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盖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绪论 (1)
1.1 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2 冲压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1.3 国外模具工业的发展情况 (3)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3)
第2章制件的工艺分析 (5)
2.1设计题目内容 (5)
2.2 材料的性能 (5)
2.3 成型工艺分析 (5)
2.4 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6)
2.5 模具结构型式确定 (6)
2.6 排样的确定 (6)
2.6.1 排样方法的确定 (6)
2.6.2 确定搭边值 (6)
2.6.3 确定条料步距 (7)
2.6.4 画出排样图 (7)
2.6.5 毛坯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7)
2.7 冲裁压力中心的确定 (7)
2.8 各部分工艺力计算 (8)
2.8.1 落料力、冲孔力的计算 (8)
2.8.2 翻边力的计算 (9)
2.8.3 卸料力、顶件力、推件力的计算 (9)
2.8.4 拉深力的计算 (10)
2.9 总力的计算 (11)
2.10 压力机的选择 (11)
2.11 本章小结 (12)
第3章模具的结构设计 (13)
3.1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3)
3.1.1 落料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3)
3.1.2 冲孔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3)
3.1.3 拉深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4)
3.1.4 翻边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5)
3.2 选用模架、确定闭合高度及总体尺寸 (16)
3.3 模具各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 (17)
3.3.1 拉深—落料凸模设计 (17)
3.3.3 冲孔凸模的设计 (19)
3.3.4 凸凹模的设计 (20)
3.3.5 翻边凹模的设计 (20)
3.3.6 凸模固定板的设计 (21)
3.3.7 垫板的设计 (21)
3.3.8 定位零件的设计 (21)
3.3.9 模柄的选取 (22)
3.3.10 连接件与紧固件的选取 (22)
3.3.11 下模板的确定 (22)
3.4 模具材料的选用 (23)
3.5 本章小结 (24)
第4章模具的装配图的设计 (25)
4.1 零件技术要求 (25)
4.2 装配技术要求 (25)
4.3 复合模具的安装调试要求 (25)
4.3.1 复合模具安装的要求 (25)
4.3.2 复合模具调试的要求 (26)
4.4 主要组件的装配 (26)
4.5 模具的装配图 (26)
4.6 模具的工作过程 (27)
4.7 本章小结 (27)
结论 (29)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绪论
1.1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模具工业近年来发展很快。
近年来,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中高档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快于一般模具产品;塑料模和压铸模比例增大;专业模具厂数量及其产能增加较快;“三资”及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等。
从地区分布来说,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
目前发展最快、模具生产最为集中的省份是广东和浙江,这两个省的模具产值已占全国总产值的6成以上。
我国模具总产值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要比英国、加拿大、西班牙、韩国、新加坡等落后。
落后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下列5方面:
1.供不应求,国内自配率只有70%左右。
其中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只有50%左右。
2.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合理。
我国模具生产厂点中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自产自配比例高达60%左右,国外70%以上是商品模具;国内模具总产值中,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所占比例不足30%,国外在50%以上。
3.产品水平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模具生产周期比国际水平长许多。
产品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寿命及模具的复杂程度等方面。
4.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欠佳。
我国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水平也较低,不重视产品开发,在市场经济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模具企业经济效益差,大都微利,不少企业亏损,缺乏后劲。
5.技术水平相比,模具企业的管理落后更甚于技术落后。
国内大多数模具企业还沿用过去作坊式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还不多。
根据模具行业实际情况,今后发展进步的重点应放在如下方面:
1.制订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建议借鉴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个振兴法(振兴措施)及其实践经验,针对我国模具工业振兴的具体对象,制订我们的法律法规。
2.加快体制改革,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模具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及进出口结构等方面。
“十一五”期间应在有关政策的引导下,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调整,使之逐步合理化。
3.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吸收外资工作的力度,积极引进技术和装备。
4.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模具行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工作,组织行业内产学研重点单位,分工合作,联合作战,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共同享受成
5.用电子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6.制订和完善模具标准,组织模具标准件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搞好模具标准件的产需衔接,促进模具行业发展。
7.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8.努力发展优质模具钢和各种先进适用的模具加工和测试设备,以及刀具、夹具,努力改善模具行业和有关的周边配套条件。
1.2冲压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
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国内也能生产了。
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
表面粗糙度达到Ra<1.5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模具行业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模具自产自配比例过高。
例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重比较低;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等,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依赖进口。
未来冲压模具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全面推广CAD/CAE/CAM技术
2.高速铣削加工
发展的高速铣削加工,大幅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并可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
高速铣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对汽车、家电行业中大型型腔模具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3.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
模具扫描系统提供了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诸多功能,大大缩短了模具的在研制制造周期。
4.电火花铣削加工
削加工技术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用成型电极加工型腔的新技术,它是有高速旋转的简单的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复杂的成型电极,这显然是电火花成形加工领域的重大发展。
5.提高模具标准化程度
我国模具标准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模具标准件使用率已达到30%左右。
国外发达国家一般为80%左右。
6.优质材料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
优质钢材和应用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来提高模具的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
模具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是能否充分发挥模具钢材料性能的关键环节。
模具热处理的发展方向是采用真空热处理。
模具表面的质量对模具使用寿命、制件外观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磨与抛光方法替代现有手工操作,以提高模具表面质量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8.模具自动加工系统的发展
我国长远发展的目标: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趋向日渐加速的情况下,我国冲压模具必须尽快提高水平。
通过改革与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冲压模具行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之下,我国冲压模具也一定会不断提高水平,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重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变到质量和水平效益型轨道上来,我国的冲压模具的水平也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1.3国外模具工业的发展情况
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具厂大体分为独立的模具厂和隶属于一些大的集团公司的模具厂,一般规模都不大,但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效率极高。
国外模具企业一般不超过100人,多数在50人以下。
在人员结构上,设计、质量控制、营销人员超过30%,管理人员在5%以下。
我国每个职工平均每年创造模具产值约合1万美元左右,而国外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15~20万美元,有的达到25~30万美元。
国外先进国家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达70%以上,而我国才达到45%。
国内模具企业中一些私营、合资企业人员结构和国外差不多。
国外模具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技术人员一专多能,一般能独立完成从工艺到工装的设计;操作人员具备多种操作技能;营销人员对模具的了解和掌握很深。
国内模具企业分工较细,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
国外模具企业CAD/CAE/CAM的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制造铸造模具的使用也比较多。
国内模具企业中一些骨干厂家在这方面和国外差距已经不大,有些已经达到国外水平。
但一些中小型模具企业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模具材料方面,随着国外技术的引进和中国研发能力的提高,差距在逐渐缩小。
国外模具总量中,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占到50%以上;国外模具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大而专"、"大而精"。
在模具的价格和制造周期上,国外模具价格一般是国内模具的5-10倍,制造周期是2-3倍。
在这两方面应该说国内模具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1.4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老师指定的零件图入手,根据零件的材料与厚度,进行工艺分析与计算。
初步确定零件的加工制造工艺。
确定模具的类型,选择多工序复合模。
根据制件的形状确定加工工序,本次设计采用两套复合模具。
第一套为“预冲孔—拉凸台—落料”的工序,此套模具工序较多,且复杂,其中难点在于拉凸台部分。
第二套模具比较简单。
采用“冲孔—翻边”工序,主要对第一套生产出来的零件进行后期处理。
2.要进行模具的结构设计。
本次设计还需要选择模架,初步拟定选择后侧导柱模架,尺寸规
料的利用率。
确定模具的压力中心后计算冲裁力,顶件力,弯曲力等,算出总力后即可根据模具设计大典选择压力机的种类及型号。
之后计算模具的刃口尺寸。
再确定模具的主要结构要素,如确定送料方式,确定卸料方式。
选择各模具零件的标准外形尺寸,有上模板、固定板、凹模、卸料板、固定板、下垫板的尺寸。
再确定一下螺钉和销钉的数量与尺寸。
3. 进行模具的装配图与零件图的设计。
查找零件与装配的技术要求,以及各零件的材料、硬度和规格,最后用计算机绘制正式的装配图,再由指导教师指定零件图,用计算机绘出图纸,标明尺寸,技术要求以及形位公差、粗糙度等,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CAD出图。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及日志,最后进行修改,工作即可完成。
第2章制件的工艺分析
2.1设计题目内容
图2-1工件简图
原始资料:如图2-1所示
材料: 08F
厚度: 1mm
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
2.2材料的性能
此设计中的零件材料为08F,此种钢的强度、硬度很低,而塑性、韧性极高,具有良好的冷
:275~383MPa≥295,屈服强度变形性,所以主要用来制造冷冲压件。
其力学性能:抗拉强度
b
σs :175MPa,伸长率δ5 : ≥35%,断面收缩率ψ :60%。
2.3成型工艺分析
此工件材料为08F,厚度为3mm。
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具有良好的冲压工艺性。
但主要上艺难点在于4个凸台的成形,其相对高度较人,凸台之间距离又相对小,在成形过程中,材料变形复杂,尤其足凸台内侧及两凸台之间圆弧部分,材料补充困难,仅靠变薄拉仲难以达到要求,且易出现拉裂,经充分考虑成形条件和冲压工艺难点分析,提山改进设计后冲压工艺要点:(1)采取预冲中心孔,以改善4个凸台内侧及凸台之间的材料流动,以便从外侧补充4个凸台用料,(2)采取先将4个凸台拉伸到一定高度时再落制件外圆料的方法,使得在拉仲过程中材料易于得到补充日外圆相对准确(后一工序进行前,不必再修外圆边)。
2.4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此毕业设计采用两套复合模具。
第一套复合模具的工作顺序为“预冲孔—拉凸台—落料”。
取预冲中心孔,以改善4个凸台内侧及凸台之间的材料流动,以便四角从外侧补充4个凸台用料。
4个凸台拉伸到一定高度时再落制件外圆料的方法,使得在拉仲过程中材料易于得到补充日外圆相对准确。
第二套模具的工作顺序为“冲孔—翻边”同时进行,是对第一套模具生产出的零件进行修整和补充。
2.5模具结构型式确定
模具结构型式的确定是一项关键的内容。
它直接关系到冲压过程的生产效率、冲压件的生产成本、冲压件的质量和尺寸精度以及模具寿命的高低。
必须考虑到工件成形后,如何脱模方便。
一般情况下:正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下模,需向上推出工件,取也不方便。
倒装式复合模成形后工件留在上模,只须在上模装一推出装置,借助模具的合模力就可以轻松的将工件给卸下来。
但第一套模具比较复杂,有三个凸模,情况特殊,同时零件最易粘在拉深凸模上,综合考虑采用正装结构,但须在上模装一推出装置,借助模具的合复力将工件给卸下来。
第二套模具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凸凹模和一个冲孔凸模,采用正装结构,但需在下模装一个顶件环,以便取出零件。
2.6排样的确定
2.6.1排样方法的确定
根据工件的形状,确定采用无废料排样的方法是不可能做到;但能采用有废料的排样方法。
经多次排样计算粗画排样图,如图2-2所示。
图2-2
粗排样图
2.6.2确定搭边值
排样时,冲件之间以及冲件与条料侧边之间留下的余料叫搭边。
它的作用是补偿定位误差,保证冲出合格的冲件,便于送料。
搭边数值取决于以下因素:
(2)材料的硬度和厚度。
(3)排样的形式(直排、斜排、对排等)。
冲裁金属材料的搭边值
查得搭边值3a mm =,12a mm =。
2.6.3 确定条料步距
简单计算零件展开后的直径
D=109+2×5+×4×7.5/cos8.5°-4×7.5×tan8.5°=145
步距:L=D+a =145+3=148mm (2-1)
宽度:B=D+12a +2∆+0b =145+2×1+2×1+1=150mm (2-2)
2.6.4 画出排样图
根据以上的内容,可以确定出制件的排样图,如图2-3所示。
图2-3排样图
2.6.5 毛坯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零件所用的
222/4 3.14145/416504.6S D mm π==⨯= (2-3)
材料的利用率为
16504.6100%100%74.3%148150S B L η=
⨯=⨯=⨯⨯ (2-4) 2.7 冲裁压力中心的确定
如对毛坯进行加工必须要用到压力机。
而压力机位置的确定必须先确定压力中心。
其出公式如下:
11
221121n i i n n i n n
i
i L X L X L X L X X L L L L ==+++==++∑∑ (2-5a ) 11
221121n i i n n i n n i
i LY L Y L Y L Y Y L L L L
==+++==++∑∑ (2-5b ) 本次设计中制件的结构为中心对称图形,且材料分布均匀,因此压力中心的位置一定在制件的中心位置,即中心点处。
2.8 各部分工艺力计算
对模具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可知第一套模具一共要有落料力、冲孔力、卸料力、推件力、拉深力、压料力。
这六种力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模具的运动。
这七种力是为了压力机的选择做准备。
第二套模具有冲孔力、翻边力、顶件力、卸料力四种力共同作用完成零件的成型,并为选压力机做准备。
2.8.1 落料力、冲孔力的计算
1.3b F Lt Lt τσ== (2-6)
式中 F ——冲裁力(N );
L ——工件外轮廓、或孔的周长(mm );
t ——材料厚度(mm ),1t mm =;
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查得275~383b MPa σ=。
所以 145 3.141330150250b F Lt N σ==⨯⨯⨯=落
30 3.14133031100b F Lt N σ==⨯⨯⨯=冲1
50 3.14133051810b F Lt N σ==⨯⨯⨯=冲2
1=150********=181350F F F N =++落冲1
式中 12F F 冲冲、——分别为冲孔-拉深-落料复合模、冲孔翻边复合模中的冲孔力
(N )。
2.8.2 翻边力的计算
b P CLt σ= (2-7)
式中 P ——翻边力(N ); L ——翻边线长度(mm );
t ——材料厚度(mm ),1t mm =;
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查得275~383b MPa σ=; C ——安全系数,一般0.5~0.8C =。
则 (0.5~0.8) 3.14109133056472.9~90356.6b P CLt N σ==⨯⨯⨯⨯= 所以第二套模具的冲裁力为(P 取75000N ) 225158075000=126580F F P =+=+冲N
2.8.3 卸料力、顶件力、推件力的计算
F K F =卸卸 (2-8) F K F =顶顶 (2-9)
F nK F =推推 (2-10)式中 K 卸、K 顶、K 推——分别为卸料力、顶件力、推件力系数,由表 2-1 查的查得0.04~0.05
K =卸、=0.05K 顶、0.05K =推;
F 、F 卸、F 顶、F 推——依次冲裁力、卸料力、顶件力、推件力(N ); 此设计中的第一套模具当中的卸料力、顶件力、推件力分别为:
10.0518********.5F K F N ==⨯=卸1卸 1=0.05181350=9067.5F K F N =⨯顶1顶 110.0518********.5F nK F N ==⨯⨯=推1推 因为此模具有凸台结构,所以只能有一个零件,故n=1 第二套模具的卸料力、顶件力、推件力分别为:
20.0512********F K F N ==⨯=卸1卸
2=0.05126580=6330F K F N =⨯顶1顶 210.0512********F nK F N ==⨯⨯=推1推 表2-1 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系数
2.8.4 拉深力的计算
(1) 拉深次数的确定:
27.76
0.92530
d m D =
== (2-11) m ——拉深系数;
D ——拉深前毛坯直径(mm );
d ——拉深后毛坯直径(mm );
由《冲压模具应知应会》查的08F 钢的第一次拉深系数为10.52~0.54m =,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为0.68~0.72n m =。
由于1m m >,所以一次拉深即可。
(2) 拉深力的计算:
1b F d t K ϕπσ=拉深 (2-12)
式中 F 拉深——拉深力(N );
1d ——拉深毛坯的中性层半径(mm );
t ——料厚(mm );
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查得275~383
MPa τ=。
则 14=3.147313301=302570b F d t K N ϕπσ
=⨯⨯⨯⨯拉深 2.9 总力的计算
所有在模具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力已算出,取所有力之和即求出总力 则 1F F F F F F =++++1总拉深卸料1推件1顶件1 (2-13) 1813509067.59067.59067.5302570=++++511123N =
2F F F F F =+++总2卸料2推件2顶件2 (2-14) =126580633063306330=145570N +++
为安全起见,防止设备超载,公称压力按总压力的1.3倍来计算
11.3=1.3511123=664456F F N =⨯总公称1 1.3=1.3189241=246015F F N =⨯总2公称2
2.10 压力机的选择
按照公称压力选取压力机。
经查阅模具大典,可选取公称压力为800kN 和250kN 开式压力
机,其有关技术参数为如表2-2所示。
表2-2压力机的技术参数
2.11本章小结
本章节主要是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制件的冲裁方案、排样图,计算出了毛坯的尺寸和材料的利用率,选定压力机确定了压力中心,以及计算出各工艺力,最后通过计算出总压力、公称压力选择了压力机。
第3章 模具的结构设计
3.1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是本次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对象,其中包括落料的凸、凹模刃口尺寸;以及冲孔的凸、凹模刃口尺寸。
3.1.1 落料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查询《冲压工艺学》根据公式,落料以凹模为基准
()0D D x δ
+=-∆凹凹 (3-1)
()0
min D D Z δ-=-凸
凸凹 (3-2)
式中 D 凸、D 凹——落料凹模刃口名义尺寸(mm )。
δ凸、δ凹 ——凸、凹模的制造公差;由表3-1查取;
min Z ——最小冲裁间隙;
x ——磨损系数,与冲件精度有关;
∆——冲裁件的公差,未注公差的毛坯尺寸按照IT11设计; D ——落料件公称尺寸(mm );
所以 ()0.0350.035
00
==119.1125D D x mm δ+++=-∆⨯凹
凹(119-0.750.15) ()0
min 0.025=D D Z mm δ--=-凸
凸凹(119.1125-0.1)
3.1.2 冲孔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式中查询《冲压工艺学》根据公式,冲孔以凸模为基准
=d d x δ-+∆凸凸() (3-3)
min 0
=d d Z δ++凹
凹凸() (3-4) 式中 d ——冲件的公称尺寸(mm );
d 凸、d 凹——冲孔凸、凹模刃口尺寸(mm);
δ凸、δ凹 ——凸、凹模的制造公差;由表3-1查取;
min Z ——最小双边合理间隙(mm );
x ——磨损系数,与冲件精度有关;
∆——冲裁件的公差,未注公差的毛坯尺寸按照IT11设计;
则 ()()00
00.020.02500.750.250.15d d x mm δ---=+∆=+⨯=凸
凸
()()0.03
0.03
min 00
50.150.150.25d d Z mm δ+++=+=+=凹
凹凸
注:第一套模具中的冲孔为预冲孔,不必进行刃口尺寸的计算只需进行简单的加工即
可,凸、凹模外形尺寸的精度等级按IT14计算。
3.1.3 拉深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3) 拉深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凹模 0(0.42)
d
d D d c δ+=+∆+ (3-5) 凸模 0(0.4)p
p d d δ-=+∆ (3-6) 式中 p D ——凹模尺寸(mm ); p d ——凸模尺寸(mm );
d ——拉深件内形基本尺寸(mm );
d δ——凹模的制造公差(mm )
;由表3-1查取得0.08d δ=; p δ——凸模的制造公差(mm )
;由表3-1查取得0.05p δ=; c ——凸凹模的单边间隙(mm )
;(0.9~0.95)c t =;
∆——拉深件基本尺寸的公差(mm );公差等级取IT12,尺寸为50~80时,
0.3∆=;尺寸为80~120时,0.35∆=
所以拉深模的外形尺寸为:
0.080.08δ+++
0.080.08
000(0.42)(880.40.3520.9)89.94d d D d c mm δ+++=+∆+=+⨯+⨯=
000
0.050.05(0.4)(580.40.3)58.12p p d d mm
δ---=+∆=+⨯= 000
0.050.05(0.4)(880.40.35)88.14p p d d mm
δ---=+∆=+⨯= 拉深凸模的圆角为R3
3.1.4 翻边时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凹模 0(0.75)d
d D D δ+=-∆ (3-7)
凸模 0(0.752)p p d D c δ-=-∆- (3-8) 式中 p D ——凹模刃口尺寸(mm ); p d ——凸模刃口尺寸(mm );
D ——拉深件外形基本尺寸(mm );
d δ——凹模的制造公差(mm )
;由表3-1查取得0.08d δ=; p δ——凸模的制造公差(mm )
;由表3-1查取得0.05p δ=; c ——凸凹模的单边间隙(mm )
;(1~1.1)c t =;
∆——拉深件基本尺寸的公差(mm );公差等级取IT12,尺寸为80~120时,
0.35∆=;
所以翻边模具的外形尺寸为:
0.080.035000(0.75)(1190.750.35)118.736d d D D mm δ+++=-∆=-⨯=
000.05(0.752)(1190.750.3521)116.736p p d D c mm δ--=-∆-=-⨯-⨯=
翻边凸模的圆角半径,根据毛坯的外形尺寸及厚度,由模具大典查的R=4;
表3-1 规则形状冲模时凸模、凹模的制造公差 (mm )
表3-2冲裁模初始双面间隙Z
3.2 选用模架、确定闭合高度及总体尺寸
根据压力机的选择就可以初步选择模架以及闭合高度。
凹模高度 H Kb = (3-9)
式中 0.18K =;
b ——最大外形尺寸,145b mm =。
所以 0.1814526.1H Kb mm mm ==⨯= 取H=30mm 则凹模的最小壁厚也根据H 计算:
()1.524560C H mm ==~~ (3-10)
则凹模板的周界尺寸为:
横向 4021252(45~60)215~245B C mm =+=+⨯= 纵向 4021252(45~60)215~245
L C mm =+=+⨯= 此凹模板周界尺寸是按照最大的尺寸来计算的,这样更加有利于强度的保证,是比较保守的
选择。
为了工作过程的稳定,进料与卸料的过程方便,根据《模具设计大典》中的“后侧导柱模架的选取”选择与压力机的最大、最小闭合高度范围内相适应的模架。
再按其标准选择具体结构,尺寸见表3-3。
表3-3 模架规格选用
初步定义模具的闭合高度为240mm (两套均为240mm )。
冲裁模总体结构尺寸必须与所选用的压力机相适应,即模具的总体平面尺寸应该与压力机工作台或垫板尺寸和滑块下平面尺寸相适应;模具的封闭(闭合)高度应与压力机的装模高度或封闭高度相适应。
所谓模具的闭合高度H 是模具在最低工作位置时,上、下模座之间的距离。
它应与压力机的装模高度相适应,即需满足如下要求。
max min 5+10H H H -≥≥ (3-11)
式中 m a x
H
、min
H
——压力机的最大和最小装模高度;
H ——模具的闭合高度。
校核: 2505215mm mm H mm mm -≥≥+模10 即 245225mm H mm ≥≥模
既模具的高度应该在215mm 至250mm 之间,不在此范围就无法满足模具开模行程与压力机的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校核成功,满足条件。
H =240mm 符合要求 。
3.3 模具各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
3.3.1 拉深—落料凸模设计
由于每种制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同,因此冲模的加工以及装配工艺等实际条件也有许多不同,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凸模结构形式很多。
第一套模具的拉深-落料凸模结构如下图3-1所示:
图3-1 拉深-落料凸模
3.3.2冲孔—拉深凹模、落料凹模的设计
冲孔—拉深凹模比较特殊,制造困难,并非按照推荐结构设计,且拉深部分较难且很重要,应选较高的制造等级。
落料凹模为一般结构,其结构、形状尺寸依次为图3-2、3-3所示。
图3-2 冲孔—拉深凹模
图3-3 落料凹模
3.3.3冲孔凸模的设计
圆形凸模按标准规定,圆形凸模有以下3种形式如图3-5所示。
型
型型
图3-4 圆形凸模型式
在本设计中的第二套模具,即冲孔-翻边复合模具中,冲孔凸模选用B型结构。
其结构及尺寸如图3-5所示:
在冲孔—拉深—落料复合模具中,其冲孔凸模是镶在拉深—落料凸模当中,较为特殊,不能按标准凸模结构设计,只能设计成简单的圆柱结构,其结构如图3—6所示:
图3—6 冲孔凸模
3.3.4凸凹模的设计
该凸凹模为冲孔凹模、翻边凸模。
翻边凸模中,圆角半径为R4,防止在翻边过程中拉裂。
凹凸模结构及尺寸如图3-7所示。
图3—7 凸凹模
3.3.5翻边凹模的设计
在本设计中的第二套中,翻边凹模为典型结构,形状简单制造方便,其结构形状如图3-8.。