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稿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一)导入: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
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
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
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
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
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速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
层。
第一层(第2段),写
第二层(第3段),写
第三部分(第4段),写
(四)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要求?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唐雎又是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驳,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3、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五)分角色朗读,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特点。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如: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②
③
④
⑤
2、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
能灵活应付。
(六)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
(3)
(七)中考链接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乙】晏子将至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地。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长跪而谢之()
C、吏二缚一人诣王()
D、齐人也,坐盗()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A、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有什么言外之意?
4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拓展训练:
1、20世纪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只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只笔啊,可就话长了。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笔,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它。
请问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2、基辛格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答:“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3、西方记者:“请问中国有多少钱?”
周恩来答:“十八元八角八分。
”
名言积累(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
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