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三课多彩消费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多彩的花销》第一框授课方案
一、教材解析
(一)《多彩的花销》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授课内容,主要学习影响
花销的因素、花销的种类、花销结构、花费心理和花销原则。
本课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花销现象下手深入
浅出的解析关于生活花销的知识,同时是对前两课关于商品和价格知识的提升,又为后边学习花销与生产
的辩证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授课重点难点
重点: 1.影响花销的因素难点: 1 .收入与花销的关系二、授课目的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花销的因素;花销种类;花销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花销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花销的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经过对“影响花销的因素”、“花销的种类” 、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想能力、深入解析经济问
题的能力。
2.在学习“花销结构”时,可让学生收集资料,认识我国花销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们关
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与着手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节约节约、奋斗图强的思想教育,从而成立健康的花费心理和正确的花
销观。
四、学情解析
我们的学生在全市属于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解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所
以学习时需要从学生身边事例下手,举例要生动详尽贴切,要多睁开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解析事例,培养
他们勤思虑、深解析的好习惯。
五、授课方法
1.情况引导、演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多彩的花销》,完成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梳理,初步掌握教材的原理和重难点。
2.教师的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准备教学设计。
八、授课过程
(一)情况导入、显现目标
教师第一提问:
1.深圳花销市场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2.影响花销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3.人们的花销结构发生着什么变化?
设计妄图:从生活现象下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明确学习目标。
(二)合作研究、精讲点拨
情况一:
李女士和张先生2008 年结婚。
他们的共同爱好是旅游,当时两人的月收入一共是12000 元,每逢假期,两人就结伴出游,游遍国内的山山川水。
2009 年,张先生接连升职,使得两人的月收入增加到20000 元。
于是,二人开始计划出国游,从东南
亚到澳洲再到欧洲,中东,感觉不同样的异国风情。
1
学生活动,思虑:收入如何影响花销?
教师谈论:
(1)可支配收入。
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花销量就越大;收入增加较快则花销增加也快。
(2)预期的收入。
预期收入越乐观,花销水平越高。
(3)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过大,整体花销水平降低;反之,减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整体花销水
平提升。
情况二:
2010 年,李女士怀了baby, 于是二人计划买个两层的大房子,可是CPI 涨幅达到 3.3%,房价也一再攀升,不得已只贷款买了平层的 3 居室。
学生活动,谈论:为什么张先生夫妻没能买两层的大房子?
教师谈论:一般来说,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减少对商品的花销量(花销水平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提升,增加对商品的花销量(花销水平提升)。
情况三:
08 年 , 夫妻二人月收入12000 元时,每个月用于食品的支出1000 元,用于购买衣服支出2000 元,用于交通、通讯支出1000 元,生活杂费支出500 元,其他存入银行,做旅游基金。
现在,夫妻二人月收入20000 元,每个月用于食品的支出1000 元,娱乐及艺术欣赏支出1000 元,还房贷 4000 元,请保姆2000 元,给孩子报早教中心的亲子课程1000 元,其他存入银行,作为旅游基金。
学生活动,谈论:请指出张家的家庭花销都有哪些种类?
教师谈论: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花销、贷款花销、租借花销;按花销对象分:有形商品花销、
劳务花销;按花销目的:生计资料花销、发展资料花销、享受资料花销。
学生活动,从08 年到 09 年,张家的花销结构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了然什么?
教师谈论:花销结构,反响人们各样花销支出在花销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直接反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情况。
若是恩格
尔系数过大,表示食品支出比重要,必然影响其他花销支出,从而限制花销层次和花销质量的提升。
若是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示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花销结构改进。
九、授课反思
本课的设计以张先生一家的花销故事为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对情况设置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学生自
主解决基础性的知识;经过师生共同商议和教师的谈论打破重点和难点问题。
最后经过实践研究,检测学
生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情况、提升学生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