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迂(yū)讷顷(qīng)刻菲(fěi)薄拐弯抹(mò)角
B . 荫(yìn)凉兴(xīng)奋漱(shù)口藏头露(lù)尾
C . 倨(jǔ)傲奇葩(pā)果脯(pǔ)怙恶不悛(quān)
D . 轻佻(tiǎo)症(zhèng)候穴(xuè)位饮鸩(zhèn)止渴
2. (2分) (2019高三上·嘉兴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暖阳煦(xù)风里,屋子那谦逊的高度赢得了鸟儿们的喜欢,那些不善于在长天莽原搏击的鸟儿们,总爱呆在屋顶,有时还安静地眯眼蹲着,打一会儿盹(dǔn)。

B . 大学生选择当兵,诚然苦,诚然累,但在军队的“大熔炉”里培养良好习惯和综合能力,反复淬(zú)炼,一定能在军营里谱写出绚(xuàn)烂的青春篇章。

C . 宝花是唐代对花卉团窠(kē)的一种称呼,在敦煌出土的织物和璧画中大量出现,其造型出自对花卉自然形态的抽象概括,多呈对称(chèn)放射状。

D . 经过努力,深山珍稀植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铁皮石斛驯(xún)化大棚,由原先的一个发展到如今的五个,大棚整齐划一,里面的铁皮石斛(hú)长势良好。

3. (2分)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去年,各地电视台歌唱类节目如火如荼,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入全新节目模式,甄选五位明星打造的亲情互动、温馨有趣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成为大众新宠。

这档节目成功地与时尚文化不约而同,使得“爸爸”这一家庭中的脸谱形象得到全新的演绎。

A . 另辟蹊径
B . 甄选
C . 新宠
D . 不约而同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说到底,不管是北京还是其他地方,做好“治堵”工作在于能否完善市政规划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B . 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有不少大学生加入了“蚁族”大军。

“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的工作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C . 所谓“皮革奶”,是将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D . 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较好,所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企业的扩张。

不少企业家已经筹划在适度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加速扩张,顺势把一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企业。

5. (2分) (2016高三上·温州期末) 下面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是情节曲折的小说,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 ____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是跌宕起伏的戏剧,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 ____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优雅闲适的散文②是意蕴深远的诗歌③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③②①
D . ①③②
6. (2分) (2017高一下·淮安期末)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7. (2分)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同心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8. (2分) (2019高二上·南靖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与“刘病日笃”中的“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谨拜表以闻
B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D .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9. (2分)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 . 何以知之
B . 何陋之有
C .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0. (2分) (2016高一上·涞水期中)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唯君图之翻译:只有大王这样考虑。

B . 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 .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翻译:军队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来舞剑吧。

D .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二、其他 (共3题;共9分)
11. (2分)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

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A .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 .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 .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2. (2分) (2018高一上·湖州期末) 下列对《祝福》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宇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C)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
A . 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睛的呆滞无比,说明祥林嫂饱受生活折磨,精神已然麻木。

B . “分明”“已经”“纯乎”连用,强调祥林嫂自身变化之大,出乎“我”的意料。

C . “发光”与前文“间或一轮”相对照,说明老熟人的偶然相逢让祥林嫂既觉得意外,又感到高兴。

D . 在鲁镇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敢亵渎神灵,所以她只能“放低了声音”“极秘密”地问。

13. (5分)(2018·长宁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日:“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又兗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

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

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

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太祖悔,追之不及。

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

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

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愿公无疑!”太祖从之。

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选)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太祖临兖州________
②举兵背太祖________
(2)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
A . 将要
B . 将军
C . 带领
D . 派遣
(3)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卒完三城
A . 终结
B . 完好
C . 修缮
D . 保全
(4)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B .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 .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D .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6)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感激
B . 自豪
C . 庆幸
D . 欣慰
(7)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4. (6分) (2019高二下·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察
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惠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去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敌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

”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

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鹭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 .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 .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 . 初/登所生底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 . “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C . “尊号”,“尊”为尊敬。

“尊号”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还指即帝位,文中“权称尊号”指孙权称帝、从唐起,皇帝及朝廷官员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D . “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

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

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对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 . 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

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而步氏赐予的东西则不敢接受而委婉拒绝。

C . 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 . 孙登身份高贵,懂得进退。

魏王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他没有接受。

他是孙权的长子,孙权称帝之后自然立他为皇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待接案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②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赛在公,有匪躬之节。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5. (4分)(2017·南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

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拈出其中的“融
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

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

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

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

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

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

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宋是我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齐备,并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迎来了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

B . 唐宋两朝不仅各种文体写作竞相发展,而且文体批评也呈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文体书写互动,使两者相得益彰。

C . 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使各种文体在唐宋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于是唐宋文化成为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

D . 唐宋时期各种文体竞相发展,兼之文体批评多角度探究,使唐宋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
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文体与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具有同质的因素,于是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B . 唐宋文化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融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 . 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用“融会贯通”四个字贴切而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

D . 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宋文人“文备众体”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出现如此众多的文备众体者,是贯通文化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B . 唐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及类似词语来称赞本朝众多文人,充分肯定他们在文体上的集大成,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C . 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D . 当一种文体从各种写作技巧到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并已发展极充分时,只有向其他文体“跨界”“贯通”,才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16. (20分) (2017高二下·丹徒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

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

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

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

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

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

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

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

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

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

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

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

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

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

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

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

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

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

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

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

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

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

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

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

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

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

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

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

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

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

她等着他们。

他们并没出来。

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
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

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

“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

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

瑞宣听罢,也笑一笑。

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

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

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

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

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

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4)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17. (4分) (2017高一下·宁夏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________,________”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_____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②《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④《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