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共35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5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 第二句中的“摔垮”一词?
运用了对照手法。“摔垮”指人民要推翻反 动统治,打倒反动派。作者把痛恨和力量凝聚 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 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垮” 与第四句中的“记住”形成鲜明对照,反应了 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冤仇和对革命者的无 比热爱。
有的人
——纪 念 鲁 迅 有 感
臧克家
学习目标
1
认读课文中注音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读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蕴含其中的 情感。
3 了解并学习诗中运用的对照手法,体 会其好处。
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 望,笔名少全、何嘉。爱国主 义诗人。
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中的“活”指的是躯壳活着,充满了 作者的鄙夷和轻视。 第二句中的“死”字充满了作者 的痛恨和咒骂。
第三句中的“活”指精神长存,是作者对鲁迅 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第四句中的“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 之情。
(2)怎样理解这一节诗?
前两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 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两句 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 生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水驻人间。
近义词
甘心——(宁愿) 伟大——(崇高) 抬举——(抬爱)
永远——(永恒) 下场——(结局)
反义词
甘心——(委曲) 俯下——(仰起) 永远——(短暂)
伟大——(微小) 抬举——(贬低)
词语辨析
甘心
宁愿
相同点:两个词“认为符合自己心愿而统一做某件事”的意思。
不同点:“甘心”侧重于经过一番思考,从心里愿意做某事,而且一点儿也不委曲。
(3)怎样理解第6节的内容?
这一节照应第3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 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想 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们的名字比尸首 “烂”得更早。 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 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峙 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 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 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 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2—4):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截然 不同的态度,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与骄横, 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写法借鉴
奇妙运用对照,突出主题 对照是一种修辞手法,指把两种对峙的事 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 行比较,从而突出形象特点,表现主题。
如本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 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 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 他!”就运用对照的写法,使正反两方面的人 物形象更加鲜明,到达了突出主题的目的。
拓展延伸
诗文朗诵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课堂小结
这首抒情诗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 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居人民头上的人,则予以无情的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这首诗的 特殊之处在于,它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牛马: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促使从事艰苦劳动的 人。文中指默默奉献、勤勤奋恳的人。 造句:他清正廉洁,甘作人民的牛马,真是让人 敬佩!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造句:他年纪轻轻,还需要进步,您别太抬举他 了。
(5)第4节表现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域?
反动统治者一切为了自己,侵害人民的利益, 欺压、迫害人民;而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时 刻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他们活着的目的是为广 大人民谋幸福。
3.学习第5—7节,思考问题。
(1)这三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5节写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第6节写人生目标不同的两种人的不同结果。 第7节写社会作用不同的两种人的不同结果。
“宁愿”侧重于在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取此舍彼。
运用示例: 1.看他一副不(
甘心 ) 出 门 的 样 子 , 我 只 好 独 自 离 开 了 。
2.奶奶(
)自己饿着,也要把馒头留给小孙子。
宁愿
朗读指点
在朗读本课时,结合课本注音和工具书,读准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注意把握诗歌的 节奏。
这是全诗提纲掣领的一节,抓住它品读全文, 就会事半功倍。
2.学习第2—4节,思考问题。 (1)这三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2节写两种人的不同言行。 第3节写两种人的不同追求。 第4节写两种人的不同境域。
(2)怎样理解第2节的内容?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 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 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 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 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来形容,“俯下身子”把 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得特殊充分, 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对照通常可以分为不同人物对照、不同事件 对照、同意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对照、同一事件的 前后情况对照等类型。要注意对照与衬托的区分:
(1)衬托有主谓之分,陪衬事物时为被陪衬 事物服务的,目的在于突出陪衬事物;对照是表 明对峙现象的,两种对峙的事物时平行的并列关 系,没有主宾之分。
(2)衬托必须举出两个事物,随笔可以是两个 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多音字
chǎnɡ (下场)(一场球赛) 场
chánɡ (场屋)(一场大战)
“场”在表示“进行活动的地方”“事情产生 的地点”“舞台”“表演或比赛的开场”等意思时, 读chǎnɡ;在表示“平坦的空地,多用来翻晒食粮、碾 轧谷物”“集市”时,读chánɡ。另外,两个读音都 可以作量词:读chǎng时,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体 活动,如“一场演出”;读chánɡ时,用于事情的经过, 如“一场大雨”。
每节诗前两句中的“有的人”都指反动统治者, 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心目中是“行尸 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 句中的“有的人”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 人。他们虽死犹生,水远活在人民心中,受到人 民的尊敬和歌颂。
课文解读
1.学习第1节,思考问题。
(1)这一节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句中的两个“活”和“死”字?
第三部分(5—7):写人民对两种人截然不同 的态度和做法,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 的深厚感情。
(2)全诗的三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 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 入发掘,形成了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 精神的情感主线。
(3)第1—4节中都写到了“有的人”,具体指哪两种人?
(3)第3节中的“不朽”为什么要加引号?应当如何理解?
“不朽”一词加上引号,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作者讥讽了反动统治者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 德,企图流芳百世的丑陋行径。
(4)“有的人/甘心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这句提炼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的 《题辞》,比喻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 革命事业。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 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 无比崇拜和热爱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鲜明的 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的蓬 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4)第7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 作用?
“很高,很高”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示强 调。这一节照应第4节,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 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
结构图示
生与死 有的人活着——行尸走肉
的评价 有的人死了——虽死犹生
有 对人民 骑在头上——当牛作马
的 的态度 刻入石头——愿作野草

只为自己——甘为他人
人民的 态度
把他摔垮——永远记住 烂得更早——野草青青 看到下场——举得高高
甘于奉献 鞠躬尽瘁 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