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
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
曹丕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

那么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
喜爱葡萄
曹丕在世时甚喜爱葡萄一物,并对古作蒲桃。

此于《与吴监书》、《诏群医》中有记:“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

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

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曹丕在其诏书中也曾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由此可见,曹丕的确对葡萄钟爱有佳。

允文允武
曹丕善击剑骑射,好博弈弹棋,在《典论》的自叙中更自诩其非凡箭艺,能“左右射”,可谓文武兼备。

有一次,曹丕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共同饮宴。

曹丕一向听说邓展精研武术,擅于运用各种兵器,而且还能空手入白刃,因此,曹丕就和邓展谈论起剑术,谈着谈着,曹丕直率地说:“我过去对剑术曾经有过研究,而且也得到高明的传授,我觉得你刚才所说的某处是不对的。

”邓展听了曹丕的话,很不服气,要求和曹丕在实战中较量一下。

此时,正是酒酣耳热之后,大家正在吃甘蔗,于是就以甘蔗为剑,下殿后对打起来,几个回合下来,曹丕连续三次都击中邓展的手臂,左右皆大笑起来。

邓展不觉脸红,更不服气,要求再来一次。

曹丕就故意说:“我的剑快而集中,很难击中对方的面部,因此只是打中了你的手臂。

”邓展说:“别说了,我们再来一次吧。

”曹
丕知道这次邓展一定会突然间向中路猛攻,就装假不经意地向邓展进击,邓展果然如曹丕所料,猛地冲杀过来,曹丕却迅速退步闪过。

出手如风,从上方截击,一下打中邓展的额角,这一下使得一同喝酒的人都禁不住惊叫起来。

这一幕比剑结束后,曹丕和邓展二人还座继续畅饮,曹丕笑着对邓展说:“从前有一个名医叫杨庆的,他曾叫淳于意将自己的旧秘方全部抛弃,另外教授他的秘术,我看邓将军还是把旧技抛弃,接受新的重要的击剑方法吧。

”话音刚落,满座都不禁欢笑起来。

临台立誓
永始台原是汉魏故都丞府建筑群的一部分,曹操安置曹丕在此修文习武。

曹丕娶郭女王之后,便将她安置在此处,时刻伴于身边。

郭女王与曹丕情义相投,恩爱异常。

可是时间一长,郭女王愁容渐生。

曹丕不知何故。

郭女王说:“妾出身寒微,自知不配伴君,今虽乐,恐难长久。

”曹丕听后向郭女王立誓:”吾爱卿出自诚心,今生生死与共,永远如初,此台以为证。

”这座殿台遂被人称作永始台。

预言成真
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年),谯县上空出现了黄龙,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说:“这是何吉兆?”单飏回答:“以后必有称王的人在这里诞生,不到五十年,还会有黄龙出现,天象经常和人事相应,这就是天人感应。

”内黄人殷登把这话默默记下来。

四十五年后,殷登还健在。

延康元年(220年)三月,黄龙又在谯县再现,殷登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单飏的话,现在果然应验了。


相士算命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曾在一次宴请中向相士朱建平询问自己的寿命,朱建平说:“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四十岁时会有小灾难,希望您多加小心。

”曹丕果然四十而终。

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把他处死,曹植在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
非常惭愧。

拓展阅读:曹丕经典语录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曹丕《典论·论文》
2、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曹丕《善哉行》
3、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求时之过已。

——曹丕
4、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曹丕《燕歌行》
5、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沈。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曹丕《清河作》
6、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曹丕《大墙上蒿行》
7、"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曹丕《善哉行》"
8、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曹丕
9、风尘不起,天气清凉。

——曹丕
10、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曹丕《于玄武陂作诗》译文及鉴赏
《于玄武陂作诗》
魏晋:曹丕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于玄武陂作诗》译文
好兄弟几个一块出来,把车子赶到西城门外。

广阔的田野已被开垦,无数的水渠成队成排。

谷子和高粱多么繁茂,淙淙的渠水真有气派。

菱角鸡头米盖着绿水,芙蓉的红花笑逐颜开。

柳枝披垂立一道绿墙,轻轻把池子环抱起来。

登上了小渚远望大洲,听一片鸟鸣心头畅快。

浮萍和水藻池中飘满,风吹着它们东倒西歪。

观此景叫人闲适无愁,长久的美情难以忘怀。

《于玄武陂作诗》注释
玄武陂(bēi):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了训练水师,在邺城西南开辟玄武池。

陂,堤岸。

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

西城:指邺城之西门。

互相经:互相交通。

经,经过。

此为交叉之意。

黍稷:泛指农作物。

黍,黄小米。

稷,高粱。

郁郁:茂密的样子。

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

悲声:动听的响声。

菱芡(qiàn):水生植物菱角和鸡头,皆可食用。

芙蓉:荷花。

丹荣:红花。

荫:树荫。

乘:登上。

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洲:水中的陆地。

讙(huān):喧哗。

萍藻:水生植物浮萍和藻类植物。

泛滥:广阔的样子。

一作滥泛。

澹(dàn)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倾:倒。

容与:舒缓安适的样子。

千秋情:永恒的友谊,此或仅指兄弟手足之情。

《于玄武陂作诗》创作背景
曹丕的游宴诗多作于建安时期。

当时他既是五官中郎将,又是曹操长子,建安二十二年之后又成为魏太子,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悠游自得的公子生活。

这时期的诗,在极写游宴盛况及欢娱场面之后,往往也会归结到生命的感慨。

《于玄武陂作》就是这时期所作的这一类诗。

《于玄武陂作诗》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

此诗用直叙的方法,写诗人同弟弟行游玄武池时所看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态。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两句点明出城行游一事和行游的地点。

人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由宏观到微观。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两句写在邺城西面宏观看到野外宽广开阔的田地和纵横交织的河渠。

接下去,从宏观到微观。

“黍稷何郁郁”一句由“野田广开辟”一句而来,写田野里庄稼茂盛。

“流波激悲声”一句由“川渠互相经”一句而来,写流水发出动听的声响。

“菱芡覆绿水”以下八句,由写田野、河渠转向写玄武池的各种景物:菱芡、荷花、垂柳、萍藻,叶绿花红,枝繁叶茂;池中绿水随风动荡,长洲上的群鸟在欢快歌唱。

在诗人笔下,玄武池之美景令人神往:田野广阔,庄稼茂盛;池水交错,波涛汹涌;绿水红花,柳荫照水;萍藻泛滥,众鸟喧哗。

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写出了玄武池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如此之美景,足以使人忘记忧伤,沉浸在欢畅之中。

最后“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两句,由景及情,自然地收束了全诗。

此诗虽属游宴诗,但同建安时期的其他游宴诗相比,却有不同。

它没有涉及宴乐,而是用自然的语言集中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后来田园诗的意味。

《于玄武陂作诗》作者介绍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

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魏文帝曹丕传论》读后感
文如书名,宋战利先生在这本书里,对魏文帝曹丕的生平,从文学与政治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包括他是怎么样被曹操选为太子,他即位登基后的为政举措,和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影响等等。

在书里,宋战利先生对《七步诗》也做了比较详尽的考证。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必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不陌生。

这首诗据说是曹丕想找借口杀掉自己的弟弟,也是政敌曹植,所以要求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不能,就要杀掉他,于是曹植就写了这首诗。

因为这样,人们对曹丕的印象也不太好,认为他是一个,为了权力残害同胞手足,冷酷无情的人。

但真相果然如此么?
七步诗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刚死曹丕执政的时候,那时曹丕继承了魏王爵位,并为丞相,以不来奔丧为理由要杀曹植。

但事实上,曹操刚死,曹丕根本分不出那么多精神来对付曹植。

因为第一,曹操带领的青州军要散伙;第二,鄢陵侯曹彰先于曹丕赶到洛阳,并问“先王玺绶所在”。

曹彰是曹丕的二弟,英雄过人,立了不少战功,深为曹操赏识。

虽然最后这两件事都得到了解决,但当时局势充满了变数,且这个变数,来自曹彰而不是曹植。

为了避免曹彰起兵,邺城那边立刻让汉献帝下诏,一天之内就让曹丕继承了魏王爵位,并要求曹家宗室去到自己的封地。

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曹丕还有闲情让曹植赋诗,决定到底要不要杀他?显然不太可能。

《三国演义》的素材都是来自民间或前朝资料,七步诗也不例外。

最早是出现在《世说新语》里。

虽然《世说新语》非常有名,几乎是
提起魏晋,必说《新语》,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真实性是很有水分的。

鲁迅就曾说过,“《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远实用而近娱乐,将其视为小说家言。

此外,我们看到的《世说新语》,是经过北宋晏殊删减过的,也不是原本。

为什么专门提到这个呢?因为写《世说新语》的刘义庆是南朝刘宋宗室,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不好,就假托为汉代王爷的后裔,对篡了刘汉皇位的曹丕,当然要抹黑。

此外,北宋建国,和西晋建国的情况很相似,要承认北宋和西晋的正当性,就要说曹魏的不是。

所以在宋代的时候,反曹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七步诗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历史上曹丕和曹植的关系。

从曹丕登基到他去世,他和曹植一共就见过三次。

第一次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因为醉酒,被封地的监督者上表告了一状。

曹植觉得自己犯了错,应该当面给曹丕解释一下,于是在朝廷没有诏令的情况下,私自前往洛阳。

曹丕知道后让人赶紧阻止他,然而曹植得到消息后,却留下了大批人马,自己带了两三个人偷偷前往洛阳了。

盘查时发现曹植不见了,卞太后还以为他自杀了,对着曹丕泪流满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按理曹植应该被削爵位,贬为庶人的,但曹丕只是将曹植贬为了安乡侯了事。

接下来两次见面,气氛都十分融洽,尤其是最后一次,曹丕不但给曹植增邑五百,还赏了他不少物品。

作为一个君王,曹丕对宗室的态度其实算的上比较宽容了。

这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

曹丕身在的那个时代,神州沉陆,战乱迭起,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许此时与你在一个地方下榻的人,第二天早上就已经成为荒原白骨,死生之于他们,寻常得近乎麻木。

因此也不免看透,月盈则冲,华不再繁,所有的盛事都会在时光中消散,最圆满的时候,其实就是最悲哀的时候,因为热烈之后,必然会迎来衰竭乃至消亡。

很多人心知肚明,因此或者颓丧,或者无节制地放纵,而曹丕不同于别人的妙处,就在于他的透而不徹。

他知道人世的热闹都会结束,
有时甚至猝然终结,但他要用尽力气,活在当下,生就快快活活地生,死就从从容容地死,生命里每一份微小的温存,都足以成为心动的理由。

所以即便是弹棋这样的小玩意儿,曹丕也能兴致勃勃地写一篇赋文,他说起自己打架的经历,也很有意思。

有一回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喝酒,喝到酣处,两个人说要比剑。

恰好旁边有甘蔗,就各拿了一根来切磋。

曹丕屡胜,十分得意,但记下这件事的时候却显得不动声色,还看似谦虚地记下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但言语细致详尽,所有的得意都在纸上笔底。

曹丕一生中,如这样叫人会心一笑的事有很多,种甘蔗,吃葡萄,再小的事,在他笔下都生了灵气,读来亲切十分,大抵也是因为他生了颗七巧玲珑心,能见天地万物独有的那份苍天许的好处。

然而这样的人,实在太过玲珑,不大适合长久呆在人间。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重去世,年仅四十岁。

四十去世,应该算是英年早逝了,但对曹丕来说,结局如此,大抵也只是笑笑而已——屡见雄图多春梦,半生冷淡半生癫,他曾这样热烈地活过,短寿而已,又有何妨呢?
不过,虽然我觉得曹丕很有意思,但人无完人,曹丕身上必定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如果大家对他感兴趣,可以读一读宋老师这本《魏文帝曹丕传论》,了解一下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不一样的曹丕。

大墙上蒿行曹丕原文
大墙上蒿行
作者:曹丕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

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

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

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

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

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

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带我宝剑。

今尔何为自低昂?悲丽乎壮观,白如积雪,利若秋霜。

驳犀标首,玉琢中央。

帝王所服,辟除凶殃。

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

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

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

表容仪,俯仰垂光荣。

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排金铺,坐玉堂。

风尘不起,天气清凉。

奏桓瑟,舞赵倡。

女娥长歌,声协宫商。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酌桂酒,脍鲤鲂。

与佳人期为乐康。

前奉玉卮,为我行觞。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

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

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曹丕废汉称帝历史典故
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

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

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

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
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

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

渐渐地,曹操就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大臣受曹丕的指使,在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因此,曹操就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操他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不愿看到兄弟残杀,赶紧替曹植求情。

曹丕无法违抗母命,就另想办法刁难曹植。

曹植知道曹丕一向对自己有敌意,现在曹丕继承了王位,更不知会出什么花招来整治自己。

因此他被带进宫后,始终低着头,一语不发,心里七上八下的。

曹丕居高临下地说:父王生前一直夸奖你做诗做得又快又好,我还从来没当面领教过。

今天我就限你在殿上走七步的时间里做一首出来。

曹植听到叫自己做诗,反而不害怕了,抬起头说:好,就请王兄出题吧。

曹丕说:我们俩是兄弟,你就以此为题做诗,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否则的话,我是不会饶过你的。

曹植听到兄弟二字,百感交集,悲从中来。

他低头稍加思索,悲愤地吟道:
煮豆燃豆萁(qí),豆在釜(fǔ)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已念完,站在一旁的侍臣连七步都未数完。

曹植在诗中把同胞兄弟比作同根生的豆和豆萁,既形象又贴切。

豆萁无情地燃烧着,豆子在锅中被煮得咕咕作响,仿佛人在哭泣一般。

这一拟人手法把曹丕步步紧逼、变相迫害的事实准确而不露痕迹地描写了出来。

曹丕听了之后,想想自己对兄弟也逼得太过分,惭愧地低下了头,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贬为安乡侯。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

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

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xīn)率领文武百官联名,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

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

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

在曹丕的授意下,汉献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禅台,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曹丕装成迫不得已的样子,于公元220年受禅称帝,为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

公元229年,孙权也称帝,国号吴,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至此,东汉王朝正式宣告结束。

【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