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课标,走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新课标,走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
一、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我们知道,任何教材都是根据本学科课
程标准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呕心沥血编写而成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深刻领会
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例如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民主、开放、科学的教
学理念,当前使用的数学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
步强调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
等对话,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关
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
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我
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
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认真把握新课标,实效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
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就要认真
把握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1.改变教学情境,活用教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因此,《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5个学生上黑板将自己的手画在黑板上,把学生带进了一个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他们感知了5个5的含义。
又如在
教学“上下”方位的认识时,我没有按照课本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经常接触的学
习用品入手,先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怎样做课前准备的,然后利用书和文具盒进行操作,
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两个物体上下之间的空间观念,然后出现书、文
具盒、水彩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法摆放,并介绍它们的上下位置……这样的改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材目标,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出的教材目标是教与学双双
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我认为应该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
识的根安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土地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因此教师不能把教材当做“圣经”、以本为本教教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和
补充,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以便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思维
能力、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在乘法的认识中,对于乘法的
简便性,课本是在教学完乘法的定义、算式的读写、方法之后才在“试一试”进行巩固后提出的。
我认真地分析学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后,认为乘法的优越性应尽早体现,让学
生尽早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可以减少学生对加法的依赖,感受到认识乘法运算的必要性。
于是我把课本例题2的电脑图设计成写算式比赛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紧张的气氛中
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的感知提前了,又自然地引出了“乘法的定义”这一
知识点,让学生主动参与了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紧密结合,优化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思想。
3.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总结自己几十年的
教学经验时说:“儿童只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
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为他打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世
界的工具。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拓展教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为游戏永远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我就在
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如找朋友、夺红旗、红花配绿叶、编儿歌等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吃透新课标精神,走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当前比较响亮的提法,事实也是如此,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与本班学生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冷落了课本。
课本是专家们呕心沥血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取知识的工具。
如果不让学生去阅读教材,淡化了教材的作用,有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习效率。
例如一位老师教分数除法,就讲一句只要颠倒除数母子变成相乘的关系就行了,可是学生老是弄错。
然而另一位老师先让学生读懂教材,从而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就好得多。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应仅是形式上的改变。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或花样而刻意地轻率地更改教材,开展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搞一些非牛非马的四不像,这样会偏离课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