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教材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之《朝花夕拾》
★一、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二、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
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
★四、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
其时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
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
《狗·猫·鼠》是一篇在现实问题的直接激发下近似杂文的作品,这是针对“现代评论派”那些绅士们而写的,着重在给“媚态的猫”画像。
鲁迅一向对“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恶痛绝,用辛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
这使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
么?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买<<山海经>>。
(重点)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文章一开始,作者以寻求诅咒的方式直抒胸臆,宣告了反对白话者的立场,进而批判了复古主义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再通过巧妙的过度,引出《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来揭露封建孝道的残酷与虚伪。
整个论述过程层层深入,将封建孝道灭绝人性的本质一步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此过程中,时而调侃,时而讽刺,将批判、抨击的力度不断深化,让读者深感振奋。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类。
“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
“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对迎神赛会的喜爱赛会热闹场景:古书《陶庵梦忆》描写自己参观以往赛会现实中形象生动的赛会场景将要看五猖会的兴奋对观看五猖会的失望:背诵《鉴略》“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
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本文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回忆百草园:我的乐园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枯燥无味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写不准去后园玩。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人物赏析圆而胖的名医这个反面人物坏在“瞒”病人。
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明白了,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病人已经没有脉了,他还是从从容容的,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骗。
他还自己为自己造“传说”,造舆论;把自己和真正的名医叶天士先生相提并论,只为了给大家造成错觉。
实在没辙治好周伯宜的病之后,便拉陈莲河来替罪,自己脱身了,如文中所说:“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陈莲河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
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
周伯宜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泰然,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一对,特注要“原配”。
第二套药丸:“败鼓皮丸”。
鲁迅先生小时候也不知道这药丸的“精妙”,因为这本身就不能拿来治病。
第三套:点在舌尖的“神丹”,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到这里,周伯宜已经开始怀疑陈莲河的医术了,摇头是因为实在太贵。
第四套:请人看看有什么冤愆(qiān),前世的事。
这完全就是瞎扯了,公然的欺骗。
周伯宜可以看出已经不再信任陈莲河了,于是摇了摇头。
衍[yǎn]太太“一个精通礼节的妇女。
”极其迷信,而且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加剧了父亲死亡时的痛苦。
周伯宜迅通过对父亲的描写,暗中揭示了很多,这也是文章中的另一个主线索:父亲的故事。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
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
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因此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
人们”而到南京求学。
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往事,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抒发了对先生的真挚怀念、爱戴与感激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暗含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的线索: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由—交往的经过---别后怀念)暗线:“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先生帮“我”添改讲义:认真负责(2)先生“我”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3)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毫无民族偏见(4)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热爱科学、求真务实
《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范爱农(1883一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浙江绍兴人,鲁迅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
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
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
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
鲁迅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
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
他是浮水的能手,所以鲁迅一直怀疑他是投水自杀的。
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文章来悼念他。
★五、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狗,猫,鼠》鲁迅:有仇猫性格,狗代表多管闲事的人,鼠则是底层的人.
这则表现了鲁迅对弱者的同情及对施暴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老莱,郭巨等愚昧、无知、封建.
•《五猖会》父亲:严肃,对孩子教育严厉的封建人物“我”:希望去看会却被扫兴的孩童
•《无常》无常:爽直而公正,
•《琐记》衍太太: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深受鲁迅的爱戴
•《父亲的病》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范爱农》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正直倔强的爱国者
人物肖像描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藤野先生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范爱农
•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陈莲河
•她生得黄胖而矮——阿长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寿镜吾•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衍太太
★六、重要内容
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三件事。
②《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③《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七、篇目简介
1、《狗·猫·鼠》借童年对隐鼠的喜爱和对既有媚态而又暴虐的猫的憎恶,表现了对守旧势力的痛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们鼓吹的中庸之道,抨击那种对敌人宽容敷衍,姑息养奸的错误态度。
2、《阿长与<山海经>》,描述保姆阿长的勤劳、质朴以及对鲁迅的关怀。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穿着新的
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三亨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而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
3、《二十四孝图》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作品着重分析了“哭
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5、《无常》: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对乡间迎神赛会的活无常的装束和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无常鬼对“下
等人”、“乡巴佬”的同情,从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童趣。
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对
比,突出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思想。
7、《父亲的病》具体记述了父亲为庸医所误致死的过程,勾勒了清末绍兴几位所谓“名医”的恶劣行经,揭露他
们贪婪,昏庸,诈骗,奸滑的丑恶灵魂,隐含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8、《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9、《藤野先生》勾勒出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记叙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片段,
并说明了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仙台医专时看到的国民的麻木。
10、《范爱农》写与范爱农认识、交往成为挚友的经过。
爱农倔强耿介,愤世嫉俗。
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反
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表现了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是负责任的,“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可惜不为社会所容,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八、轻松闯关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其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2)《朝花夕拾》不仅仅是对往事的记录,而且通过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作者擅于描摹人物的神态心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请举例说明。
如《》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
相关情节概述: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