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13.《背影》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13.《背影》教案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感知父亲形象,特别是“背影”的形象,领会父子之间的深沉感情。
思虑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认识文章的叙事方式。
【知识导航】
1.走近作者:朱自清,现代有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其散文素朴周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裕真情实感。
背景资料朱自清与父亲:
1915年,朱自清父亲承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牢骚。
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
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逝世,家庭经济堕入
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
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擅自拘留了朱自清薪资,父子发生激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
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禁止他进门,只能欣然走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理睬
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概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
泪水中达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
亲逝世。
【自主学习】
一、知识预备
1.依据汉字写拼音。
交卸(xiè)狼藉(jí)簌簌( sùsù)
....
游逛(guàng)迟疑(chóuchú)马褂(guà)
....
踉跄(pánshān)颓唐(tu í)零碎(suǒxiè
.....
2.依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不幸的事三番五次地发生——祸不但行
②乌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③失业在家——赋闲
④由于腿脚不灵巧,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踉跄
⑤精神不抖擞——颓唐
⑥渺小而众多的事——零碎
⑦纷繁落下的样子——簌簌
⑧言行保守,不合时宜——迂
⑨看到某种状况,内心感觉悲伤——触目伤怀二、整体感知1. 本文的找出文
中四次
出现
“背影”
的语句,
再分别
给每次
“背影”
前加上
一个动
词,以
便理清
思路。
第一次:
难忘
)。
第二次:刻画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边,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连忙拭干了泪。
1/5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13.《背影》教案
第三次:惜别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常常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
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再现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从内容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良的触发点;
从构造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感情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一段中,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背影的?为何写得这样详尽?
作者先描绘相貌衣着,而后描绘动作,忧如用特写镜头仔细的显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
的感情反响衬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最能表现父亲对“我”的爱,也是“我”感情变化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写得特别详尽。
三、讲堂
精练
(一)复习知识,依据拼音
写词语。
1.那年冬季,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
jiā
oxi(è交卸
)了,正是祸不
但行的日
子。
2 .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lángjí(
狼
藉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
由
sùsù(
簌
簌)地流下眼泪。
3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特别暗淡,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fùxián
(
赋
闲
)。
4 .到南京时,有朋
友约去yóuguàng(
游
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
日上午便须
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5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
不当当;颇chóuchú(
迟
疑
)了一
会。
6 .我看见他戴着黑
布小帽,衣着黑布大mǎguà(
马
褂
),深青
布棉袍,
pánshān (
踉
跄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7 .他少年出外糊口,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
哪
知老境却这样tuítán
g(颓唐
)
!
他chùmùshānghuái (
触
目伤怀
),自然情不
可以自制。
8 .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
suǒxiè(零碎)
便常常触他
之怒。
四、讲堂小结
经过认识作者的平生,进而认识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作者的感情思路。
2/5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13.《背影》教案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我”的感情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品尝课文独具特点的语言。
【知识导航】
白描:以朴素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一、合作研究:研究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态度有如何的变化?这类变化的原由是什么?
我对父亲的感情向来是深沉的,不过有时略有些不耐烦。
不耐烦处:
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讨价格,感觉“他说话不大美丽”;②看到父亲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我”感觉他“迂”;③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时,“我”的内心被激烈震惊了。
变化的原由: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人;二是“我”原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激
烈震惊是很简单发生的,所需的不过“背影”这样的契机。
研究二: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仍是自己送我去”。
细读这一段,注意文
中的细节,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父亲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父亲先叮嘱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仍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踌躇拖拉的原由:
其一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感情;
其二是父亲爱子之情的显露方式是间接的、委婉的、滞涩的。
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的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
阂与龃龉,因此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迟疑与踌躇。
研究三: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慧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
辈眼前你也有过近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慧”
和尊长的“迂”有什么新的领会?
聪慧:反语,是时候觉悟过来责怪自己的话。
“过分”表达作者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激烈自悔。
当
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目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儿童”的零碎迂腐,感觉可笑;此刻的“我”
终
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按照的是感情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
研究四:文中写到“我”的几次哭泣?分别出于什么原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5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13.《背影》教案
前后共4次写“我”哭泣。
第一次:“我”回家奔丧,到家后“不由簌簌地流下眼泪”,是由于目击家境衰颓而悲伤;
第二次:离其他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我的眼泪很快就流下来了”,是由于目击父亲的背影
而感人,因背影表现的老态而伤感;
第三次:父亲走下车后,“我”回到座位上,“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上边哭泣的持续;
第四次:“我”到北京后,父亲来信,说到一些悲伤事,“我”便有了“晶莹的泪光”,是由于“我”回想背影,牵挂父亲。
作者看似不经意地哭泣,其实哭泣贯串全文,为文章增加了丰富的、带着感慨的感情色彩。
二、语句赏析:本文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短而又仔细,试以以下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款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特别暗淡,一半由于丧事,一
半由于父亲赋闲。
赏析:典质、亏空、暗淡、赋闲、等词很高雅,但浅易易懂。
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由概括
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繁忙、深重的感觉,为下文描绘“背影”衬着氛围。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当心,夜里
要警觉些,不要受凉。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
赏析:采纳细节描绘,将父亲操劳繁忙、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形象展此刻读者眼前,表现父亲对“我”
体贴入微的关爱。
父亲“拣定座椅”,频频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胜其烦地一一写来,看
似细碎,却其实不让人感觉繁冗,由于其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切表露。
我原来要去的,他不愿,只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衣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踉跄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但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处月台,就不简单了。
赏析:作者使用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仔细而传神地描绘出父亲的形象。
让一个朴素、平和、慈祥
的父亲形象鲜活地表此刻读者眼前。
这三个句子看似平庸,其实内有起伏,“原来”“只能”“尚
不”“但是”“就”等词语,看似平常,却表现出“我”心中不沉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糊口,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这样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可以自
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零碎便常常触他之怒。
赏析:这几句话既用高雅的四字词语,还用靠近文言文的句式,加强了句子的归纳能力,
短短几句话,
归纳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写出父亲的心境。
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白,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三、讲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品尝朴素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感情,理解作者用细节描绘来抒发感情的手法。
4/5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13.《背影》教案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