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风力机变桨距控制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变结构控制的风力发电变浆距系统

基于变结构控制的风力发电变浆距系统
特 性 ,充 分利 用变 结构 控 制对 被控 对象 的模型 误差 、对 象 参数 的变化 以及外 部干 扰有 较 良好 的不敏 感性 的
优 点 , 在 充 分 考 虑 风 力 机 变 浆 距 系 统 的 阻 尼 系 数 后 , 设 计 了滑模 变 结构控 制 器 ,最后 通过 系统仿 真 ,表 明 了 所 提 出控 制 方 案 的 有 效 性 。 关 键 词 :风 力 发 电 文 图 分 类 号 :T K8 变 浆距 变 结 构 控 制
变 桨 距 风 力 发 电机 与 定 桨距 风 力发 电机 相 比具 有 在 额 定 风 速 点 以上 输 出功 率平 稳 的特 点 。为 了使
即对 被 控 对 象 的模 型 误 差 、对 象 参数 的变 化 以及 外 部 干 扰 有 极 佳 的不 敏 感 性 , 且快 速 应 、 设 计
简 单 、易 于 实 现 。 目前 ,大 型 风 力 发 电 机 主 要 是 变 速 风 力 发 电 机 ,其 桨 距 角 若 可 调 节 就可 以 实现 多变 量 控 制 。
假 设 条 件 下 ,才 能 得 到 系 统 的 复 杂 非 线 性 模 型 ;
是 一 种 不 连 续 的开 关 型 控 制 , 它频 繁 、快 速 地 切
换 系 统 的控 制 状 态 。 此类 系 统 具 有 极 强 的 鲁棒 性 ,
并 且 由于 系 统 过 于 复 杂 ,风 力 发 电系 统 中很 多 参 数 并 不 能 精 确 测 量 ,实 际 过 程 中 还 会 有 遇 到 器 件
由于 气 动 、 机 械 等 方 面 的 复 杂 机 理 ,使 得 大
品质 , 是风 力 发 电系 统 设 计 的 难题 。
滑 模 变 结 构 控 制 理 论 在解 决 上面 提 出 的 问题

基于模糊PID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研究

基于模糊PID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研究

基于模糊PID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研究作者:田强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第16期摘要:为了提高变桨距控制系统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跟踪控制精度,同时避免局部极小值问题,针对常规PID控制难以实现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效果,首先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的动态模型,在分析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的变桨距控制方法。

该方法将模糊与PID相结合这样有效的弥补常规PID的不足。

在随机风作用下对机组的模糊PI控制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PI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及对风速扰动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改善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浆距系统控制效果。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模糊PID;变速恒频中图分类号: TN710⁃34; TP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16⁃0146⁃030 引言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绿色、无污染的可再生新能源,近几年风力发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普遍采用变桨距控制系统,变桨距风机能够提高风机的风能利用系数以转换最大的风能[1]。

当风速达到额定风速以上时,采取变桨距控制策略,通过改变叶片的迎风角度以改变气流对风力机的作用面积,使发动机输出功率维持在允许范围内。

模糊(Fuzzy)控制是一种新颖的控制策略,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用专家经验或相关控制经验建立语言控制规则,无需精确数学模型就可由控制器执行其功能[2]。

人们提出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相结合,组成复合模糊PID控制器的策略,取长补短,综合其优点。

当误差大于某一阈值时,首先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阻尼特性且减小响应过程的超调量,使误差尽快到达平衡点附近;当误差到达平衡点附近时,经过阈值开关的转化,利用PI控制器中的积分作用消除系统的误差。

本文变桨距控制即采用这种复合控制技术。

1 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工况分析定桨距风电机组相比,变桨距风电机组具有较好功率平滑控制性能及并网更加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风力发电系统中。

风力发电的变桨距控制研究

风力发电的变桨距控制研究
(2)独立驱动变桨距系统。这种变桨距系统在现代风力发电机组中采用的较为普遍。其特点是三只叶片的驱动由三个相同的驱动装置驱动,三只叶片的桨距角调节是相互独立的。它需要三套相同的控制系统,成本较高,但结构紧凑,控制灵活,可靠,安全冗余度大。独立驱动变桨距系统分为独立电动机驱动变桨距系统和独立液压变桨距系统。由于独立变桨距的可靠性高,控制灵活等优点,目前市场上大多采用独立变桨距控制系统。
二风力发电的控制系统介绍
2.1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综合控制系统。它不仅要监视电网,风况和机组运行参数,对机组运行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根据风速与风向的变化,对机组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发电量。图2.1是风电机组工作原理图。
图2.1风电机组工作原理的框图
风力发电控制系统在风力发电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如何在风速变化的情况下,获得较稳定的电压输出,以及如何解决无风时的用电问题。既要考虑到风能的特点,又要考虑到用户的需要,达到实用、可靠、经济的运行效果,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要有一个稳定、可靠、功能齐全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风电机组中的作用犹如人的大脑,进行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管理。
3.2.1(电动)变桨距执行机构
狭义的变桨距执行机构是指直接控制叶片转动部分的机械装置。现在常见的变桨距执行机构有下面几种。
(1)平行轴齿轮驱动
多用于分散控制电动变桨距系统。驱动伺服电动机通过行星齿轮减速器,在减速器的输出轴上装有驱动内齿圈的直齿轮,从而实现变桨距控制。MW及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多采用这种结构。图3.2为平行轴齿轮结构。
2.2.3制动控制
当转速超越上限发生飞车时,发电机自动脱离电网,桨叶打开实行软刹车,液压制动系统动作,抱闸刹车,使桨叶停止转动,调向系统将机舱整体偏转90°侧风,对整个塔架实施保护。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系统的研究摘要: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叶轮机组已更换了固定的叶轮机组,它已成为风轮机工业发展主流的双叶轮系统。

它是风力发电机功率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行平稳,本文主要论述了风力发电的控制方法,本文讨论了基于进流角预报的模糊PlD统一变距功率控制系统和独立变距功率控制策略。

同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它提供了一些设计理念和理论方法来定位大型风力涡轮机的可变螺距控制系统。

关键词:变桨机构;独立变桨;优化设计;建模仿真前言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部件:主控制系统和变桨控制系统。

主要控制系统是控制整个风机的运行,可变叶片控制系统是专门针对不同工况下叶片的精确控制,为了实现叶片和应急桨的正常运动。

一个完整的变距控制系统包括驱动和控制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变距控制系统只有驱动,没有控制器),变距电机,备用电源等。

每一个变螺距控制系统在其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变螺距控制系统,我们必须对其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变叶轮机组已经取代固定叶轮机组成为风力发电机组商业化发展的主流。

变量螺旋桨系统是风力发电机功率控制和执行平稳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丰富的指导作用,其操作,通常情况下,可变螺旋桨系统在冯风力涡轮机控制器发出指令驱动叶片旋转,使叶片达到指定的节距角位置,不影响互联的快速实现过程,保证风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按最优参数运行;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调节螺旋桨螺距角,使叶片跟随螺旋桨,实现气动制动,确保风力机的安全。

2、变桨系统工作原理螺旋桨更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机房的主处理器监控风速、转子转速和发电机驱动叶片的旋转角度。

发电机能量模块计算了伺服驱动的顺序通过逻辑,驱动叶片转动。

不同的叶片都有不同的可变叶轮驱动电机。

驱动电机尾部装有一个编码器,编码器用以检测驱动电机的方向、转速、叶片转到的角度,反馈至变桨系统的处理器。

发生系统掉电或紧急安全链触发时,备用电源(超级电容或蓄电池)进行紧急收桨,将叶片转动90°的安全位置。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清洁能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

风力发电机组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设备,而变桨距控制系统则是提高风力发电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进行探讨,从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策略以及实际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控制系统的结构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信号传输部分组成。

传感器用于感知风力、转速以及叶片位置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通过控制策略对执行器发出信号,调节叶片角度,从而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

2. 控制策略目前,常用的控制策略主要有定角度控制和最大功率控制两种。

定角度控制是通过固定叶片角度来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通常适用于恒定风速下的风机运行。

而最大功率控制则是根据风速大小实时调整叶片角度,以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同风速下的最佳输出功率。

最大功率控制策略可以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适应不同风速环境,并降低对外部条件的敏感性。

3. 实际运行效果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和研究成果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系统在提高发电效率、保护设备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通过使用最大功率控制策略,风力发电机组可以根据风速变化实时调整叶片角度,充分利用风能,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及时响应,减轻设备负荷。

同时,变桨距控制系统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由于风电机组运行时桨叶受损引起的事故风险,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研究展望尽管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尽管最大功率控制策略可以提高发电效率,但在不同风速区间的切换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其次,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另外,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控制策略和技术工具也需要不断研发和应用,以进一步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和可靠性。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器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器的研究

图 2 风能利用系数 Cp曲线
根据图 2及公式计算得当桨距角的值取 0°时,风
74
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发电机一般采用异步发电机,
通过建立发电机的模型,发电机的反扭矩方程:
Te= (ωG
gm1U12r′2 -ω1)[(r1 -ωCG1r-′2ωω1)2
+(x1
+C1x′2)2]
(6)
式中:g为发电机极对数;m1 为相数;U1 为修正数;ωG
的动态过程,可以简化为一阶数学模型:
dβ=(βr-β dt Tβ 公式(5)进行拉氏变换得:
(7)
β=TβS1+1βr
(8)
式中:Tβ 为变桨 距 执 行 机 构 时 间 常 数,s;βr为 参 考 桨
距角,°;β为输出桨距角,°。
变桨距执行机构模型如图 3所示。
图 3 变桨距执行机构结构
2 模糊自适应 PID控制器的设计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针对风力发电机组在高风速下运行时输出功率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模糊自适应 PID变桨距控制器的设计方案。
以机组实际输出功率值与额定功率值的偏差及其偏差的变化率作为控制器的输入变量,确定模糊语言和隶属函数,基于 Matlab/Simulink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 PID控制器具有很好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1.2 传动系统的建模
通过有关风能利用系数 Cp是叶尖速比 λ和桨距 角 β的函数:
Cp=(0.44-0.0167λ)sin[1π5(-λ0-.33)β]-
0.00184(λ-3)β
(3)
1 λ
=λ+01.08β-0β.30+315
(4)
由近似函数可得图 2所示 Cp的曲线。

风力发电机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风力发电机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风力发电机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风力发电机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控制技术是指根据风力发电机所接收的风速信号,通过控制变桨距来调整叶片的角度,以实现最佳功率捕获。

变桨距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实时风速变化,调整叶片的角度,使其在不同风速下都能运行在最佳工作状态,从而提高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

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三个部分。

传感器用于感知风速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控制器通过对风速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得出最佳的变桨距控制策略,最后通过执行器来实现叶片角度的调整。

在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中,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来准确感知风速信号,以确保控制器的准确性。

其次,需要在控制器中设计合理的算法,以根据实时风速变化来调整叶片的角度。

同时,还需考虑到不同风速下的功率输出特性和风力发电机的安全性能,以确保变桨距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控制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风速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变桨距控制的精度和效果至关重要。

此外,变桨距控制技术的实施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改进传感器和控制器的技术,并降低成本,以实现风力发电机变桨距控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综上所述,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控制技术是提高风力发电机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传感器、设计优化的控制算法,并考虑到功率输出特性和安全性能,可以实现风力发电机在不同风速下的最佳工作状态。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降低,风力发电机变桨距控制技术有望在风力发电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基于模糊控制MPPT的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

基于模糊控制MPPT的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
关键词 : 非线性系统 ; 模糊 P I D控制 ; 西 门子 P L C; 最大功率跟踪 ; 电动变桨 系统 中图分类号 : T P 2 7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0 1 0 7 ( 2 0 1 7 ) 1 1 — 0 0 7 3 — 0 5
Abs t r a c t : I n t h e v ar i a b l e p i t c h wi n d t u r bi n e s y s t e m. t h e f u z z y s e l f — t u ni n g P I D al g or i t h m i s a pp l i ed t o t h e e l e c t r — i c pi t c h s y s t e m o f t h e 1 5 W M wi n d t u r b i n e wi t h S i e me n s PL C a s t h e c o n t r ol l e r , a i mi n g a t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
i me - v a r y i n g a n d n o n — l i n e a r i t y o f t h e s y s t e m A d j u s t t h e b l a d e a n g l e o f a t t a c k c o n t r o l t h e w i n d e n e r g y a b s o r b -
电子质量 2 0 1 7 年第 1 1 期( 总第3 6 8 期)
基 于模 糊控 制 MP PT 的 变 桨 距 风 力 发 电 系 统
Va r i a bl e Pi t c h W i n d Po we r Ge n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Ba s e d o n Fuz z y Co n t r o l M PPT

基于模糊控制的风机电动变桨距系统仿真

基于模糊控制的风机电动变桨距系统仿真
映 的是 桨 叶节距 角 的变 化 , 光 电编 码 器 与非 接 触 当
动机 及其 驱 动器 等 。减 速 装 置 固定 在 轮毂 内 , 转 回 支撑 的内环 安装 在 叶 片 上 , 叶片 轴 承 的外 环 则 固 定
在 轮 毂 上 。 当 电 驱 动 变 桨 距 系 统 上 电 后 , 服 电 动 伺
略 的风 电机 组对 风能 的利 用 比定速 控制 风 电机组 对 风 能 的利用 率高 。



1 — 74 71 1 .
E]杜 志 伟 , 峰 , 5 赵 田铭 兴 , .变 速 恒 频 风 力 发 电 的 最 大 功 等 率捕 获 控 制 研 究 [] 电气 传 动 ,0 7 3 3 ) 71 . J. 2 0 , ( 7 :-0
又 定 义 桨 距 为
H 一2 ra  ̄ tn ( 2 1 )
模 糊 控 制 规 则 是 由人 根 据 手 动 控 制 规 则 提 出 的 , 在手 动控制 中, 获得 的信息量基本 上为 3 而 人 个: 差、 误 误差 变化 及误 差 变化率 。所 以模 糊控 制器 的输 入变 量通 常选 为误 差 、 误差 变化及 误 差变 化率 ,
L / i l k中 伺 服 系 统 的 各 调 节 器 、 AB Smui n 比较 器 和 滤波 器等 均 可在 Smuik相 应 工 具箱 中找 到 ; S i l n P B 中有 永磁 同步 电动机 模 型 , 其参 数 在 模 型属 性 中设 定; 电动 机 电流 、 电压测 量 模 块 在 P B的 Me sr— S aue
式 位移传 感 器所 测 的 数 字 不一 样 时 , 即控 制 器 可 知
系统 出现故 障 。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概述•基于优化算法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基于模糊逻辑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变桨距控制策略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

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风能转换的重要设备,而变桨距控制策略是提高风能利用率和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

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提高风电发电效率、降低能源成本、优化能源结构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与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控制方法。

早期变桨距控制策略主要采用PID控制器,但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较为复杂,且在风速变化较大时控制效果不佳。

随后,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方法逐渐应用于变桨距控制策略中,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风速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随着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优化算法的变桨距控制策略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变桨距控制策略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这些方法通过优化控制参数或利用历史数据对风速进行预测,可以进一步提高风能利用率和机组运行稳定性。

研究现状与发展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变桨距控制策略,以提高风能利用率和机组运行稳定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研究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的数学模型,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2. 基于优化算法对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优化,选取合适的优化目标函数,并确定优化参数;3. 对优化后的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其控制效果和机组运行性能;4. 对优化后的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以评估其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内容与方法02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概述风力发电机组结构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由风轮、齿轮箱、发电机、塔筒等组成。

工作原理风力发电机组利用风能驱动风轮旋转,通过齿轮箱将风轮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发电机,从而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范文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范文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篇一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风力发电已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清洁能源之一。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变桨距控制技术,对于提高风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对其参数整定进行详细分析。

二、风力发电变桨距控制技术概述风力发电的变桨距控制技术是通过调整风电机组叶片的桨距角,以实现对风能的捕获和输出功率的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能够在风速变化时,保持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同时避免过载和机械应力对机组造成的损害。

自抗扰控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系统内外扰动的实时观测和补偿,实现系统的稳定控制。

三、自抗扰控制技术在变桨距系统中的应用自抗扰控制技术在风力发电变桨距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动态响应性能。

通过实时观测和补偿系统内外扰动,自抗扰控制技术能够使变桨距系统在风速变化、负载扰动等情况下,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

此外,自抗扰控制技术还能有效抑制系统过载和机械应力,延长风电机组的使用寿命。

四、参数整定在自抗扰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参数整定是自抗扰控制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系统参数的合理整定,可以使自抗扰控制器更好地适应风力发电变桨距系统的运行环境。

参数整定的主要目标是找到一组最优的控制器参数,使系统在各种运行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这通常需要通过对系统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仿真,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

五、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参数整定方法针对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参数整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试验法:通过在真实的风场环境下进行试验,观察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从而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

这种方法虽然直观有效,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2. 仿真法:利用仿真软件对风力发电变桨距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改变控制器参数,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从而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

风电机组模糊滑模变结构恒功率控制研究

风电机组模糊滑模变结构恒功率控制研究

最 大 风能 ;在 高 于额 定 风 速时 ,通 过 对 桨距 角 的调节 ,使风 机 以额定功 率输 出M。常用 最大 功率 ] 捕 获方 法主 要 有功 率反 馈 法 、模 糊控 制 法 、混 合 控制法 ” 。本文 研 究将模 糊控 制与滑 模变 结构 等
控 制 算 法相 结 合 ,取长 补 短 用 于风 力 发 电功 率控 制 。仿 真 实验 表 明 ,这 种 方 法 能取 得 比较 理 想 的
变 结 构 控 制 系统 有 一 个 比较 突 出 的缺 点 ,就 是 当系统 从 一 个 结 构 自动 切 换 到 滑 模 结构 ,变 结 构 控 制 系统 受 切 换 开关 非 理 想 等 因 素影 响 ,使 得 滑 动模 态产 生 高 频抖 振 。 “ 振 ”的存 在 ,对控 抖
2 滑模 变结构控制机理分析
为 迅速 。据统 计 ,风 力 发 电平 均 以每 年 3 % 的安 0 装容 量增加 u。为提 高风 电 系统 的稳 定性 和输 出效 率 , 应根 据 风 速变 化 的情 况 调节 风 机 转 速 。在 风 速 较 小时 ,使 其 运 行于 最 优 功 率点 ,从 而捕 获 到
为 电能 ,这 里采 用 的 双 馈异 步 发 电机 是一 个 多输 入 多输 出 系统 ,它 的 定 子 和转 子 各 有三 个 绕 组 ,
上 一 节 的分 析 表 明 ,风 电机 组 是 一 个 强 非 线 性 控 制 系统 ,而 变 结构 控 制 的滑 动 模 态具 有完 全 自适 应性 ,可 以用 来减 少 外 部 环 境扰 动 和 确 定
参 数 ,变 化 参 数 ,数 学描 述 误 差 所带 来 的影 响 。
滑 模 变 结 构 控 制 的 原 理 是 迫 使 系统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沿 规 定 的 状 态轨 迹 做 小 幅 度 ,高 频 率 的上 下 运动 。滑 动 模 态可 以设 计 成 为 与 系统 的参 数及 扰 动无 关 。因 而 ,处 于 滑 模 运动 状 态 下 ,系统 具 有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风力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其中,变桨距技术是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针对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参数整定方法,为风力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风力发电变桨距技术概述风力发电变桨距技术是通过调整风力发电机组桨叶的安装角度,改变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比例,从而实现机组输出功率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自抗扰控制技术则是一种能够抵抗外界干扰,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控制策略。

因此,将自抗扰控制技术应用于风力发电变桨距系统中,对于提高机组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自抗扰控制技术是一种基于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和状态误差反馈(SEF)等方法,对系统中的扰动进行实时观测和补偿,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在风力发电变桨距系统中,自抗扰控制技术可以通过实时观测风速、风向等外界因素对机组的影响,调整桨叶的安装角度,使机组输出功率稳定在设定值附近。

四、参数整定方法研究参数整定是自抗扰控制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系统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针对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整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对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寻优,从而得到最优的控制器参数组合。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同时降低系统的超调量。

五、实验验证与分析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自抗扰控制技术及其参数整定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抗扰控制技术的风力发电机组在变桨距系统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同时,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整定方法能够有效地优化控制器的参数组合,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

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相比,自抗扰控制技术及其参数整定方法在风力发电变桨距系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范文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范文

《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参数整定》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风力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变桨距技术作为一种关键技术,其性能直接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和稳定性。

本文将着重探讨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对其参数整定进行深入分析。

二、风力发电变桨距技术概述风力发电变桨距技术是指通过调整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的桨距角,来改变机组对风的捕获能力和产生的电力。

当风速过高时,通过调整桨距角减小风的捕获量,防止机组过载;当风速较低时,增大桨距角以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

自抗扰控制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自抗扰控制技术是一种基于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等手段,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观测和误差的实时补偿。

在风力发电变桨距控制中,自抗扰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风速波动、机组振动等干扰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提高机组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

四、参数整定研究参数整定是自抗扰控制在风力发电变桨距控制中应用的关键环节。

针对风力发电系统的非线性和时变性特点,合理的参数整定方法能够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

目前,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包括试凑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方法。

其中,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方法能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自动寻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提高整定效率和整定精度。

五、实例分析以某风力发电场为例,采用自抗扰控制技术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系统进行控制。

通过对比不同参数整定方法的效果,发现采用遗传算法整定的自抗扰控制器在风速波动和机组振动等干扰因素下表现出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机组发电效率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采用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机组在各种工况下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电效率。

六、结论本文对风力发电变桨距自抗扰控制技术及其参数整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基于模糊逻辑的新型变桨距控制器建模与仿真

基于模糊逻辑的新型变桨距控制器建模与仿真

器 模 控 棚 制
图2 控 制 模 块
求积) 用于模糊推理 ,重心法用于 非模糊化时 获I/ a ̄ c 这一方法可由下式给出 :
N N


∑/ i l/ 。∑ C
I i 1 =
( 4 )
式中, N为为规则总数; i 为第i 次规则的 隶属度 ;C为各输出变量响应的坐标点或隶属 度函数的随即点[i { 03 , 05000 305】 C ∈ 一 .5一 .,.,.,.} 。
可 以利 用 人 的 经验 知 识 很 好 地 克 服 风 力 机 变 桨 系 统 的非 线性 因素 , 具 有较 高 的响应 速度 。 且 利 用 系 数保 持 在 C ,从 而可 以始 终捕 获 最 大风 能 ,并输 出 电能频率 不变 。 在 风速 高于 额 定 风 速 时 ,通 过 调 节桨 叶 的桨 距 角 而改 变风 能利 用 系数 C ,使输 出功 率 稳定 从 在 额定 功率 。
趋 于零 >; c 趋于正大> △ 于正大> HE < cd 且< T N t i 趋 于 正大>。

NB NS e Z O P S
PB
表 1模糊化规则表
Ae
NB
NB NB NS NS
Z O
NS
NB NS NS Z0
S I i i Z O n y o, NG Y L hpn H l H NG Qig a DE e, I iig Hu e , Z
(. l t c l n ie r ga dR n wa l E eg c o lC ia he re nv ri , 1E e r a E gn ei n e e be n ryS h o, hn re ci n T Gog s ies y U t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赵正黎;于惠钧;张发明;龚事引;谷雅琼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29)006
【摘要】针对传统的PID控制器在变桨距控制中存在的适应力不强、控制精度不高等缺陷,提出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的变桨距控制方法,使变桨距控制系统兼具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的优点.通过对风电机组变桨原理及控制要求进行分析,建立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在随机风作用下对风电机组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提高变桨距控制的精度和响应时间,具有良好的静态、动态特性.【总页数】6页(P43-48)
【作者】赵正黎;于惠钧;张发明;龚事引;谷雅琼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315
【相关文献】
1.粒子群优化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在风电机组变桨距中的应用 [J], 党存禄;杜小波
2.基于状态反馈的风电机组变桨距转矩联合控制技术研究 [J], 李瑜;王晓东;刘颖明;
朱江生
3.大型风电机组变速变桨距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J], 徐浩;夏安俊;胡书举;赵斌
4.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变速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J],
5.基于最优模糊推理的风电机组变桨距二维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J], 肖成;陈刚;冯登超;赵婉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神经滑模控制的风机变桨系统控制研究

基于神经滑模控制的风机变桨系统控制研究

基于神经滑模控制的风机变桨系统控制研究
李洁;孟德洲
【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3)001
【摘要】以风力发电系统为背景,由于风速波动及风机叶片扫掠面积上风资源的不均匀分布,风机叶片的变桨需要根据自身风况单独控制,即实现独立变桨.提出一种基于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策略,优化了风机变桨距的控制方法,提高了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将算法植入10 kW风机缩比模型实验台,控制伺服变桨电机,实验台模拟运行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策略能够改善变桨控制的效果,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李洁;孟德洲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9
【相关文献】
1.基于滑模控制的大型变速风机的最大风能捕获研究 [J], 曾令全;王美琪;张佳琦;冯天舒
2.基于二阶滑模控制的双馈风机低电压穿越研究 [J], 张夏丽;张琨;张磊
3.基于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的车辆横向控制研究 [J], 龚雪娇;朱瑞金;唐波
4.基于小波神经网络模糊滑模控制的轮式移动机器人避障研究 [J], 王韬
5.基于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的互联电力系统混沌控制研究 [J], 王年;陈辉;丁大为;胡永兵;程志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的反推滑模控制

风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的反推滑模控制

风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的反推滑模控制廖茜;邱晓燕;江润洲;王刚;李卓艺【摘要】传统的变桨距控制器在风速快速变化的情况下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并实现恒功率输出,提出了基于精确反馈线性化(EFBL)的风电机组变桨距系统反推滑模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将原非线性系统模型进行全局线性化处理,再将滑模控制和反推控制结合设计出反推滑模控制器(BSMC).该控制器既保证了风机在高风速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又避免了单独使用传统反推设计方法带来的计算过程复杂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与传统滑模控制器(SMC)进行对比,该方案有效地改善了风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的控制性能,能够很好地稳定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期刊名称】《电气传动》【年(卷),期】2015(045)002【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风力发电系统;变桨距控制;精确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反推法【作者】廖茜;邱晓燕;江润洲;王刚;李卓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315风力发电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能源。

但由于风速的随机波动性,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会随风速的变化大幅波动,无法满足风机并网要求。

当风速高于风机额定风速时,风电机组改变浆距角使其保持稳定的功率输出。

因此,研究风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变桨距控制策略例如协调控制[1]、模糊控制[2]、分段PI控制[3]、滑模控制[4]、神经网络控制[5]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滑模变结构控制由于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易于实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中[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风力机轴上实际输出机械功率为 1 3 p o = p w cp ( λ, β ) = ρs w v c p ( λ , β) 2
式中 c p ( λ, — —风能利用系数。 β) —
c p 与 λ 和 β 的函数关系为 cp ( λ, 116 ·( β) = 0 . 22·[ 1 0 . 035 - 3 ) - λ + 0 制系统的核 心部分之一, 对风电机组安全、 稳定、 高效地运行
[ 5] LI Yangxu, RUI Dongyang, LIU Yong. The steady state stability research of the leading phase operating of generator[J].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1997 , ( 2 ) : 912. [ 7] 刘立瑞, 尹项根, 沈明德. 发电机组进相运行在电厂的试 J]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 30 ( 1 ) : 107109. 验与探讨[ LIU Lirui, YIN Xianggen, SHEN Mingde. Investigation on testing and running of generator s underexcitation operation [J] .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2006 , 30 ( 1 ) : 107109. [ 8] 路书军, 才洪全, 边二曼, 等. 黑龙江电网电压综合治理对 J] . 电网技术, 2002 , 26 ( 6 ) : 3235. 策与应用[ CAI Hongquan, BIAN Erman, et al. CounterLU Shujun, measures for voltag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wer network [J] .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2 , 26 ( 6 ) : 3235. [ 9] 周雪松, 马幼捷, 卢 强, 等. 非线性励磁控制对发电机进
图1 风能利用系数特性曲线
n— — —风力机变速箱的增速比 。
1
风机动力学特性分析
式中
可以将桨距角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 1 ( 5) β = ( β i - β) τβ
— —风机叶片的桨距角; β— — —桨距角的参考输入; βi — — —风力机执行机构的时间常数 。 τβ —
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 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 由贝兹理论可知, 在其能 转换为机械能的过程中, 量转换的过程中风力机的输入功率不能全部被其 风轮所吸收利用, 其实际输入功率为 pw =
已有部分研究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等技术应用 于变桨距控制方法,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基 于自然界风速的随机性设计了对风机叶片变桨距 控制的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滑模控制器, 通过对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分析, 设计了以输入功率和输 出功率为变化的输入量, 以桨距角的变化为输出 量, 对风机桨距角控制的变结构控制器 , 将其用于 对风力发电机叶片桨距角的调节, 实现了最大风 能的捕获以及额定风速以上的系统保持额定功率 输出, 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控制性能。
1440
2011 , 39 ( 9 ) 式中 u d1 、 u q1 、 u d2 、 u q2 — — —分别为发电机定、 转子电压在 d—q 轴上的分量; i d1 、 i q1 、 i d2 、 i q2 — — —分别为发电机定、 转子电流在 d、 q 轴上的分量。
动执行机构驱动, 或 3 个传动执行机构同时驱动, 使得桨叶节距角的变化一致。由于液压传动系统 的力矩大, 目前在大多数大型风机应用的统一变 桨距技术采用了液压传动的方式 。 独立变桨距是指风机的每个桨叶均由独立的 若 1 个变桨距传动执 变桨距传动执行机构驱动, 行机构出现故障, 另外 2 个传动执行机构仍然能 够调节桨叶的节距角, 从而实现转矩控制。 2. 2 变桨距控制策略 在任何风速下风力发电机都存在 1 个最大功 率输出点, 对应着最大转换效率, 当实际风速小于 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不能达到其 额定风速时, 额定功率。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将风能转换为电 此时风力发电机应该保持固定的桨距角运行 , 能, 使其保持最佳的叶尖速比,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捕 获风能使得风力发电机保持最佳的输出功率 。而 由于发电机和各 当实际风速超过其额定风速时, , 种器件的功率达到上限 此时应该限制风力机获 此时可以对桨叶的节距角进行调整 , 改变 取风能, 风能利用系数, 从而来控制风力发电机的转速和 功率, 避免风力发电机超出其转速极限和功率极 [2 ] 限, 起到保护作用 。 同时还可以让风力发电机 保持最大功率输出。
1 0 . 035
0 . 4 ·β - 5 ] ·e -12. 5( λ +0. 08·β - β3 +1 )
( 3)
式中, 对于任意的节距角 β, 风能利用系数都存在最大值 c pmax ; 而在大型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行的叶尖速比 λ 范围 c p 保持在最大值左 内, 即 3 ≤ λ≤ 8 , 当节距角 β = 0ʎ 时, c p 明显开始减小, 右, 而当 β 逐渐增大时, 如图 1 所示。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967004 )
Variable Pitch Control of Wind Turbine Generator Base on Sliding Mode
TIAN Yong,ZHANG Hongli,Mayila·Saiyili (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7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uncertainty of wind energy and the strong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power system, the sliding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ler was designed and applied to the variable pitch control of an asynchronous doublyfed generator,which was simulated by Matlab / simulink.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sliding mode variable pitch control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wind turbine speed range,but also maintain the maximum power output of the wind turbines at wind speed over rating. Key words: asynchronous doublyfed generator;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maximum output power; variable pitch control Foundation items: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50967004 )
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櫚

勇, 等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风力机变桨距控制研究
1439
一。国外研制的大容量风电机组中, 已将神经网 、 络 模糊控制和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
[1 ] 其技术已逐渐成熟 。 在 风机变桨距控制领域, 对于变桨距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 国内,
第 39 卷 第 9 期 2011 年 9 月
Vol. 39 No. 9 Sept. 2011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风力机变桨距控制研究
田 勇, 张宏立, 玛依拉·赛依力
( 新疆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7 ) 摘 要: 根据风能的不确定性和风力发电机的系统有着很强的非线性特点, 设计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 对1 台
若不考虑风力发电机传动轴的柔性影响, 可 以将风轮的动力学特性定义为 dω r = T r - T d - nT m Jd dt
式中 Jd — — —风轮的转动惯量; Td — — —风力发电机传动机构的阻力矩; Tm — — —传动机构的次传动扭矩;
( 4)
图2 变桨距系统原理图
统一变桨距是指风机所有桨叶均由同 1 个传
定子磁链方程:
{ψ ψ {ψ ψ
d1 q1
= L1 i d1 - L d i d2 = L1 i q1 - L d i q2 = L2 i d2 - L d i d1 = L2 i q2 - L d i q1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变桨距控制技术已成为当 前大型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
J] .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相运行稳定性的改善[ 1996 , 36 ( 9 ) : 913. ZHOU Xuesong, MA Youjie, LU Qi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phase lead stability of a generator for a nonlinear excitation control system[J] .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Sci & Tech) , 1996 , 36 ( 9 ) : 913. [ 10] 郭景斌, 张自评, 单周平, 等. 发电厂进相运行对电网无功 . 湖 南 电 力, 2001 电压的调整研究 和 技 术 经 济 比 较[J] ( 21 ) : 1923. GUO Jingbin,ZHANG Ziping, SHAN Zhouping,et 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mparison and adjustment research . Hunan Electric Powof reactive voltage in leading phase[J] er, 2001 ( 21 ) : 1923. 0627 收稿日期: 2011本文编辑: 邵振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