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
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四)
+选修1、3、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南地区考古发掘的战国秦汉墓葬遗址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其中铁农具的出土情
况如下表(部分)。

据表可知,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
A. 冶铁技术水平先进
B. 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C. 铁农具分布较均匀
D。

青铜农具为铁农具所取代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但不能说明西南地区冶铁技术水平先进,故A 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铁制农具的使用促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

从图中可知四川地区比云南、贵州地区出土的铁农具更多,故C项“分布较均匀”说法错误。

图中没有出现青铜农具,无法得出青铜农具为铁
农具所取代的结论,故D项错误。

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图表式选择题。

在解读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
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2。

秦律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

这些规定是为了
A。

打击工商业者
B. 限制农民经商
C. 协调官商关系
D. 规范商业行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

”可知为了规范商业行为,秦律对市场交易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监督,故D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的监督,但不能说明是为了打击工商业者,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民、官商关系的问题,故BC两项错误。

3。

自文、景以后,汉代土地“买卖由己”成交后,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

这现象说明汉代A。

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
B。

国家严格控制士地买卖
C. 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
D. 小生产者利益得到保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结合所学可知契约就是土地买卖的法律依据,经买卖双方签字后,即具备了法律效力,由此可知汉代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行为,不能得出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买卖的结论,故B 项错误。

材料中只涉及了土地买卖的契约,不能得出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故C项错误.小生产者是普通的手工业者,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只是强调土地买卖双方之间订立的契约,没有涉及政府、农民、小生产者的行为。

4。

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
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

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 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

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

”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只强调人口的南迁,没有涉及南方的自然资源以及南方经济向深度发展,故BD两项错误。

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时间错误,如本题的A项。

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BD两项.
5. 宋朝诗人张来在《阜谣》中写道……楚天万里无纤云,早气塞空日昼昏。

土龙蜥蜴竟无神,田中水车声
相闻。

努力踏车莫厌勤,但优水势伤禾根……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A。

曲辕犁
B。

筒车
C。

水排
D. 翻车
【答案】D
【解析】根据“早气塞空" “ 努力踏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工具是翻车。

翻车是农业灌溉工具.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故D项正确。

曲辕犁是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

筒车是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不用人力,故B项错误。

水排是冶铁工具,故C项错误。

6. 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稻农发明了一种耘田的工具“耘耥",“既胜耙锄,又代手足”,而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农民则弃而不用,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
B。

社会体制制约技术传播1
C。

官营手工业的封建性
D。

商品经济对技术的限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耘耥”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但是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农民则弃而不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长,造成劳动力的过剩.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而不是限制技术,故D项错误。

点睛:农村人口的增加会制约农业的发展。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具的倒退。

首先,人口的增加以后,使得土地越分越细,土地越分越细又使得一些较先进而又复杂的农具在小块土地上失去了用武之地,这就限
制了生产工具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由于农村劳力很多,原本一些可以采用先进工具来完成的作业,都采用手工劳动来完成。

生产工具的改进也成了多此一举。

7. 据史料记载:“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

即古所谓白叠布.”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

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 纺织业技术分工细
C。

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 棉花种植波及南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可知唐代纺织工艺水平较高,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强调棉纺织品的生产,没有涉及棉纺织品的买卖,不能直接得出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纺织技术的高超,没有涉及纺织业技术的分工,也没有涉及棉花种植,故BD两项错误。

8。

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

这一制度
A. 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
B. 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C。

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D。

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B
9。

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
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

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

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A。

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 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

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

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可知明初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造船业发达。

故D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造船规模,没有体现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故A项错误。

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严格限制私人出海贸易,故BC两项错误。

10. 唐代,“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今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于是德宗下令废罢王公百官及各地长吏,在扬州所“置邸肆贸易"。

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的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城市控制逐渐放宽
C。

位置优越的扬州商业繁荣
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因为朝廷高官与商人争利,于是唐德宗下令废除王公百官及各地长吏在扬州所“置邸肆贸易”,这是唐朝政府保护商贸的政策。

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位置优越的扬州商业繁荣,故C 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城市的控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的辅助机构,故D项错误.
11。

明代天启年间的商人程春字在其所著《士商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

这反映出当时
A。

未突破地区性市场的局限性
B。

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C。

商人关注贸易环境的好坏
D. 为规范市场制定经商指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
占一定比例."可知明代东南地区商路的发达,由此可以推断出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正确。

材料表明已经突破了地区性市场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只提到商人关注水路交通,C项“贸易环境的好坏”概念范围过大,故C项错误。

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A. 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B。

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 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D. 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清政府从1652年至1841年地丁税、盐课、关税的数额和比重可知地丁税比重虽有下降,盐课、关税比重虽有上升,但占主导的一直是地丁税,由此可以推知清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

农民负担加重以及私盐走私现象严重从图中无法得出,故BD两项错误。

从图中关税的变化可知对外贸易额增速不明显,故C项错误。

13。

进入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西方纱厂产品的物美价廉
B. 中国棉纺织业被迫实现近代化
C. 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 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西方纱厂产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棉织业采用机器生产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

14。

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

洋务派的这一做法
A。

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
B. 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

反映了洋务企业资金的充足
D. 表明中国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的“引私人投资”的办法,有利于扩大民用企业的资本总量,客
观上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民用企业客观上“分洋利",但是没有抵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吸引私人投资,是因为洋务企业资金不足,故C项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材料时间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故D项错误.
15。

有学者说:“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演化的总趋势是朝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目标靠近,但于封建历史传统的巨大惯性力量和外来殖民势力的干扰,这种不断地接近运动又始终不能顺利完成."这表明中国
A. 传统经济的顽固
B。

民族经济力量弱
C. 殖民地化程度深
D. 近代化道路艰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目标”受到“封建历史传统的巨大惯性力量和外来殖民势力的干扰",表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困难重重,故D项正确。

传统经济的顽固、殖民地化程度深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AC项。

民族经济力量弱符合史实,非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16。

从整个近代看,我国民族工业90%的工厂集中于沿海各省,其中大多数设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仅上海一地就占了48。

7%。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产生于东部沿海
B。

半殖民地的性质
C。

浓厚的爱国意识
D. 依赖于外国技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多数设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企业的半殖民地性质。

故B项正确。

产生于东南沿海、浓厚的爱国意识、依赖外国技术,符合史实,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CD三项。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沿海各省”“通商口岸”,得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侵略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特征。

17. 据统计,我国民族企业中,织机从1913年的4633台增加到1916年的5983台,1918年达7985台。

这一时期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列强被迫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

国内民众开展抵制外货的运动
D。

民族资本家侧重于发展轻工业
【答案】B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织机从1913年的4633台增加到1916年的5983台,1918年达7985台",可知1913到1918年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可知主要原因为列强被迫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18. 下面是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时间(年)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合计








建筑
用品、
设备
(包
括车
辆船
合计
消费
品原

直接
消费
资料
A。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B。

仍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C。

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D.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答案】D
【解析】根据“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可以得知,中国进口的机器及大工具等生产工具数量上升,消费品数量相对下降,表明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

19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进口工业原料,故排除B项。

材料只是中国的进口数量,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结论,故排除D项。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1873-1930年”“进口"“生产资料”进行分析,读懂图表中传达的信息:机器及大工具、设备(包括车辆船艇)获得迅速增长,得出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结论.
19。

1945年11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

据此可知当时
A。

国民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
B.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C. 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D。

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表明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大肆侵吞
国有资产,反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故C项正确。

1945年11月27日,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排除A项。

官僚资本的膨胀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B项。

材料无法看出“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只能看出侵吞纺织企业的史实,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1945年11月27日”“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可知本来归国有的纺织厂被具体的公司接管,说明国有资产被侵吞,得出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的结论。

20。

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

这一做法
A。

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B。

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
C. 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
D. 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减少“工业"“生产资料”“日用品"的税收,通过税收调整国家生产,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工业的税收问题,故排除B项。

“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有利于日用品的生
产和销售,但是无法得出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的结论,故排除C项.国家税收原则着眼于对原有工业的发展和调整,故D项“充分地利用”表述错误.
点睛: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税收”,综合概括“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
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两大原则的共同信息,表明国家使用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

该政策的诱导作用,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1。

下面是1953—1956中国农户参加集体化组织占全国总农户的比例统计表(部分)。

据表可知,当时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

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B。

消除了“左”倾的影响
C. 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
D。

促进了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由“1953—1956年中国农户参加集体化组织占全国总农户的比例统计表"可以看出,在总体的发展速度和高级社的速度上存在明显的冒进,反映了农业集体化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故A项正确。

消除了“左"倾的影响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集体化的发展速度,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经济协调发展的结论,故排除CD 两项.
22。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政府将一度下放的财权、银行权集中起来,取消企业利润留成办法,并从行政管理上对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削减,建设项目需纳入国家计划。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稳定社会秩序
B。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恢复国民经济
D. 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C
【解析】依旧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央政府将财权、银行权集中,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的方式,有利于国家合理安排整体的经济建设,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坚持
计划经济体制,稳定社会秩序不是主要目的,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原因,故排除AB项。

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排除D项。

23. 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美国百科金书出版公司能委会副主席弗兰克·吉布尼时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次谈话直到1990年前后才公之于众。

对此合理的解释
A。

传统经济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
B. 经济体制变革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
C。

政府对经济体制改革务实谨慎
D。

思想保守影响了改革策略的贯彻
【答案】D
【解析】邓小平1979年的谈话“直到1990年前后才公之于众”,结合所学邓小平南方谈话,可知1979年邓小平已经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理念,但直到南方谈话才得以贯彻实施,所以思想保守影响了改革策略的贯彻。

故D项正确。

传统经济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是邓小平该谈话的原因,但不是该谈话延迟公布的原因,故排除A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

政府
对经济体制改革务实谨慎符合史实,也不是延迟的原因,故C项不符合题意。

24。

浦东属于上海的城乡结合部,沿江部分是市区重化工产业的延伸与疏散地。

浦东开发后,当地不仅拥有众多国家级的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等,而且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也逐渐成为浦东的工业支柱.
这反映了浦东开发
A. 重塑上海金融中心地位
B. 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C。

促进上海资源优化配置
D。

为国内改革提供借鉴
【答案】C
【解析】“浦东开发后,当地不仅拥有众多国家级的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等,而且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也逐渐成为浦东的工业支柱",表明浦东由“市区重化工产业的延伸与疏散地”转变化综合性的工业园,表明浦东开发促进了上海资源的优化位置。

故C项正确。

材料和金融无关,排除A项.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史实,材料主要表明浦东本身的工业布局发展,B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浦东开发客观上有利于为国内改革提供借鉴,非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点睛:材料反映了浦东开发前后的发展变化,由“重化工产业”到“众多国家级的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等,而且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也逐渐成为浦东的工业支柱”,表明产业的转型,有利于上海的资源优化配置.
25。

1981年,我国在允许个体工商户以“请帮手”带徒弟”的名义下解除了对雇工的禁令。

邓小平就1984年出现的“雇工数量较多的情况”指示“放两年再看”,1987年又说“可以再看几年".中央的这些政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公有制主导地位已动摇
B.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C。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
【答案】D
【解析】材料阐述了1981年、1984年、1987年我国对个体户“雇工”政策的变化,表明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故D项正确。

公有制主导地位始终未变,故排除A项。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材料时间1981—1987年我国已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允许雇工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26. 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取代之前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

这些改变表明
A. 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已发生了变化
B.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国家计划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 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
【答案】A
【解析】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取代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表明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A项正确。

市场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的宏观调控,故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已经建立,符合史实,但不是该变化的原因,故排除C项。

国家的重心始终在经济建设,故排除D项。

27。

有人说:“近代以来,欧化东渐,竞事猎取而国际婚姻一语,尤为留学青年所艳美,望风附和,接迹国中。

”这表明近代中国
A. 西化现象已十分普遍
B。

婚姻新风已逐渐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