态。
微风起时,炊烟便随着风儿起舞,扭动腰肢,如同飞天裙带飘飘,分外妖娆。
当大风袭来,炊烟便顺着风向快速地飞向远方,来不及带一丝眷恋与回顾。
而阴雨的天气里,炊烟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许多,似乎满怀着心事,缓缓地飞升飘散。
但无论怎样,炊烟总是向着天空的方向,升腾,升腾,最终消失得(③ )。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有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人读后既觉有诗意,又感觉温暖。
陆游也曾写到炊烟:“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埭西东。
”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摹有缕缕升腾的炊烟。
看来,自古以来炊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升华成一种意义,一种象征。
炊烟,是房屋顶端升起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幻化的精魂,是村庄的呼吸,是人们的祈祷。
炊烟是爱的信号,催促着在外疯玩的孩童回家;炊烟是召唤,牵引着远方的游子。
炊烟更是一种敬意,提醒着人们敬重自然与大地。
炊烟还是一种启示,它告诉世人,在燃烧中奉献并升华自己。
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四字短语。
(3分)
22.请结合文段材料,从修辞和句式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
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 (3 分) C
2.(3 分) D
3.(3 分)A
4. (4 分)①从 2006 年到 2013 年,波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波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五年
间
下降了 34%;③藜麦种植区域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 点 1 分,答案中出现类似“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他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等非真相的表
述,不给分。
)
5.(6 分)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没有“激动”的心理)
7.D(原文中写到“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