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教案1
《题乌江亭》教案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学习《题乌江亭》,初步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 、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5 分钟)杜牧,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晚唐诗人的《题乌江亭》,这是一首咏史诗。

这一类型的诗,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接触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课本里有出现过哪一些咏史诗词?《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这些题目都有哪些共同点?
1 、出现古迹名、古人名;
2 、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 题目中出现以上字词的有可能就是咏史诗。

咏史诗写的是古人古事,而作者不可能单纯写这些人和事,他的主要目的是借这些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情和志,所以咏史诗总的感情特点可以用“借古言志”来概括。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牧写《题乌江亭》要言的是什么志。

二、学习《题乌江亭》
1 、学生齐读( 1 分钟)
2 、怎样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
3 分钟)要了解诗歌中的古人古事。

要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推敲
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

挖掘古人古事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3 分钟)——项羽乌江自刎。

乌江亭,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

项羽率 28 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 ”,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2 、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 分钟)——不是英雄所为,应该卷土重来。

“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3 、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3 分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对项羽
的刚愎自用进行了批评。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4 、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

5 、拓展:( 5 分钟)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还有: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A 、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1 分钟)——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她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

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 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
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6 、总结:( 5 分钟)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明显地表露出批判之意,借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属于怀史诗“借古言志”中的一种,除了这一种,咏史诗还可能包括哪些感情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几首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仰慕古人成就,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昔盛今衰)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
室。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④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 讽刺或劝告当朝统治者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乙过华清宫(唐)杜牧题华清宫(宋)杜常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

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甲、乙两诗所咏对象相同,从内容看,都是咏史诗,都有借古讽今的意思。

但是,这两首诗的写法并不相同。

它们分别落笔于什么,表达什么主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甲诗是通过描述飞骑急送荔枝一事( 1 分),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腐化骄奢的生活讽喻当朝统治者应以此为鉴,勤于朝政,爱惜民财。

( 1 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 1 分),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 1 分)
五、小结: 1 、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 、体会咏史诗的感情特点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
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

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

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

“无人知”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

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释】 1 ,数十程:数十个驿站的路程。

2 ,朝元阁:唐朝宫殿。

3 ,长杨:长杨官,汉官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

宫中种白杨树数亩,故名。

赏析作者因事在江南通过艰辛长途跋涉,旅越数十个驿站的路程,终于披星戴月,冒着冷冷的晓风来到了西安华清宫。

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是凄清的景色,在凛凛西风下一片荒凉,长阳宫的白
杨树林也雨声潇潇,仿佛在讲述着此间的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无情的更替!因此激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题乌江亭》教案1】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