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醉酒闹事约束醒
• 《处罚法》第5条指出:“醉酒 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 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 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 措施约束至酒醒。”
3、短信扰人可拘留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联系实际,讨论、评价网 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谈谈 青年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网 络观?
3.网络犯罪
2006年央视新闻频道曾播出了一则新闻,中国银行 用户姚先生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自己账户里的钱。可这钱 是怎么丢的呢?原来,他进入了假冒的中国银行网站进 行交易,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拱手送出的。这件事引 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 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信息沟通方式。但是,近年来,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诈骗钱财,严重 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与合法权益。对于互联网用 户而言,目前还没有特效办法能抵御这些高科技手段的 网络行骗,用户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 轻易相信不明来历的金融信息,尤其是不明来历的电子 邮件中的各类信息。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特点 (1)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普遍适用,反复适用的 (3)具有国家强制执行力的
(4)行为规范。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 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的状态。
• 公共秩序的内容: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 活所必需的秩序,包括生产秩序、工作秩 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公 共场所秩序、群众生活秩序等,还包括娱 乐秩序,网络秩序。
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以经济社 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镜头二:
一位老教师走进课堂,开讲之前, 看着布满字迹的黑板,放下书,转身拿 起板擦,一下一下把整块黑板擦拭的洁 净如新,学生静静的等待着时间的流逝。
(2)助人为乐 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关心老弱病残、鳏 寡孤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3)爱护公物
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 珍重社会共同劳动成果。正确使用城乡道路、 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 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 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新兴的证劵 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公共生活涉及的内容是 公开的,没有秘密的。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以往“熟人社 会”→“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商场购物、歌厅娱乐、 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 身、互联网冲浪等。
4、《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
(1)错罚相当原则 (2)公开公正原则 (3)保障人权和尊重人权原则 (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5、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 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 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 行为细分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 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共4类。
在人与人之间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 文明、尊重他人。如尊老爱幼,善待弱者, 诚实守信;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 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如遵守公共 秩序,爱护公共财务,维护公共利益等;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 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社会公德的特征: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 (5)稳定性。
(1)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 习,发挥法的教育作用;
(2)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 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3)法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
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三)《环境保护法》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 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手段是道德和法律。
1、道德与法律二者之间的联系 (1)共同的价值目标。 (2)相似的要求与禁规。 (3)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4)一致的作用方向。
2、道德与法律二者之区别
(1)应该与必须。 (2)公众认可与国家意志。 (3)舆论引导与国家强制。 (4)广泛性与限制性。
课桌文化、逃课作弊、不讲卫生、 长明灯长流水、挥霍浪费、剽窃成 果、过度亲恋遭到非议。一些学生 我行我素,桀骜不逊,自视高雅, 言行不一,公德失范,严重影响了 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损伤着大学 生的群体形象。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 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 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 学们在公共生活中率先垂范,做社会公 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有义不容辞的 责任。
《处罚法》作出了很多和我们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规定:
1、四类人不予拘留。
《处罚法》第21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 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 行行政拘留处罚: (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 (2)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3)70 周岁以上的; (4)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
•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 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 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 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依据职 责及时处理。
根据这一规定,对公安行政执法的 监督形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内部监督。 (2) 专 门 行 政 机 关 监 督 。 (3)司法监督。 (4)人民群众监督。 (5)社会监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在人 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 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 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 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
镜头一:
漫天大雪的独行小路上,走过来抱着 书籍去上课的老教授,另一边走过来匆 匆去听课的学生,二者相遇抬头踟蹰的 瞬间,同时止住了脚步,是老师跨步到 旁边的雪地里,给学生让开了路,学生 快速的走过去,没有留下一点声息。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我们已经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 应遵守社会公德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社会公德的弘扬、践行、 事迹催人向上,另一方面社会公德的缺失、 陋习、龌鹾令人忧虑。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 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 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 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 境等。行政拘留处罚,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的性 质,分为5日以下、5日至10日、10日到15日,并 规定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
6、治安管理处罚程序:调查、决定和执行程序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章“处罚程序”中, 分三节对调查、决定和执行程序作了规定。 在调查程序中,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 回避等程序。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和义务性规范)
2.预测作用(法的预测作用主要是对人
们相互行为的预测)
3.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
行为。 )
4、强制作用
(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 织。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 法庭、监狱等。 )
5、教育作用(作主要有三种方式)
工业污染 沙尘暴
垃圾 废水
课堂点击
3.工业废渣导致水污染 1991年8月21日,嘉定县环境保护局接到县自
来水厂的报案:盐铁河外 岗乡河段发现大量死 鱼,地面水中氰化物含量高达0.9毫克/升,为 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18倍。环保部门调查表明: 此次水污染事件十分严重,涉及5个乡镇的2570亩 水面,死亡鱼类1780担,直接经济损失40多万元; 外岗水厂等停水2天,波及19家企业停产,影响产 值74万元,并在群众心理上投下恐惧的阴影。经 公安部门侦查,此事故系人为倾倒工业废渣所致。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 动为主要领域,具有私密性、封闭性和独立 性等特点。
公共生活则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 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2、形成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原始社会:血缘、氏族、简单、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交往受到限制 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交往扩大频繁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 和主要内容
1、《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5年8月28日通 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治安管理处罚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 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119条。
3、《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 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 在传唤时间上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 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 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 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 的时间不得超过2 《处罚法》第114条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 办理治安案件,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4)保护环境
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 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注意 节约用水。 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 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5)遵纪守法
要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用 法。要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执 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 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
马克思指出: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 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 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
列宁多次强调: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数百年 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上 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概念: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 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梁启超论及公德时曾说:“人人相善其 则者,谓之公德”。 孙中山则将其概括为“正心、诚意、修身、 齐家”八字。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 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 体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 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学雷 锋”、“三下乡”以及其他形式的青年志 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增强大 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 式。
大学校园部分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同 样反映出公德失范、素养勘忧的现 状。
讨论: 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给我们
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思考:如何构建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 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 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的含义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