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年轻时如何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色。
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
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另外四个字“观其大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是注意观察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
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对比之下,“务于精熟”的“精”,是精细的精,是指书中的细节,这就与“大略”的“大”正好相反;而“熟”是熟悉的熟,对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要烂熟于心,这又与大略的“略”完全不同。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互有交谊的同一批年轻书友,会在读书方法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原来这与当时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
现今常有人说,应试教育害死人。
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在诸葛亮出生的东汉时代。
当时的人才选拔,以孝廉科目为主体,儒经考试为中心。
徐庶等三位,因为个人志向与诸葛亮完全不同,未能跳出传统体制的束缚,所以还在走东汉应试教育的老路。
至于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则是要当一个文武兼备的军政栋梁,所以他才自比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军事家乐毅。
他所需要的知识,必须能够充分满足自己未来担当军政大任的实际需要,包括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战略指导,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前人发现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宝贵经验等等。
要想适应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志向需要,他的新方法应运而生。
再说当时的荆襄一带,社会相对安定,所以有大批学术文化精英聚集,形成后世所谓的“荆州学派”。
这个学派提倡简明扼要的新学风,反对东汉繁琐零碎的老学风,刚好与他的志向需要相吻合。
加之荆州学派的领袖,即水镜先生司马徽,又是与他关系亲密的尊长。
凡此种种,也是客观上催生诸葛亮才质的优质文化土壤。
实用、简明、高效和创新,堪称是诸葛亮读书方法的四大亮点。
然而在作出这一选择的东汉献帝建安初年,他只是虚岁不过十六七的小青年。
走向人生起跑线之前的正确选择,不仅为他10年之后在历史舞台上的种种精彩表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正在努力读书充电,准备大干一番创业、创新事业的年轻群体,提供了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
正可谓:
孔明才智来何处?竟是先生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