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
答案 C
解析 水排是汉代冶铁鼓风设备,并不是灌溉工具,故选C。
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基本类型
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
(1)纺织业
(2)冶铸业
(3)制陶业
(4)制瓷业
[归纳提升]
史料一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国语·晋语》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很大比重,私营手工业受到限制,但明清时期在一些行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4)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明代中后期城市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是古代手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
[总结与提升] 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
二、土地制度与农民负担
史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
史料二 再现商鞅变法举措的砖画
史料三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汉书·武帝本纪》
主旨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和人民负担
2.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解读 以上文献及考古史料从两个方面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并逐步推广。
史料三 农田灌溉工具:翻车、高转筒车
解读 以上史料分别为三国时期、唐代的水利灌溉工具,反映了人民重视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革新、应用,也表明水利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史论1 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进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 D
解析 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解读 史料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民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史论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
(2)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其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农业的附属地位。
一、耕作方式演变
史料一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
史料二 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的起土工具主要是锄、镢、锸。而犁(包括犁冠,即所谓V型器)的出土却寥寥无几。——X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3.(2013·某某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某某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某某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某某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B
解析 图表反映了从汉至唐某某省境内的水利兴修,除隋朝存在时间较短,水利兴修较少外,水利兴修总体呈发展趋势,而水利兴修是农业发展水平的体现。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专题概览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4.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
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 C
解析 活字印刷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
5.(2010·新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某某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某某复置官局,设机800X,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X,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某某民机不少于3 400X。“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5.2013年7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多省区连续遭遇百年罕见特大泥石流灾害。自公元前1766年~公元2014年3 800年间,中原地区每3年5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3年4个月就有一次特大旱灾。这些现象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B.灌溉工具创新不断
C.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
[新史观解读] 小农经济
史观
结论
文明史观
农业文明是在基础稳定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下取得的
唯物史观
小农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的影响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必修1)
思想:“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的产生,如墨家。(必修3)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史论2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体系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读 史料表明中国手工业产品技艺先进、外销海外,丝绸还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
史料四 鲁国的猗顿在今某某某某一带经营池盐起家。某某的郭纵以冶铁成业。
——《管子·小匡》
明初,瓷都某某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
——必修Ⅱ岳麓版教材
2.(2013·某某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某某某某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1.(2013·某某高考)《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读 史料表明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归周王,本质上是最大规模的周王私有,但在春秋时期,井田制已遭破坏,出现了土地个人私有的现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从制度上、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明确了土地私有制,但在西汉时就已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并引起统治阶层的关注。
史论1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答案 B
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据“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排除①。据“教作者传家技”可知职业是世袭的,可排除④,故答案为B项。
2.(2013·高考)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某某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3)主要生产目的
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经营方式
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5)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某某某某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某某某某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3)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
①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②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史论2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经济形态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依据题干材料分析。一要注意“荷兰东印度公司”,二要注意空间内容是“某某”和“青花瓷”;联系所学知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强盛时期是在17世纪上半叶,与中国明末清初的时期一致,故正确答案为C。
3.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演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再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重要问题。
(2)规律
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4.2013年7月16日-人民网:“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解读 史料反映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手工业官营制度,并且各行业分工细密。
史料二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
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耗费颇巨、政府财政负担
较重。
史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