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尾气回收车间806工艺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H S E
新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布
Q/DQXNY-WH-010[A/0]
尾气回收车间806单元工艺
操作规程
2012-01-01批准 2012-01-01实施
全球大业百年大全 Q/DQXNY-WH-010[A/0]
全球大业百年大全 Q/DQXNY-WH-010[A/0]
目录
1 目的、范围、职责 (1)
1.1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职责 (1)
2 工艺技术 (1)
2.1装置概况 (1)
2.2工艺指标 (4)
2.3装置内外关系 (6)
3 操作规定 (7)
3.1定期操作规定 (7)
3.2不定期操作规定 (13)
3.3操作规定 (13)
3.4产品与过程控制 (17)
4 附表 (19)
4.1物料物化特性表 (19)
4.2有毒有害物质 (19)
4.3腐蚀性物质 (20)
4.4设备明细表 (20)
4.5安全阀一览表 (22)
4.6本装置联锁示意图 (24)
尾气回收车间806单元工艺操作规程
1 目的、范围、职责
1.1 目的
本操作规程主要为氢化尾气回收装置(806单元)的原始开车、日常操作及维护、短(长)期停车、紧急停车、停车后的再开车等操作提供依据。
为装置的安全生产、连续运行提供保障,为后续804单元提供足够的、纯度为99.9999%以上的H2,并将回收的氯硅烷送至罐区,为804装置乃至全厂的连续运行提供保障。
1.2 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主要适用于还原尾气回收装置(806单元)。
其中包括:冷凝系统、精馏系统及变压吸附系统。
1.3 职责
尾气回收车间主任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尾气回收车间对本规程的编制、修订负责。
2 工艺技术
2.1 装置概况
A.装置简介
1)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32吨/h;
装置设计能力:处理反应尾气230400吨/年;回收H2 16842.86吨/年;回收氯硅烷216000吨/年;
年运行时间:≥7200h。
2)装置特点
本装置工艺特点主要有:工艺流程复杂、管线较多;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动力消耗较高;三废少,环境污染小。
3)原料及产品
原料:反应尾气;
产品:氢气,氯硅烷;
B.工艺原理
利用氯硅烷、氢气、HCL冷凝点的差异经E0601循环水换热、E0602物料自身换热、E0603乙二醇及E0604氟利昂换热后将绝大多数氯硅烷冷凝成液体,用P0601泵输送至精馏塔T0603;未被冷凝的气态物料经压缩机C0601加压后送至吸收塔T0602,利用氢气、HCL在高压、低温氯硅烷液体中的溶解度特性不同将氢气及HCL进行初步分离;富含HCL的氯硅烷液体在精馏塔中将HCL解析后送至三氯氢硅合成装置,多余的氯硅烷则送至罐区;吸收塔塔顶出来的氢气(含少量氯化氢、氯硅烷)经吸附塔变压吸附后,吸附塔顶部纯净的氢气送至804单元,被活性炭吸附的氯化氢及氯硅烷则被反吹氢气被送至氢化再生系统,经膜压机C0902加压后回收利用。
C.工艺流程说明
1)尾气冷凝系统
反应尾气首先通过E0601、E0602、E0603、E0604将来自804单元的反应尾气进行冷凝分离,得到液相的氯硅烷混合物(富含HCL)、气相的HCL和H2。
冷凝的氯硅烷收集于氯硅烷分离罐(V0601)中,再由P0601送至E0608加热后进入HCL精馏塔(T0603)以去除其中HCL和H2,最后送至氯硅烷罐区以备后续操作,气体(含HCL、H2及少量氯硅烷)通过放空气压缩机(C0601AB)压缩升压到1.45Mpa.G左右,以保证足够的压力进行后续操作。
2)解析系统
从压缩系统出来的混合气体经过E0605换热后进入HCL吸收塔(T0602),在-42℃下用氯硅烷液体对混合气体中的HCL进行吸收,大部分HCL被氯硅烷吸收。
富含HCL的氯硅烷液体经换热器E0606及E0608加热后进入HCL精馏塔(T0603)进行分离,塔顶得到含DCS及TCS的HCL混合物,经E0611冷凝为液态进入V0605,部分液态混合物满足精馏塔回流,,V0605中的不凝气相(含HCL、H2及其他少量杂质)送至氢化系统V0902回收利用。
3)变压吸附系统
由吸收塔顶部出来的氢气(含少量HCl和氯硅烷)需要通过氢气吸附塔(T0604ABCDEF)去除。
装置设有6个氢气吸附塔,分成两组同时运行,每组吸附塔中一塔处于吸附过程,一塔处于加热解吸过程,一塔处于冷却过程,三个塔操作循环周期约为5小时。
对于单个塔而言,其操作过程为:吸附、减压加热、加热吹扫、回压冷却、冷却、下一次吸附。
其流程简述如下(T0604A为例):
a.吸附过程:气体从氢气吸附塔(T0604A)的塔底进入正处于吸附状态的吸附塔内,在活性炭吸附剂的选择吸附下,其中的HCL和氯硅烷等组分被吸附下来,未被吸附的氢气(纯度可达到99.9999%)从塔顶经过滤器(F0601A)后送入804单元。
当被吸附杂质的传质区前沿(称为吸附前沿)到达床层出口预留段时,关掉该吸附塔的进气阀(06KV0503A)和氢气出口阀(06KV0505A),停止吸附。
吸附床开始转入再生过程。
b.减压加热过程:在吸附过程结束后,打开吹扫出口阀(06KV0504A),关闭冷水进口阀(06KV0502A),打开热水进口阀(06KV0501A)和冷水出口阀(06KV0508A),吸附塔内气体逆着吸附方向进行减压,同时通过热水加热使被吸附的气体减压解吸出来的过程。
装置中该气体从塔的底部经压力调节阀(06PIC0503A)调解后平稳地进入二次压缩系统。
当吸附塔压力(06PT0502A)小于0.1Mpa.G时,吸附塔(T0604A)进入加热吹扫过程。
c.加热吹扫过程:在减压加热过程结束后,关闭冷水出口阀(06KV0508A),打开吹扫进口阀(06KV0506A)和热水出口阀(06KV0507A),用氢气经吸附塔热水间接加热冲洗吸附剂床层,将吸附在吸附剂上的HCL和氯硅烷完全解吸出来,使吸附剂得到再生的过程。
当吸附塔底部温度(06TI0502A)大于120℃时可认加热吹扫完成,吸附塔(T0604A)进入回压冷却过程。
d.回压冷却过程:为了使吸附塔可以平稳地切换至下一次吸附并保证产品纯度在这一过程中不发生波动,需要将吸附塔压力升至吸附压力,以保证产品升压过程的充分和减少对吸附压力波动的影响。
当加热吹扫过程完成后,关闭吹扫出口阀(06KV0504A)和热水进口阀(06KV0501A),打开冷水进口阀(06KV0502A),当06PDI0502A小于0.06Mpa.G时,回压冷却过程完成,吸附塔(T0604A)进入冷却过程。
e.冷却过程:关闭热水出口阀(06KV0507A),打开冷水出口阀(06KV0508A),利用氢气经吸附塔冷水间接冷却对吸附塔自上而下进行吹冷,当吸附塔内温度(06TI0502A) 小于50℃时冷却过程完成。
经这一过程后吸附塔便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吸附—再生”循环,又为下一次吸附做好了准备。
三个吸附塔交替进行以上的吸附、再生操作(始终有1个吸附塔处于吸附状态)即可实现氢气与HCL和氯硅烷的连续分离与净化目的。
当吸附塔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后需用氢气吹扫,以使此吸附塔具备再次吸附的能力。
吹扫得到的尾气主要成分为氢气,此外还含有少量氯硅烷和HCL。
该混合气体送至氢化再生系统经过管壳式换热器冷凝,不凝气体送入再生气压缩机(C0902ABCD)进行压缩,最终返回压缩机前缓冲罐(V0902),再进入放空气压缩机(C0901AB)回收利用;经R22冷凝得到的—40℃的液态氯硅烷通过回收氯硅烷泵(P0604AB)送至802单元。
在此系统中吸附塔的泄压气体及部分的反吹气体外排,已降低系统内的杂质气体。
D.工艺流程图
P 0601氯硅烷输送泵
2.2 工艺指标 A. 2.2.1 原材料指标
原料质量指标
B. 主要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
C. 装置公用工程指标
公用工程指标
D.主要原材料、能量消耗、经济技术指标
1)全装置物料平衡表
物料平衡表
2)公用工程消耗表
公用工程消耗表
E.控制参数
2.3 装置内外关系
A.进本装置的介质
1)来自804单元的反应尾气;
2)来至公用工程的循环水、乙二醇、氮气、新鲜氢气、冷冻水、新鲜水等;
3)来自天富电厂的蒸汽及电;
B.从本装置出去的介质
1)主要产品:氢气及氯硅烷;
2)公用介质:循环水回水、乙二醇回、及蒸汽冷凝水回;
3 操作规定
3.1 定期操作规定
A.系统管线操作规程
概况说明:本装置单元分为冷凝系统、解析系统及变压吸附系统。
1)冷凝系统
•装置使用本系统时,先从反应尾气总管至压缩系统开始检查管线阀门是否连通、放空及导淋是否关闭,确定V0603至E0605手阀是否关闭。
•系统开车完成,所有参数调整合格后,则可联系804单元使用氢气及输送反应尾气。
•长期停用后系统应置换干净,当第一次使用时应氮气及氢气置换取样合格后方可使用。
•系统气体取样分析合格后,反应尾气进入系统后,应缓慢调节系统压力及温度,每1小时巡检一次系统压力及温度,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处理。
2)解析系统
•接到系统准备处理尾气时,应先导通系统流程并置换合格。
•确认系统所需TET量已准备完成。
•启动氢压机建立系统气相循环。
•当氢压机出口压力调整好后启动精馏塔塔底循环泵建立液相循环。
•启动螺杆机供给系统冷量。
•系统温度及压力调整。
3)变压吸附系统
•吸附塔装入活性炭并干燥。
•检系统氮气及氢气置换。
•启动热水泵及冷水泵系统进入顺控状态。
•前系统汽液相建立循环后可与吸附系统连通,调节系统压力确保供给还原氢化车间氢气压力。
•可以正常处理氢气。
B.装置的工艺类日常操作
1)吸附塔T0604备用流程:
•导通吸附塔干燥流程(以T0604A为例)
[ I ]—关闭吸附塔进口开关阀06KV0503A;
[ I ]—关闭吸附塔出口开关阀06KV0505A;
[ P ]—全开吸附塔进口最低点导淋;
( M ) —确认吸附塔T0604A物料干燥流程已打通;
[ P ]—将氮气软管连至T0604再生气进口放空阀,扎牢;
•水系统投用
(M)—确认吸附塔水系统已清洗完成;
(M)—确认吸附塔水系统工艺流程已导通;
[ P ]—水系统充液,V0604液位保持在80%左右;
[ P ]—打开蒸汽进V0604的手阀,其开度控制在60%左右;
[ I ]—将调节阀06FV0603缓慢开至60%(5%—10%—20%—40%—60%)
•氮气干燥
[ P ]—连通氮气软管;
[ I ]—打开热水进口开关阀06KV0501A;
[ I ]—打开热水出口开关阀06KV0507A;
(M)—确认热水管线已连通;
[ P ]—按《离心泵操作规程》启P0603C,调节泵出口调节阀开度将泵出口流量控制在40Nm3/h左右;
[ I ]—调节蒸汽调节阀06FV0603的开度,将E0612出口热水温度控制在185℃左右;
[ I ]—当吸附塔下塔温度06TT0502A的温度在130℃左右,吸附塔最低点放空口流出的氮气无水汽流出时通知分析取样测流出氮气的露点及氧含量;
•T0604A吸附塔冷却
[ I ]—关闭热水进口开关阀06KV0501A;
[ I ]—关闭热水出口开关阀06KV0507A;
[ P ]—按照《离心泵操作规程》停热水泵;
[ I ]—打开冷水管线进口开关阀06KV0502A;
[ I ]—打开冷水管线出口开关阀06KV0508A;
(M)—确认冷水管线已连通;
[ P ]—按照《离心泵操作规程》启冷水泵P0603A,调节泵出口手阀将进吸附塔冷水流量
控制在40Nm3/h左右;
[ I ]—当吸附塔T0604A下塔温度06TT0502A被冷却至50℃时表示冷却结束;
[ I ]—通知分析再次取样;
•氢气置换
[ I ]—打开吸附塔再生气出口开关阀06KV0504A;
[ I ]—打开吸附塔再生气进口开关阀06KV0506A;
[ I ]—将调节阀06PV0503A全开;
[ P ]—关闭吸附塔最低点放空阀;
[ P ]—关闭进吸附塔氮气软管的前后手阀;
[ P ]—关闭再生气进E0614的手阀,打开再生气至VTH管线的手阀;
[ P ]—全开外管氢气至吸附塔T0604A的球阀,利用闸阀将反吹氢气流量调至100Nm3/h 左右;
[ I ]—通知分析在06PV0503A前导淋口取样分析置换气中的氧含量及露点;
•吸附塔充压备用
[ I ]—关闭调节阀06PV0503A;
[ P ]—当吸附塔T0604A的压力达到0.8Mpa.G(G)时,关闭反吹氢气闸阀;
(M)—吸附塔T0604A备用,按照上述步骤依次使吸附塔T0604B/C/D/E/F/G达到备用状态;
2)系统氢气充压
•充压前的准备工作
(M)—确认冷凝、压缩、吸收、精馏及HCL加热系统已连通;
[ P ]—关闭F0601至E0601手阀;
[ P ]—关闭V0603至V0601手阀;
[ P ]—关闭V0605至V0602及E0607手阀;
[ P ]—关闭C0602至V0602手阀;
[ I ]—全开V0603至E0602调节阀06PV0201;
[ P ]—关闭还原向氢化补氢手阀;
[ P ]—关闭E0605至T0604手阀;
[ P ]—关闭P0602至罐区手阀;
[ P ]—关闭V0605至V0602手阀;
•系统氢气充压
[ P ]—全开外管氢气至V0603手阀;
[ I ]—将外管氢气向V0602补氢调节阀06PV0506B全开;
[ I ]—当HCL加热系统压力达到0.2Mpa.G(G)时,关闭06LV0402;
[ P]—当吸收及精馏系统压力达到0.2Mpa.G(G)时,关闭V0603至E0605手阀;
[ I ]—当冷凝及压缩系统压力达到0.6Mpa.G(G)时关闭调节阀06PV0506B;
[ P ]—关闭外管氢气至V0603手阀;
3) 3 T0602及T0603充液
•导通充液流程
(M)—确认P0601至T0603液位调节阀LV0101已关闭;
[ P ]—打开P0601至罐区手阀,共2个;
[ P ]—打开P0601至T0603手阀;
[ P ]—打开E0608至T0603手阀;
(I )—确认调节阀06LV0301全开;
(P)—打开调节阀前后阀,确认副线阀关闭;
(I )—确认调节阀06FV0301全开;
[ P ]—打开P0602回流管线手阀;
(M )—确认吸收及精馏系统已连通并具备罐区送液条件;
•T0602及T0603充液
[ I ]—联系罐区送液,随时观察T0602及T0603的液位,当两塔液位在80%左右充液完成;•吸收及精馏系统检漏
[ P ]—充液完成后,吸收及精馏系统所有法兰、焊缝、阀门及仪表检漏;
4)建立系统平衡
•建立循环前的准备工作
[ I ]—关闭调节阀06LV0301;
[ I ]—关闭调节阀06FV0301;
[ P ]—缓慢打开V0603至T0602的手阀;
[ P ]—打开外管氢气至V0603的手阀补氢,直至压缩系统压力达0.6Mpa.G(G)左右;(M )—确认冷凝、压缩及吸收系统阀门已连通,处于正常的工艺流程;
•启动C0601建立系统气相循环
(I )—确认V0603至E0602调节阀06PV0201全开;
[ P ]—按照《氢压机操作规程》启动氢压机;
[ I ]—缓慢调节06PV0201的开度将C0601出口压力控制在0.8Mpa.G(G)左右;
•启动冷冻机RF0601A
(M )—确认螺杆机已具备启动条件;
[ P ]—按照《螺杆机操作规程》启动RF0601A;
[ I ]—螺杆机启动后,缓慢将再沸器E0610调节阀06FV0402开至10%左右(5%—10%);
[ P ]—检查各蒸发器的手阀处于正常的连通状态;
[ I ]—将调节阀06FV0403开至100%;
[ I ]—将E0611的供液调节阀06LV0403开至5%,依据06TI0412的温度调节氟利昂调节阀的开度;
•系统液相建立循环
(M )—确认P0602A具备启动条件;
[ P ] —按照《屏蔽泵操作规程》启动P0602A;
[ I ] —将06LV0301开至30%左右,依据两塔的液位逐渐调节06FV0301的开度,直至两塔液位趋于平衡;
[ I ] —依据06TT0304A将E0607氟利昂供液调节阀06LV0302的开度逐渐调大,直至06TT0304A的温度降至—38℃左右;
•系统检漏
[ P ]—当系统气、液建立平衡后,进行全面巡查、检漏;
5)系统升压
•升压前的准备工作
(M )—确认冷凝、压缩、吸收已连通;
(P )—确认吸附塔(T0604ABC)、(T0604DEF)已冲压备用;
(P )—确认F0601前后手阀打开;
[ I ] —打开开关阀06KV0503A;
[ I ] —打开开关阀06KV0505A;
[ I ] —将调节阀06PV0505手动全开;
(P )—确认F0601至E0601手阀关闭;
(P )—确认自力式调节阀PCV0501后手阀全开;
(P )—确认吸附塔出口至氢化系统的手阀关闭;
[ I ]—手动关闭调节阀06PV0506C;
(I )—确认调节阀06LV0402关闭
•压缩系统升压
[ I ]—将调节阀06PV0506A投自动,设定值定为0.8Mpa.G(G)左右;
[ I ]—将调节阀06PICA0201设定值设定为0.52Mpa.G(G)并投自动;
[ I ]—将外观补氢调节阀06PV0506B投自动;
[ P ]—缓慢打开E0605至T0604的手阀;
[ I ]—将调节阀06PV0506A的设定值由0.8Mpa.G(G)逐渐提至1、2Mpa.G(G)左右;
[ I ]—依据06TIA0105的温度将E0604氟利昂供液调节阀的开度逐渐开大,直至06TIA0105的温度在—30℃左右;
•精馏系统升压
[ I ]—将蒸汽流量调节阀06FV0402开度由10%逐渐开大,直至精馏塔T0603塔釜温度升至130℃左右;
[ I ]—将调节阀06PV0401压力设定至0.9Mpa.G(G)并投自动;
(I )—确认调节阀06LV0402关闭;
[ I ]—设定液位远传06LIC—0403到设定值;
[ I ]—依据06TT0402逐渐将调节阀06LV0403调大;
[ I ]—逐步将压力和温度调到设定值;
•低温系统检漏并冷紧
[ P ]—系统全面检漏并对低温系统进行冷紧;
•高温系统热紧
[ P ]—精馏塔塔釜温度升至138℃左右对高温系统进行全面热紧;
6)系统调整并接收尾气
•参数调整
[ I ]—逐步建立精馏塔的温度曲线;
[ I ]—利用调节阀06PV0401控制精馏塔压力稳定。
[ I ]—通过调节调节阀06FV0403的控制精馏塔的回流量并调节精馏塔的运行温度;
[ I ]—依据06TIC0407的温度调节调节阀06TV0407开度,将06TIC0407温度控制在—28℃;
(I )确认冷凝、压缩、吸收、解析、吸附系统温度远传的设定值、低报、高报、低低报及高高报全部投用;
(I )—确认冷凝、压缩、吸收、解析、吸附系统压力远传的设定值、低报、高报、低低报及高高报全部投用;
(I )—确认冷凝、压缩、吸收、解析、吸附系统液位远传的设定值、低报、高报、低低报及高高报全部投用;
[ I ]—控制各项指标基本稳定;
•状态确认:
[ I ]—T0602/T0603循环量控制在100Nm3/h;
[ I ]—T0602液位控制在40%;
[ I ]—T0603液位控制在50%;
[ I ]—T0602进口温度—42±2℃;
[ I ]—系统的连锁已投用;
[ M ]—氢气质量合格;
[ M ]—确认向氢化系统送氢;
[ M ]—准备接受尾气。
3.2 不定期操作规定
1)开车思路
•系统置换合格
•吸收解析建立液位;
•系统建立氢气循环;
•系统建立吸收解析液相循环;
•投用冷冻系统;
•投用吸附系统;
•接收尾气。
2)停车思路
•停止正常进料;停氢气压缩机。
•继续循环氯硅烷30分钟以脱除氯硅烷中含有的氯化氢。
•继续再生吸附柱直到所有吸附柱至少完成一次再生。
•停止吸收解析液相循环,并将液体转至灌区。
•停止制冷剂进入换热器。
•系统置换;在系统中保持氢气正压避免冷却水进入。
这会将重启系统所需时间缩到最短。
•如需维修,用氮气置换氢气使系统安全开车。
3.3 操作规定
A.装置参数交接班记录的填写规定
1)按规定的内容和时间填写原始巡检记录,操作变动要及时记录。
2)交接班记录的填写时间
•交班情况必须在10点00分、18点30分前填写完毕。
•接班情况必须在10点40分、19点10分前填写完毕。
•本班操作须在巡检、事故处理、操作调整成后60分钟内填写完毕。
3)原始操作记录的填写内容按各岗位规定的操作内容填写。
4)交接班记录的填写内容包括:
•记录时间与交接班检查情况
•本班操作情况。
•未完成工作。
•交接者签名。
5)交接班记录的填写要求。
•本班操作的填写
——工艺操作调整的时间、原因、方法及结果、班组下达的各项生产,操作指令。
——设备切换时间,维护检修交付使用时间,密封润滑及设备的保养时间。
——每次巡回检查时间,检查出的问题,处理方法、时间及结果。
——与外单位的生产联系,必须写明时间,内容,联系人及联系结果。
•交接班情况的填写
——“生产情况:生产运行的主要设备情况,主要工艺指标,产品产量。
——“上级指示”:是指本班未完成或需本班继续完成的,包括厂部领导指示,其内容包括生产、安全、设备、技术、质量、环保等方面。
——“工具及卫生”。
——“遗留问题”:本班未处理完的需下个班继续处理的问题。
•接班情况的填写
要求在接班检查后填写,如检查出的问题在“交班情况”中没有或异同时,应如实填写。
交班者签名须在接班会之前完成,“接班者签名”必须在班前会后和问题处理完毕后进行,交接班签名,要求签全名。
记录的书写字体,一律采用“彷宋体”严求字迹工整、页面清洁、整齐,记录笔使用钢笔,并且统一用蓝黑墨水。
6)原始操作记录,交接班记录的交接
记录的交接包括记录本的清洁、完整,是否放在规定地点。
7)原始操作记录,交接班记录的保管
•记录保管应纳入档案管理中,专人负责。
•记录的保管应符合档案存放的要求,有分类,有登记,有固定点存放,每年应将操作生产记录收集整理。
8)原始记录,交接班记录的保管时间
•一般的工艺原始记录保存三年。
•装置的原始操作记录台帐及核算大帐,应长期保存。
•成品、原料进装置、半成品控制分析原始记录保存一年。
•环境监测分析原始记录保存二年,分析汇总台帐长期保存。
•各岗位的交接班记录保存三年。
B.职工质量责任规定
1)各工艺班组的班长是八小时的装置负责人,负责当班的现场生产管理,对生产中出
现的问题要及时、准确地判断、调整、上报。
2)各工艺班组质量员对班组的现场质量管理负责,不仅要及时记录,更应从工作质量、
工序控制的宣传、教育入手,协助班长搞好质量工作,凡不能认真协助班长进行工作者除考核外,并在厂生产会上点名批评,并限期整改。
3)各岗位操作人员是质量的生产者,也是控制者,是质量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各岗位
要相互配合,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搞好本岗位工作,不得因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指标、造成本岗位或其它岗位事故,保证无厂级质量事故,公司级事故发生。
4)全体员工对装置的生产质量有直接的管理义务,员工工作必须积极认真,全月质量
合格率达标,对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调整,避免质量事故发生。
5)各上岗人员必须有浓厚的质理意识,充分理解产品质理是企业生命的道理,只有坚
持高标准的工作质量才能获得高标准的产品质量。
6)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者。
7)保证产品质量必须做到五个清楚:
•对产品质量标准清楚;
•对产品质量现状清楚;
•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清楚;
•对处理影响产品质量的办法清楚;
•对产品质量交待清楚。
8)不合格的原材物料未经批准不得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车间或送往下道工序。
9)分析数据必须严肃认真填写,不得弄虚作假。
10)积极参加QC小组活动,并按QC小组活动内容摸索质量最佳操作条件。
C.设备维护操作规定
1)设备维护
•维护保养的十字作业法:清洁、润滑、调整、拧紧、防腐。
•五字操作法:听、摸、擦、比、看。
•三勤一定:勤擦、勤扫、勤保养,定时(准确记录)。
•设备运行四不准:不准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运行。
•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
•三会: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设备检修要达到五个目的:优质、高速、安全、文明、节约。
2)设备润滑规定
固定油桶,黄油桶,密封盖完好无损。
固定油桶,油壶过滤网每班清洁一次。
油壶每星期清洁一次。
三级过滤领油桶→固定油桶→油壶→注油点
五定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
D.交接班规定
1)交接班时间:头班接夜班10∶20;二班接头班18∶50
2)参加交接班人员:交班班长,接班班长及班员,值班干部。
3)交接班着装及证件
•着装:穿着厂内配发的劳动保护服、安全帽、皮鞋。
•证件:上岗员必须将上岗证佩戴在工作上衣左胸部,安全操作证人人具备。
•监督:着装及证件由值班干部及班长、副班长监督整改。
4)交接班人员站位
•所有参加交接班人员应站立进行交接班仪式。
•交接班室内应无其他无关人员,如有其他人员,应要求其起立至仪式结束。
•参加交接班人员两腿平衡站立,双手背部握拳,昂首挺胸,严肃认真。
•交接班站位:
交班班长接班班长值班干部
副班长内主操外主操
其他班员
5)监督:由值班干部,接班班长进行监督。
E.交接班内容
1)进入交接班时间,仪式开始。
2)接班班长对本班各岗位点到,各岗位答到。
3)由交班班长对本班操作做总结,发现问题,处理方法,遗留问题做详细交底。
4)依次由副班长及各岗位汇报本岗位主要参数,发现问题。
5)交班班长对提出问题做出答复后退出。
6)接班班长对检查问题做总结,对交班操作做评价,根据上班生产情况对本班操作做
出安排。
7)安全员、设备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做简要补充。
8)值班干部根据生产要求,对接班后重点工作进行强调。
9)交接班结束。
F.交接班问题处理
1)接班班组应在交接班前将检查的问题向岗位人员提出,提出的合理问题交班班组应
无条件整改。
2)出现争议时,应由值班干部裁决。
3)交、接班班组应无条件按裁决办法执行。
4)出现问题和争议应反映在“干部值班记录”上。
G.岗位交接
1)接班人员对提出问题整改情况检查验收。
2)接班人员将验收结果记录在“接班情况”一栏中。
3)接班人员将自己姓名签在“接班人”一栏中。
4)交班人员得到认可后退出。
5)监督:由接班班长进行监督检查。
H.交班总结
1)交班班员退出岗位后在交接班室集合。
2)交班班长对本班操作情况,问题处理做出总结。
3)安全员做简要补充。
4)值班干部做本班工作总结。
5)交班人员离开。
3.4 产品与过程控制
A.原始记录与数据处理
如实填写岗位记录,包括工艺参数、设备状况、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接到相关方的重要指示等,技术人员负责统计、整理、分析记录。
B.DCS在线检测项目
C.化验分析项目
4 附表
4.1 物料物化特性表
4.2有毒有害物质
1)氯化氢
氯化氢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溶水后有强腐蚀性。
本品刺激和腐蚀上呼吸道,引起咳嗽和窒息。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肺水肿甚至死亡。
工作场所氯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为7.5mg/m3。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Ⅲ级(中度危害)。
2)氮气
氮气无色、无味、无臭,且在常温下稍轻于空气。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吸入高浓度氮气,可迅速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
3)氢气
氢为无色无臭气体,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
4)三氯氢硅
三氯氢硅为无色液体,极易挥发。
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高浓度下,引起角膜混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
溅在皮肤上,可引起坏死,溃疡长期不愈。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Ⅲ级(中度危害)。
5)四氯化硅
四氯化硅为无色或淡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潮解。
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高浓度下,引起角膜混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
皮肤直接接触可引起组织坏死。
本品可引起溶血反应而导致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