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中物理西藏初二中考真卷全真试卷【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初中物理西藏初二中考真卷全真试卷【3】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关于公式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B.不论是不是同种物质,m大的ρ肯定大
C.同一种物质密度一定相同,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D.不论V是否相同,ρ大的m就大,ρ小的m就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即对于同一种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同种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也即是物质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不能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或成反比,与体积成反比所以A、B错误,C正确;根据可知,在体积一定时,密度大的物质质量较大,所以D错误。
考点:密度
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选项不符合题意;市区内种草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选项符合题意,选填B;戴上防噪声的耳塞,是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C选项不符合题意;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噪声防治的三种途径
3.如图所示,是某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个途径实现的
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D.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如图1所示,是某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
故选B。
考点:减弱噪声
4.如图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A.1.8N
B.1.6N
C.0.2N
D.0N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小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加上线的拉力,
即:,
.
故选B
考点:浮力的利用;力的合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的合成的应用,能对小球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本题的关键.
5.如图: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绳拉牛的力和地面对牛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拉牛的力和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C.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D.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阻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
绳拉牛的同时,牛也要拉绳,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在牛和绳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所以选A.
考点:二力平衡,相互作用的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辨别,两者的区别是看作用点是否在同一物体上,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6.光的三原色分别是()
A.红、绿、蓝B.红、黄、蓝C.品红、黄、蓝D.品红、绿、蓝【答案】A
【解析】光的三原色分别是红、绿、蓝。
选A。
7.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
A.相互吸引B.相互排斥C.无相互作用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则毛皮带的就是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由于都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 B
8.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
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答案】C
【解析】略
9.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答案】B
【解析】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为焦距,根据光路图可知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选B
10.如图6-9,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它省
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1)为了防止出气孔堵塞致使高压锅发生爆炸的危险,放气孔是它的第二道安全防线。
放
气孔封口是易熔片(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试说明采用易熔片的物理道理。
(2)小明测得家中高压锅出气孔的直径为4mm,压在出气孔上的安全阀的质量为80g,取
g=10N/kg,计算安全阀自重对出气孔处气体所产生的压强。
(3)当高压锅内气压增大到某一值时,锅内气体就能自动顶开安全阀放气。
在外界为标准
大气压的环境下,该高压锅内的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少?对照图所示水的沸点与气压
的关系图线,说明利用这种高压锅烧煮食物时,可以达到的最高温度大约是多少?
【答案】略
【解析】(1)高压锅一旦安全阀失效,出气孔就被堵塞,锅内气体压强就会过大,沸点也
随之升高,当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就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便从
放气孔喷出,使锅内气压减小,从而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2)6.4×104pa;
(3)1.64×105pa,最高温度取115℃~118℃皆认可
二、双选题
11.你身体上最接近1.2cm长度的是()
A.头发丝的直径B.肩膀的宽度
C.左手中指的长度D.大拇指指甲的宽度
【答案】D
【解析】解:1.2cm=0.012m;
A、人的头发丝直径非常小,比1mm小得多.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肩膀的宽度在40cm左右.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中指的长度在8cm左右.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在1.2cm=12mm左右.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12.下列物理概念不正确的是()
A.水到了0℃就会结冰
B.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D.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答案】AD
【解析】水到了0℃,到达了凝固点,若不能继续放热,将不会凝固、不会结冰,故A错;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故B正确;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C 正确;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故D错;故应选AD.
13.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
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
【答案】AD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 正确;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 错误;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 错误;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D 正确,故选AD 。
1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两物体在0~1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 甲>v 乙
B .两物体在15~2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 甲<v 乙
C .两物体在15s 末相遇,且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 .两物体在20s 末相遇,且0~20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A 、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 甲>v 乙,故A 正确;
B 、甲物体在15~20s 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 错误;
C 、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 末相遇,且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 ,故C 正确;
D 、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 末相遇,不是在20s 末相遇,0~20s 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 错误. 故选:AC .
15.如图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B .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
C .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 .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答案】AD
【解析】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故当大气压强不变时,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A 说法正确;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由于大气压强不变,可得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B 说法错误;向槽中继续
注入少量水银,因大气压强不变化,故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C说法错误;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大气压强不变,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D说法正确;答案选AD。
三、实验题
16.读出下列量具的读数。
物体A的长度是 _,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_
【答案】1.90cm、100km/h
【解析】物体A的长度是1.90cm,汽车的行驶速度是100km/h
四、填空题
17.(3分)如图体温计上的读数是℃,汽车速度表显示的速度是 ,秒表显示的时间
是 s,
【答案】36.8;80km/h;184.4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即分度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由图知:①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8℃.②汽车速度表的表盘上标有“km/h”,说明速度的计量单位是“km/h”,指针指在“80”处,所以汽车的速度为80km/h,注意题中没给出单位;③秒表的中间表盘表示分钟,大表盘表示秒。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略偏过“3”一点儿,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3min=18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4s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4s,即秒表的读数为180s+4.4s=184.4s.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速度表的读数.
18.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 1mm 1.40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刻度尺单位为cm,1cm分十格,每格为1/10cm=1mm;刻度尺0刻度线与物体左端对齐,1.4cm刻度线与物体右端对齐,读取物体长度时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填“1.40”。
考点:分度值,长度测量读数方法。
19.频率为30000Hz的超声波与频率为200Hz的可听声同时在空气中传播,它们的速度
_______(相同/不同);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快/慢)。
【答案】相同快
【解析】
试题分析:超声波与次声波是根据声波的频率来区分的。
只要是声波在相同条件下,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声音的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对于光速非常慢,所以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人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考点:声速及光速
20.如图所示为汽车安全气囊,设计安全气囊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车在突然(选填“启动”或“刹车”)时,由于(选填“汽车”或“人”)的惯性,使人与车之间发生猛烈撞击而受伤.
【答案】刹车人
【解析】
试题分析:汽车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刹车,人由于惯性会向前倾倒,容易造成伤害,所以安全气囊就是为了防止刹车给人带来伤害的,这是由于物体的惯性引起的。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21.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
从声学上讲,“扩音”是使声音的__________变大,较高的“保真度”中要求较好地保持原声的___________。
【答案】响度音色
【解析】
试题分析:“扩音”是使声音的响度变大,较高的“保真度”中要求较好地保持原声的音色。
考点:声音的要素
五、计算题
22.在校运动会上小聪成为了一名一百米终点计时员,但由于他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测出小明同学的成绩为11.46秒,请你通过计算求出:
(1)发令后,经过多少时间小聪才听到枪响?(保留两位小数)
(2)小明的实际成绩(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每秒)。
【答案】(1)0.29s (2)11.75s
【解析】
试题分析:(1)知道路程和速度传播的速度,根据公式求出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应该是测量时间加上少计的时间。
(1)发令后小聪听到枪响的时间: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考点:速度公式及应用
23.某同学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
(1)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m?
(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1080m(2)3m/s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v=s/t S=vt=1.2m/s×15×60s=1080m (4分)
(2)根据v="s/t" =1080m/360s=3m/s (4分)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计算;在计算时,关键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4.一列长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1)72km/h (2)72s 【解析】
试题分析: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火车长,知道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的运行速度;火车头从刚进入隧道到恰要离开隧道时通过的路程等于火车长与隧道长度之和,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所用的时间; (1)解:v=s/t=(1800m+360m)/108s=20m/s=72km/h (2)根据v=s/t
得t=s/v=(1800m-360m)/20m/s=72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火车完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同的,火车完全在隧道内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
25.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g ,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 ;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g .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 【答案】(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120g ; (2)这个柑橘的体积为=120cm 3
,密度为0.95g/cm 3
;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小的.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减掉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取出柑橘后溢水杯的总质量;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柑橘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柑橘的密度; (3)评估实验结果时,重点分析体积和质量在测量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产生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怎样. 解:(1)柑橘排水质量: m 排=m 总﹣m 剩=360g ﹣240g=120g ; (2)柑橘的体积:
V
橘=V
排
===120cm3;
柑橘的密度:
ρ
橘
===0.95g/cm3;
(3)实验中,测柑橘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时,柑橘会带出一部分水,使排开水的质量变大、测得柑橘的体积变大,因此影响到最终的密度测量值偏小.
答:(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120g;
(2)这个柑橘的体积为=120cm3,密度为0.95g/c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小的.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关键是知道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六、简答题
26.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见解析
【解析】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壁摩擦,使汽油和塑料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由于塑料是绝缘体,电荷不会传到地面,而是越积越多,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火花,使汽油燃烧,造成火灾或发生爆炸事故。
七、综合题
27.如图所示,看漫画,读信息,回答问题。
在炎热的夏天,将茶叶包装后放入冰箱,用低温的方法贮存,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
(1)请解释图中茶叶包装表面“汗”产生的原因?
(2)过一会儿,发现茶叶包装表面的“汗”又消失了。
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1)从冰箱里取出来的茶叶包装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2)茶叶包装表面的“汗”消失了,是因为“汗”蒸发了,发生了汽化现象。
【解析】(1)从冰箱里取出来的茶叶包装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2)茶叶包装表面的“汗”消失了,属于蒸发现象,是汽化现象的一种.
故答案为:(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2)汽化.
八、作图题
28.如图所示,AO是一条入射光线,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